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国劳工喜剧《光猪六壮士(THE FULL MONTY)》中的个人身份认同

2022-06-24 13: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欣雨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作者 | 李欣雨

指导老师丨张慧瑜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同许多西方工业国家一样,英国经济遭遇“滞涨”,陷入严重衰退之中,传统制造业在国家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重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工厂接连倒闭,使得英国社会中数量巨大的劳工阶层受到重创,许多人被迫面临失业。根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最高月份的失业人数高达325万,英国经济被称作“欧洲的病夫”。

以这一时期为题材的电影多为喜剧,它们试图在严肃题材中创造幽默和喜剧的片段。但是在喜剧的糖衣下依旧隐藏着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失去社会地位的男性与走出家庭的女性,劳工阶层在面对生活的巨变时也开始对个人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这样残酷无情的问题刺破了喜剧的薄纱,直指英国社会现实。

《光猪六壮士》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01

THE FULL MONTY,全部脱光

《光猪六壮士》由英国导演彼得·卡坦纽执导,1997年上映即获得第10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8年获得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收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这部英式幽默喜剧选择了一群失业工人为生活所迫而投身女性俱乐部艳舞表演的“破格”题材,打造了一支“非主流脱衣舞男团”。

美国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说:“自20世纪以来,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电影风格被称为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其叙述的故事包括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动因是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从电影的叙事技巧出发,影片《光猪六壮士》正是以解决主人公的迫切需求作为动因展开的,是典型的好莱坞叙事风格。在英国工业城市谢菲尔德,失业工人盖茨急需挣到一笔钱来夺回儿子的抚养权,在和好友戴尔一起找工作的时候偶然听说男性脱衣舞表演可以挣到上百万英镑,便四处召集心灰意冷的失业男性们,为组建一支脱衣舞“男团”做准备。在经过了“招兵买马”和紧张的排练后,最终,在盖茨的带领下,六位男性抛下了一切心理负担,在众人面前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表演。影片运用典型的线性叙事结构,严格按照现实的时间向度来进行情节的戏剧化处理,影片的结尾也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大团圆”。

上世纪中后期,在英国传统重工业走向衰退的情况之下,一大批曾经在工厂工作的男性劳工被迫下岗,成为了无业游民。他们失去了社会地位,只能去劳动就业中心求职,但是不再年轻的年纪、不再强健的体魄和没有一技之长的身份使得他们几乎难以再次就业,这类中年男性成为了“无能”和“失权”的代表。在《光猪六壮士》中的六位男性皆面临这样的情况。

在社会地位丧失的同时,家庭关系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则更为致命。失业使得他们不再对家庭作出贡献而是成为家庭的负担,这导致了他们在家庭中也失去了话语权。他们在社会和家庭双方中受到夹击,在被鄙视、质疑的尴尬处境中丧失了主导权。《奏出新希望》中菲力因为失业家中物品被债主收走做抵押,妻子和孩子也离他而去;《光猪六壮士》中盖茨因无力支付700英镑的赡养费将失去自己孩子的抚养权,戴维因失业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与妻子渐渐疏离。男性在失去主导权后也丧失了自信心,他们开始自暴自弃,去商店偷窃、试图自杀,并怀疑自己的男性魅力。影片中,他们也曾试图改变现状:菲力去做小丑兼职但因大骂撒切尔夫人被赶走,盖茨去偷钢材却被困在水中......一次次尝试的失败在笑声的掩盖下更加凸显了他们的无能和无力。

面对这样的变化,英国失业的男性劳工该怎样应对?他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与家庭定位,重新收获个人身份认同?他们选择了“THE FULL MONTY”,将自己“全部脱光”。

《光猪六壮士》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02

个人身份认同:男性主导权的丧失与女性社会身份的更改

或许正如《光猪六壮士》的原名《THE FULL MONTY》,“全部脱光”一样,这是一部大胆、尖锐的“反传统电影”。

在传统美国好莱坞风格的主流电影中多将男性表现为主动者,女性多为配角,着力展现男性的人格魅力和权势,在男女关系的处理中,男权心理占有重要地位,女性通常是被征服的对象。女性角色因突出的外貌特点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成为被看的对象。“一部作品中要想表现男性的霸权主要表现在男性统治和男性认同两方面。而在社会生活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中,还是在家庭领域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男权社会对男性气质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绘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十分接近,如控制权、强大有力、爱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六位主要男性角色失去了收入来源,每天待在求职中心打牌聊天、情绪冲动易怒,甚至靠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才能维持生计。他们既不能自立自足,也不是强大有力的,也因此消解了影片的男性霸权。男性并未缺席,而男权却“象征性消失”,彼得·卡坦纽以此突出女性角色的特点。

