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陷入风波的KK集团,背后是集合店的困境

2022-06-24 14: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丨靳庄 编辑丨木鱼 出品丨壹览商业

字数丨2630 阅读时间丨9分钟

围绕KK集团的风波从来没有停止过。

去年11月4日,KK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到了今年4月份,KK集团未通过上市聆讯,在港《招股书》已经“失效”。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至今,KK集团已经进行了7次融资,总融资额超40亿元。最近一次融资是2021年7月由京东领投的F轮,投后估值达到30亿美元(约191亿元人民币)。

这家背靠京东、深创投、经纬中国、CMC等一众明星资本,最后一轮投后估值达到30亿美金的公司,究竟为何与上市失之交臂,在壹览商业看来可能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KK集团的收益(收入)分别约为1.55亿元、4.64亿元、16.46亿元和16.83亿元;期内亏损分别为7948.5万元、5.15亿元、20.17亿元和43.97亿元。三年半的时间内累计亏损超70亿元。

2019年、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KK集团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3.81亿元、-3.14亿元和-3.56亿元,但通过融资获得的净现金流分别为7.06亿元、7.78亿元和13.67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17亿元,可见KK集团目前整体还未能实现盈亏平衡,仍需要靠融资输血来维持商业模式。短时间内,KK集团无法让资本看到盈利的希望。

其次,是业务重心的频繁变更。翻看KK集团报告期内的营收构成可以发现,KK馆最初是KK集团的主要营收来源,按收入结构来看,KK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货品销售,也就是其旗下零售品牌KK馆的贡献最多。

但仅仅不到三年,KK馆由盛而衰。壹览商业此前报道过,KKV目前是KK集团的主力店型,通常销售涵盖食品、日用品、化妆品、护肤品及潮玩等18个品类、20000个SKU的生活用品,面积从300平方米到3500平方米不等,2021年上半年KKV单店月销售额81.1万元,经营利润率13.4%,贡献了KK集团整体营收的62.3%,且比例逐年提高。

反观KK馆,2021年上半年KK馆单店月销售额28.91万元,经营利润率仅为5.8%,在KK集团的营收中所占比例逐年下滑,且下滑速度惊人。

最后,还是因为其自身经营上的“售假风波”有关。

01

售价被罚

近日,有消费者爆料称,其在2020年7月通过KK集团KKV的线上商城K+会员购买了20支迪奥口红,收到货后发现商品与正品有明显差异。经过长达两年的诉讼维权,法院并且判定KK集团应按约定承担“假一赔十”的责任。

据这位消费者透露,目前其身边所知道的包括自己共有 12 位消费者,一共涉及5万八千多元的购物货款,除起诉成功的2位消费者获得赔偿外,其余10位都在被kk集团拖着,被要挟只有签了保密协议才能获得赔偿。

回顾这次售价事件。这位消费者发现买到假货后,第一时间跟平台沟通,平台拒不承认,消费者被逼无奈,最终选择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年后,在案件毫无进展的情况下,2021年7月,K+会员发布公告称,将进行全面升级,升级期间暂停服务。此后不久,K+会员再次宣布平台将关停。目前,手机端已经搜索不到“K+”小程序。

后经过法院的两次审判,最终判决KK集团向这位消费者退还货款5180元,并赔偿其承诺“假一赔十”的51800元。在法院判决书出来后,KK集团不但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消费者赔偿,而是从一开始的不承认售假,拒绝退货退款,后来又踢皮球,将售假责任全部推给广东腾客公司。

据公开资料显示,广东腾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实体零售代运营服务商“K+”的经营主体,KK集团的主打业务之一KK馆于2020年5月升级为K+会员,后运营方由KK集团转由腾客公司承接。2020年6月,KK集团投资“K+”数千万元。

事件发生后,虽然KK集团出面澄清,称“K+”是KK集团前员工在2020年开展的创业项目,因其前身为“KK馆电子商城”,因此容易被外界误解为与KK集团有关。

但事实上,双方的合作从未停止。消费者了解并成为KKV线上平台的会员顾客,就是来自实体店的引流活动。据悉,在店内购物结账时,店员会提示线下购物进粉丝群就可以购物袋不收费,此外每周可以免费领商品,收8元快递费。

除了这次迪奥口红事件外,KK集团的售假案例不胜枚举,打开小红书搜索关键词“KK集团”可以发现,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对KK集团售假的控诉,且不只限于其线上平台,售假的品类也不只限于口红,被投诉的还包括护肤品、汽水、酒、文具等等。

KK集团近两年负面缠身。2021年6月17日向国家税务局东深圳市税务局举报了快客电商涉嫌税收违法行为。今年上半年,KK集团先经历港股招股书失效之后,又因特许经营违规被行政处罚30万元。

回归到业务本身,KK集团更是没有逃过新零售行业一边开店一边关店的“魔咒”。

02

半年关店72家

2021年4月,因为KKV东莞国贸旗舰店被商场强行封铺,当时还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据知情者透露,表示商场要进行业态调整,因此要求KKV清货退场。在协商无果后,便出现了双方对峙的混乱场面。但也有知情者表示,此次国贸要求KKV退场,多半是因为KKV长期未达到与商场签约时所承诺的业绩表现和租金贡献。

有报道显示,从2021年6月开始,在约5个月的时间内,KK集团就关闭了72家门店。其中,包含19家KKV门店、22家THE COLORIST门店、4家X11门店及27家KK馆门店。

其实不仅KK集团如此,受疫情影响,从去年开始整个集合店集体陷入关店风波。

壹览商业此前报道过,2021年上半年,THE COLORIST调色师加盟店关闭59家;2021年WOW COLOUR净关店数超50家,NOISY Beauty净关店近10家;HARMAY话梅因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化妆品,被罚88.7万余元;HAYDON黑洞位于杭州、上海、哈尔滨等地的多家门店关停;名创优品旗下的TOP TOY也在关店,北京西单大悦城店于3月底正式关停,浙江宁波的两家店面,更是在半年前就已撤走……

除了大环境影响,集合店自身也存在问题。壹览商业认为,潮玩集合店正在面临的三个难题:

一、山寨和造假严重,这也是以“潮玩第一股”为首的KK集团正在面临的问题。就拿用来和KK集团全面对标的名创优品来说,也是长期深陷质量与侵权风波。

二、靠平价吸引消费者到店,必然也会因平价丧失用户忠诚度。

二、集合店同质化严重。还是以名创优品举例,其旗下的名创优品、WOW COLOUR、TOP TOY和KK集团的四种业态重合度极高。另外,各家入驻品牌可以看出相差无几。都不约而同地在装修上下功夫,但是,好看的装修能吸引用户一时,最终还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前期靠流量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对社交平台上的种草笔记、视频已经麻痹,任何模式竞争到最后,还是考验产品和服务。目前一些集合店也开始探索解决办法,例如话梅进军茶饮业,自创手打柠檬茶品牌introlemons;国免GDFS打算自设平价美妆品牌G7,打造品牌差异化等。

被戏称“昙花一现”的潮流集合店们还能坚持多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