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儿医大咖说 04 | 为什么“网络成瘾”会成被认定为心理疾病?

2022-06-23 15: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无法自拔,一旦不让他接触游戏,就会烦躁失控。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究竟是不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很多家长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

“网络成瘾”这个充满争议的术语曾一度被认为是“流行的概念”、“杜撰的精神疾病”。但在2018年6月,“游戏障碍”作为网络成瘾中发生率最高,研究证据最为充足的一种行为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颁布国际疾病诊断分类第11版(ICD-11)正式列入诊断序列,与赌博障碍(Gambling disorder)成为“难兄难弟”并列在成瘾行为所致障碍小节,和酒精、大麻、咖啡等精神活性药物成瘾障碍共同组成了“成瘾大家族”。

游戏障碍指的是:一部分人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行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了负面后果,仍然选择继续游戏。

那么,为何沉溺于游戏的玩家会被认定为是网络成瘾的心理疾病患者呢?这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和临床证据又是什么呢?

网络成瘾者或存在功能受损

功能受损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被确诊的游戏障碍者往往会因网络成瘾而存在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功能受损。

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成瘾往往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功能不良,具体表现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活动以及其他休闲活动。上学的青少年可能会因网络成瘾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厌学甚至休学、退休;现实层面的人际交往也会减少,人变得容易退缩、自闭、回避社交,脾气大、容易与家人争吵冲突。

从个体层面来看,网络成瘾会使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同时孤独感增加。同时,网络成瘾还多与社交焦虑、强迫、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每天接触电子屏幕时间超过5小时的重度游戏玩家中,悲伤、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风险更高。网络成瘾者往往睡眠持续时间减少、或者睡眠模式紊乱,晚睡晚起或者昼夜颠倒的情况并非少见。同时,他们还可能因进食不规律,出现各种躯体健康问题,例如幻听、遗尿问题,腕、颈部和肘部疼痛,肌腱鞘炎,肥胖,皮肤水疱,慢性疼痛和周围神经病变等。

网络成瘾者或存在神经生物学异常

除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被视为心理疾病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来自于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研究显示,病理性游戏玩家会表现出神经生物学异常。研究者使用比较常用的方法(脑电图,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成像)发现,这些人的大脑特定区域(特别是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体积发生了改变,这些部位的功能连接和激活表现出与正常人的明显不同。而这些特定的大脑区域与某些网络成瘾的特定症状以及行为表现是相关联的。

游戏障碍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成瘾,在行为表现上与其他成瘾疾病(如酒精依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或病理性赌博)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与健康个体相比,上瘾的游戏玩家和病态赌徒一样,同样会表现出对一般生活事务的敏感性下降,但是对游戏相关线索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会增加,冲动性也会增加,基于奖励机制的学习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玩家为何会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与其他成瘾一样,具有相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机制。研究证实,冲动行为与额叶-纹状体网络联结缺陷、大脑两个半球间的连通性和岛叶结构改变有关。如果前额叶皮层功能障碍、或者与纹状体连接中断,那么,额叶这个理性中枢就无法调节情绪性的冲动。

研究显示,与游戏相关的刺激会诱导游戏玩家产生更多的冲动,并引起其额叶及奖励系统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脑区域同样也参与了与其他成瘾,比如酒精、阿片或者赌博障碍中的行为表现。

此外,“奖励回路”也与游戏(网络)成瘾有关。在成瘾行为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通路(包括从腹侧被盖区到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别重要。现在已知,多巴胺的水平太低或太高都与冲动和风险评估有关。研究发现,病理性游戏玩家的多巴胺能系统存在功能障碍,主要是多巴胺能活性减少,与健康个体相比,电脑游戏成瘾者中D5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减少。这样的个体就容易表现出整体奖励不足,而网络游戏被发现可以诱导多巴胺释放,类似于可卡因诱导多巴胺释放的效果。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某些游戏玩家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的使用了。

目前在ICD-11的“成瘾大家族”中,仅列了游戏障碍。不过,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不仅限于玩游戏,还包括社交网络、学校工作、娱乐及在线购物等。当然,网络游戏也并非全都百害无一利,好的游戏和有节制的娱乐也可以带给人正向积极的影响,比如缓解压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人际交流等。

所以,我们要谨慎而全面地看待一个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网络成瘾/“游戏障碍”,需要经过专业医疗机构专业医生的全面、系统的评估,谨防正常范畴内的网络游戏用户“被精神病”。

为了尽早地评估此类心理行为等精神问题,并及时有效的干预,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设有青少年心理卫生特色专科门诊。

【心理卫生门诊时间】

特需门诊:周六全天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特色专科:周三下午

# 专家介绍 #

马希权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事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临床及研究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治。并多次参与国自然及其他科技研究项目,参与发表文章10余篇。

专注于精神卫生、心身疾病、睡眠障碍及心理治疗二十余年,在儿童及青少年情绪障碍、睡眠紊乱、行为及精神异常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个体化的心理行为评估,药物干预、个体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

原标题:《儿医大咖说 04 | 为什么“网络成瘾”会成被认定为心理疾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