影片的设定时间是英国保守党执政时期。当时,伴随着重工业岗位的削减,出现了大批服务业和白领岗位的空缺,这为英国广大女性提供了就业岗位,许多妇女摆脱了家庭主妇的身份走入职场,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样的转变对于当时的男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家庭中两性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在家庭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影片中,戴维不敢对去看脱衣舞并和男同事调笑的妻子作出任何指责,只因为“钱谁她赚的,她爱怎么花就怎么花”。盖茨在前妻面前也一直处于弱势,前妻再婚后住进了豪华的房子,与新婚丈夫一同争夺孩子的抚养权,鄙视、厌恶盖茨,在盖茨向她借钱时要求他在车间打工挣钱。这都体现了女性身份的转变。

影片中女性人物的服装

影片中男性人物的服装

女性身份的变化也改变了传统社会中的凝视机制。男性凝视在逐渐削减,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凝视。传统的脱衣舞表演是由女性进行表演,男性是观众,但在影片中变成了女性排队去观看男性表演。六个男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表演脱衣舞,将自己置于女性凝视之下。他们在杰德罗家中练习脱衣舞时看到了女性画报的杂志,意识到自己也开始变为被女性凝视的对象,也因此产生了身材容貌焦虑,他们互相讥讽对方下垂的乳房、肥胖的身体或是鸡胸,开始对杰德罗夫人的除皱霜、紫外线照射床产生兴趣,并使用女性用品对自己的外表作出改造。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凝视机制下的男性与女性位置发生了对调。

影片从各个方向和角度对男性社会进行了分解,以此来拼凑一个女性占重要地位的世界。而在影片的造型语言上,也着力打破以男性为突出中心的传统限制。摄影师斯托拉罗指出:“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视觉修辞的基本元素就是色彩,能够带给观众最大冲击力的因素之一就是电影配色。影片《光猪六壮士》的大部分时刻都笼罩在灰调的“工业风”色彩中,极少在画面中大范围地使用反差巨大的互补色。即使是在歌舞厅的场景,也是利用暗灰色的总基调搭配亮度较高的灰金色灯光来展现其喧闹。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大多身穿灰色、黑色、墨蓝色等颜色的服装,偶尔有亮色的衣物作为内搭或点缀,但每个人的服装风格都较为单一固定:皮夹克、工装、衬衫搭毛衣等,而他们经常活动的“工厂”则是利用绿偏灰的主色调来刻画,加上电线、油罐、铁桌子等工业元素。与之相反的是对影片中多个女性角色的特写:她们的服装或是黄色、红色、紫色等高饱和度纯色,或是奶白色、浅蓝色等柔和的颜色,而这些女性的家也是由粉色、淡黄色等暖色系作为底色,搭配上繁复的墙纸花纹、精巧的家具摆放,影视道具色彩与大环境色彩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营造出温馨、柔情的女性世界。

具有浓郁工业特色的“排练厅”

03

获得身份认同:在集体中找回归属

在另一个层面,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所在共同体的归宿感。每个人会将自己所处社会区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社会界别,社会身份就是个人在这一社会类别体系中的心理定位。

——尹继武、刘训练主编《政治心理学》

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电影中的男性》一文中,克莱尔·蒙克认为,虽然《奏出新希望》和《光猪六壮士》所哀叹和感伤的是工人阶层,但是实际上指代了所有男性。而这些劳工阶层的男性,他们已经在过去的生活工作中适应了集体生活,所以在他们面临失业的危机时,除了生活的压力之外,对于曾经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消失也是他们痛苦来源的一部分。失去在集体社会中的身份属性是男性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重大打击,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上的身份。但是在经过一系列尝试后,他们依然会回到他们最为熟悉的集体中获取归属感,在新的团体中建构身份认同。如《光猪六壮士》中失业的几人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到工作,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回到六人的集体中完成演出。

这样在集体中找回归属的方式多表现为几个失业男性组成一个小团体,以歌舞等娱乐形式为目的而奋斗,在其中获取积极的情绪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正如克莱斯·皮区蒙特在《每日邮报》上对影片《上下》的评价:“在这些电影里,一群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人在健康的团队精神的激发下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骄傲。”在《光猪六壮士》里六个男人组成团体表演脱衣舞;《奏出新希望》中一队业余铜管乐团通过努力在全国管乐比赛中获胜;《寒冬》中一群戏剧爱好者成功表演了《哈姆雷特》,他们都是在集体中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遭遇困难和分歧,但是最终还是会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光猪六壮士》中戴维因找到新工作要退出;《奏出新希望》中的男人们因一个女人的加入而发生混乱,但是最终他们都团结一心,放弃了个人的追求成就了团体的荣誉。

尽管在经济萧条的英国,他们通过这样的团体行为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身份认同,但是歌舞等艺术表演对于改善他们的困难处境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仅仅是把两性尖锐的身份认同问题融合在一个集体的温暖港湾中进行暂时的化解,自我书写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却回避了现实社会中的尖锐问题。

《光猪六壮士》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04

“脱光”之后,然后呢?

