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庆老人4根头发上刻《琵琶行》,评为首批“大国非遗工匠”
一阵龙飞凤舞后,他用放大镜把作品仔细端详一番,然后继续雕刻。
屋子里静得很,摆架上的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窗外,是车来车往的世界;屋内,是亘古通今的艺术构思。
一花一世界,一雕一辈子。
从最开始喜欢写字画画,到拿起刻刀刻印章,再到把《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刻到不足1平方分米的材料上,潘啟慧的作品打动无数人。最近,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评选活动中,潘啟慧的名字荣耀上榜。今天,他将启程前往北京,接受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
刻刀牙刷不离身,有空就练习1949年出生的潘啟慧,退休前是璧山青山机械厂子弟学校体育老师,从小酷爱写毛笔字和画画。尽管工作与爱好相去甚远,但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爱好。
“那个时候写字画画没老师教,完全照着字帖模仿,然后一点点悟出门路来。”潘啟慧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悟的次数多了,写的感觉就越来越好,横竖撇捺之间总能有不少心得体会。同时,他还很喜欢收藏邮票、古币。
1982年的一天,单位组织内部展览,一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让潘啟慧很感兴趣,遂决定学习微刻。随后,他分别给藏友们写信,告知以后不再交换邮票、古币,而要用10年时间学习微刻,还承诺学成后赠送每人一件自己的作品。
“因为没人教,工作之余就用刻刀在牙刷手柄上试着雕。”回忆起当年,潘啟慧笑着说,那时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就开始练习雕刻,一直刻到11时甚至更晚。白天,他也刻刀和牙刷不离身,“只要有空就练。”由于勤奋加刻苦,原计划用10年学成微刻,潘啟慧只用了5年。随后,他用半年时间向100多位藏友赠送了自己的微刻作品——那个时候,在不足1平方厘米的地方,他可以刻出500多个字。
两把袖珍琵琶弦上刻《琵琶行》2005年,一位友人送给潘啟慧一把袖珍琵琶。这把琵琶不过成人中指长度,色泽光亮,没有弦。
这时的潘啟慧在微刻上已有不错的造诣,看到这把琵琶,他突然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何不在这把琵琶上刻一首《琵琶行》呢?”
想到这里,潘啟慧开始给琵琶寻找弦丝,后来想到了用白头发代替。费尽力气把4根白头发安装在琵琶上后,他又开始自制微型刻刀,“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么细的刻刀卖,只能靠自己打磨。”
刻刀打磨出来后,几乎和头发的粗细一样。这么细的刻刀,柔度足够却实在太软,想用力在头发上雕刻时,刀尖根本承受不起压力。无奈之下,潘啟慧又开始思索加固刻刀,“我看医生做皮试的针套挺好的,于是找医生要了一根,拿来把我的刻刀一套,刚好套上。”潘啟慧乐呵呵地说。
头发丝直径通常是0.06毫米,刻刀的刀刃宽度只有0.01毫米,潘啟慧就用这把自制的刻刀,在4根白头发上刻出了600多字的《琵琶行》。有了第一把微刻琵琶作品,潘啟慧又开始谋划把《琵琶行》这部作品做到更加精美。这一次,他邀请到8位中国工艺品大师加盟,原材料是一把长约12厘米、以4根金丝为弦的微型琵琶,这是潘啟慧迄今最喜爱的作品:他在4根金丝弦上刻出《琵琶行》,其他工艺品大师则为这把琵琶打造了对应的琵琶女、坐凳等。业内人士估计,这套作品价值逾百万元。
让冰冷石头有了十足动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为了锻炼自己雕刻和写字的功力,潘啟慧经常在璧山区秀湖公园附近一边打拳一边写毛笔字,这样高雅的爱好吸引了不少也喜欢书法的老人一同参与。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在秀湖公园门口,总能见到书香四溢的场景。
不过,潘啟慧的雕刻生涯并没有因为获得诸多成果而停止。今年,他又在网上淘来100多块鸡蛋大小的玉石作为原材料,在这些石头上开创自己的艺术新方向——一块充满稻草纹的石头,潘啟慧看它就像一个孩子在放风筝,寥寥数笔画上一个放风筝的孩子,再洋洋洒洒刻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此情此景相得益彰,让人爱不释手。
一块有裂痕的石头,潘啟慧觉得更像是水的波纹,于是在裂痕的另一端画上一只翠鸟,让冰冷的石头有了十足的动感。……
每一块玉石,在潘啟慧的手下就像被施了魔法般,变得有灵性起来。
“今年我会完成100块这样的石头,形成玉髓系列,让它们通过微刻唱出更灵动的歌。”潘啟慧说。
走微刻这条路要耐得住寂寞潘啟慧的孙子今年4岁,平时上学放学由他和爱人负责接送。尽管工作室里满是宝贝,只要孙子来玩,他都会拿出文房四宝加以熏陶。“我儿子也会书法和画画,但并不爱好,感觉孙子更喜欢这些。你看这张照片,他才4岁,拿起毛笔,还是悬腕的,像这么回事。”
看着他有兴趣培养下一代,重庆晚报记者抛出话题:获得“大国非遗工匠”称号后,收徒标准会不会变?
他说,自己有几个徒弟,人品这一关由老伴来把握,“我不喜欢不实诚的人,学微刻不实诚的话,是没办法学扎实基本功的,毕竟一笔一划都是自己刻上去的。”过了人品关,还有基础关,想当潘啟慧的徒弟,至少要是中国书协会员,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有基础,他才肯教。“我想,要把微刻艺术这条路走下去,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吧。毕竟,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
(原标题:4根头发上 刻出《琵琶行》,今日赴京接受全国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荣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