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儿童教育专家:微信家校群带来焦虑,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

蒋肖斌/中国青年报
2017-11-17 10:24
教育家 >
字号

★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

★家委会并非“实权”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的工作进一步改进。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

看到一则家长“凭实力”竞选家委会的新闻引爆了舆论,焦女士一点儿也没感到震惊,这不就是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吗!

每天下午3点,焦女士就开始盯着名为“××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微信群坐立难安,等待班主任在群里汇报学生一天的表现。表扬自家孩子一句,仿佛脸上有光,批评一句,又恨不能立刻回家收拾“小兔崽子”;发展到后来,没被表扬都像被批评了一样。

班主任说完,例行程序就是家长们排着队道谢。虽然不知道老师是否真的在乎这些虚礼,但焦女士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害怕少说一句会对孩子不利,那就不如多说一句。逢年过节就更热闹了,家长大概个个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吹捧起来清新不落俗套,甚至还有人用老师的名字作起了藏头诗。

设立家校群的初衷是方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也不知从何时起却成了负担,24小时消息带来了24小时焦虑。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说,从当下社会层面来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焦虑。“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群里的表扬和批评带跑

有人总结家校群中的家长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老师的绝对拥护者,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二是晒娃求关注,每天把孩子完成的作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三是“打酱油的”,别人说谢谢我也跟一句;四是“潜水的”,没有必要就不说话。

但无论哪一种,身为家长,都得时刻盯着微信群。然而,全天候的无缝交流真的有必要吗?尹建莉的答案十分确定: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根本不需要如此频繁的交流,这对双方而言都是负担,彼此打扰,十分低效,“真正的高效交流是在双方需要时再交流”。

在尹建莉看来,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比如,很多家长成天盯着家校群,看到老师在群里表扬这个批评那个,看到表扬开心,看到批评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但一个真正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表扬和批评牵着鼻子走。

家长焦虑,其实老师也茫然不知所措:家长说了“谢谢”,该不该一一回复?回了这家漏了那家,家长会不会有想法?当微信群被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刷屏,老师不得不时刻瞪大眼睛,生怕怠慢了什么重要信息。

尹建莉说:“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不排除有的老师享受来自家长的‘巴结’。”

陪写作业,上传视频……教师不能转嫁职责

晚上回到家,焦女士也不能消停。老师布置了各种需要家长配合的作业,给孩子拍视频、做PPT,并及时上传。焦女士感叹:“这比自己上学时还累。”

家长有没有义务陪孩子做作业?尹建莉的答案也十分确定:“这肯定不对。教师的职责是给孩子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家长能帮就帮,不能帮也不能强行分配,那是教师转嫁工作和职责。”

那家长如果对学校(教师)有不满,如何解决?这时候,才是当初忙着竞选家委会的家长该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公立学校的家委会并非实权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工作进一步改进。

尹建莉回忆,自己当家长时,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细,“有的我会配合,有的我会置之不理”。女儿小时候,老师要求孩子把没背会的定理写10遍,她就觉得这样做不对。这时候,最差的态度是一边抱怨一边迎合,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由家委会出面和老师沟通,“如果很多家长联合起来表达,相信教师会做出改变的”。

而让初中学生家长张女士最烦的还不是作业,而是老师在群里发布的各种活动信息。老师经常在群里问:出去春游,哪个家长能帮忙安排交通?排练节目,哪个家长能帮忙租衣服?每次都有家长特别积极地承担,甚至连钱都自己出。

张女士说:“我家经济条件一般,养孩子已经压力很大,无权无势,没法帮忙。每次看到老师发这样的信息,我就紧张。”

对此,尹建莉也有些无奈: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

微信群是个小社会,主动权在家长

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这两天有点头疼。开学不久,儿子还没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上课总是不守纪律,被班主任让淘气孩子站到教室前边拍照,并发在家校群里公开批评,“就像被示众一样”。

尹建莉认为,在家校群这样批评孩子,当然不对!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了家长。“家长也是普通人,为什么要把孩子的隐私暴露在微信群?这涉及教师的修养。”

尹建莉说:“其他家长也不要觉得于己无关,甚至还在群里为老师帮腔。今天是别家的孩子被‘示众’,明天也可能轮到你。当看到教师对某个家长不礼貌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联合起来制止。这么多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优化的方案,这个主动权在家长。”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尹建莉反复强调这句话,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

驾驭微信群走向的不只是教师,更多的是家长。有的家长把不良习气带进了群里,比如攀比、阿谀奉承等。张先生坦言,家长们在群里地位的高低,是由孩子的成绩决定的。有一次,一名“学霸”的妈妈“透露”了一下孩子使用的某种复习资料,很多妈妈像崇拜太后一样地崇拜她、奉承她,纷纷集体购买。甚至有一次,这位家长谈起自己孩子吃某个牌子的保健品,大家也一窝蜂地去买。

尹建莉觉得,在微信这个小社会,一切社会上的好坏,在这里都不可避免,但具体到个人,如果双方都能摆正位置,就能做好自己。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孩子,牢记这三个尊重,就能处理好家校群中的复杂关系。

(原题为:《尹建莉:微信家校群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