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官窑背后的神秘组织“邵局”
宋代,始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专为皇家需求而生产,具有浓烈的宫廷色彩;民窑主要供应城乡居民或沿海外销,实用且充满生活情趣。久而久之形成两股重要的瓷窑力量,影响后世千年,使得中国古代的制瓷业精彩纷呈。
宋 官窑青釉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宋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与民窑相比,官窑因直接受皇帝审美左右,按照宫廷样式生产,且烧造条件优越,不惜花费工本,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由“贡瓷”一步步发展而来。唐代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已向宫廷大量进贡。到宋代,这类贡瓷逐渐不能满足皇家旺盛的需求,宫廷用瓷全由官办瓷窑专门生产,于是官窑应运而生。
为了保持皇家消费品的专属性,官窑严禁民间使用,尤其弃窑时,更不可留下烧窑痕迹,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官窑便充满了神秘色彩,几千年来一直是大众心目中遥不可及又难得一见的世间珍品。而烧造这些神秘瓷器的工匠和监督官,也因此具有了一抹特殊的神秘色彩。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文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和叶寘的《坦斋笔衡》虽已佚失,但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对宋代官窑有着内容极为相近的一段重要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细,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俟矣。”
文献一方面提到了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的承续。一般认为,宫廷中传世并保存至今的宋代官窑,可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包括汝窑、钧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提及了宋室南迁后,承袭故京官窑烧造遗制、主持修内司窑的官员邵成章。这位邵成章是谁呢?
根据《宋史·宦者列传》记载,他是北宋钦宗时期的一位内侍宦官。南宋时,曾担任杭州官窑烧造的监督官,主持的修内司窑在形式和釉质上均仿汴京官窑特征烧造。后因状告奸人而受诬陷并被除名,除名后一直下放在外,不曾还朝。
文中所说的邵局,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正是邵成章当年在汴京时管理的一批官窑工匠。因是邵成章的旧部,被称为邵局。宋室南渡,这些掌握着旧京遗制的匠人,随驾而往,继续烧造官窑。即便后来邵成章被除名下放,这批攻坚仍沿用了邵局的称呼。
南宋 官窑水丞
观复博物馆藏
元代文人陆友在《研北杂志》中,从另一视角对其进行了记载:“绍兴中,秦桧粉饰太平,用内侍邵谔主修礼乐器,百工隶之,谓之邵局”。这段文字中的邵谔,根据学者考证即邵成章。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柄辉先生综合不同文献中的记载,认为邵局的存在,大概不是传说。
南宋 郊坛下官窑瓶
上海博物馆藏
于文献中闪现的邵成章和邵局,只是众多南下精工巧匠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北方宫廷工艺与南方的技术、自然条件加以融合改良,创烧出既不同于北宋官汝窑,又不同于南方越窑和龙泉窑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翻开了中国瓷器史上最令人着迷的章节之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