有人说影片《光猪六壮士》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因为以前银幕上的观众看到最多的都是女性性感的形象,而这部影片却一反常态,让男性来演绎裸露的戏份,而女性扮演着以前男性所演绎的银幕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更多时候女性在影片中依然是缺席的。尽管男性在社会语境中失权,但影片更多开始着重描绘他们所处的困境和遇到的问题,揭露他们在此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作,女性只是作为配角出现或完全缺席。《光猪六壮士》中,除去戴维的妻子,其他男人身边的女性都极为工具化。盖茨的妻子无情、冷漠,只想带走孩子;杰德罗的妻子只知道花钱;朗帕的母亲甚至没有露面,去世仅仅是为整体故事情节的推动而设置。这些女性角色的设置仅仅是为了衬托男性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影片传达出一种“对女性无情、贪财的厌恶”。对于女性的厌恶实则更加反映了男性对于自己无能的恐惧,在他们重新找回男性气概时往往也会用女性对他们态度的转变作为衬托。在《光猪六壮士》中,盖茨的前妻一直很讨厌他的不务正业,最终却带着全家来观看盖茨的表演并欢呼喝彩;《奏出新希望》中,菲力的妻子与他吵架并带着孩子离去,但在剧场的最终演出中她也到场了。但是,这样的行为缺少合理的转变原因,女性角色最后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证明男性身份认同的确立,以达成最终的想象性和解,最终还是把女性束缚在家庭价值中:她们的身份始终是谁的妻子或谁的母亲。

而将影片放置在更加宽阔的时空里,我们将会发现,“失去工作,脱离社会就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眼光”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定律,这并非只针对于男性,并特别凸显于婚姻关系之中。近日,多条新闻引起网友们的热议,也再次将公众的视野聚焦到令人深思的公众议题上: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处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育压力和子女的教育压力也在不断上升,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很多人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成为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从此料理家庭事务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放弃工作、投入家庭,这是个人选择和家庭分工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理应尊重。但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这些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们并没有得到应当的尊重和足够的理解,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被当作理所应当:“你又没有工作,还不在家带带孩子?”“吃我的,穿我的,在家呆着有什么累的”......如此的语言攻击并不少见。仿佛“退居家庭”就意味着“衣食无忧”,住进了“避风港”里。

反思现实,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将“收入”划成了衡量“家庭贡献”的重要标准,家庭话语权由“金钱”来决定。而养育孩子的心血、处理家务的辛劳、脱离社会的迷茫又该如何计算呢?当个人放弃工作,被囿于小小的家庭空间中,TA的思想独立和因实现社会价值而获得的成就感又该从何而来?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处于劣势的TA能否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安心经营家庭,能否感受到周围人的关爱,能否在疲惫的时候找到人诉说?在一段婚姻关系中,毫无疑问,拥有更多社会经验和人脉的一方将在社会层面上占据优势地位。当这些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们受到伤害想要离开的时候,TA们是否能不顾及家庭和社会中其他人的“脸色”,自主做出选择,TA们的合法权益又能否得到法律的保障?这些问题无关性别,只是作为婚姻中独立的个体应当被关注的现实处境和应当享有的现实权益。

影片《光猪六壮士》中盖茨等人是因为经济危机而下岗,这是非受个人所控的社会原因;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是半主动放弃职业,换取一个梦想中的美满家庭。或许TA们会被夸赞为“一个成功者背后的女人/男人”,但这样轻飘飘的赞美之言是否是出于对TA家庭价值的认可和对TA为家庭牺牲的敬意,还是简单的奉承玩笑之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同工同酬”的劳动分配制度。而家庭关系中的“同工同酬”又该如何做到?家庭应当是个人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推进人人平等、促进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场所。家庭中应当有所分工,因为这是促进任何群体有序生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达成共识的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对家庭有所贡献,这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更应当包含精神层面上的爱与关怀,最基础的就是尊重彼此的劳动成果、感恩对方的付出。此外,解决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现实需求也应由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相关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将有助于此。

将“爱与付出”物化并非笔者的本意。正如影片中“女性社会身份的更改”并非是基于“反男性霸权的女权主义”所表现的那样,我们针对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一切讨论都是立足于自我主体观之上,将其视作一个饱满的个人形象进行探讨。“爱”并非是限制个人追求发展、侵害个人合法权益的“高尚粉饰”,更不是进行道德绑架、纵容落后思想滋生的“遮羞布”。

影片中,六位退休工人“将自己脱光”是自我给予了一次在生活重压下积极面对生活的机会。现实中,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们脱掉了身上的全部“铠甲”,将最柔软的自己献给家庭,我们也应建立更为健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助力和支持。

《光猪六壮士》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1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1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冯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 | “全部脱光”之后——英国劳工喜剧《光猪六壮士(THE FULL MONTY)》中的个人身份认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