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儿女们眼里,革命者李大钊是个怎样的父亲?

2022-06-19 16: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写下的勉励之语,也是他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作为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直在为革命事业而积极奔波,大声呼唤民众尤其是青年人觉醒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在战乱年代,李大钊一边为劳苦群众谋出路,一边不忘对子女谆谆教诲,他清正勤谨的家风和精神财富延续了100多年。这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革命者,在儿女们眼里,是个怎样的父亲?在子女面前,他又如何展现自己铁汉又柔情的一面呢?

革命者李大钊对于他的儿女们来说,是一个过早离世的父亲。李大钊有6个儿女,他牺牲的时候,长子李葆华只有18岁。这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革命者,是怎样一位父亲?

李葆华的儿子李亚中转述父辈回忆:“在他们眼中,爷爷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从没对他们发过脾气,也没有对他们的发展及志向提过任何要求,相比说教,他更注重引导。”

“大概是1920年左右,爷爷家从乐亭搬到北京。赶上一场大雪,我父亲跑到院里想玩雪。”李亚中讲起当年家中的一件小事,“奶奶担心父亲生病,不同意。爷爷当时正在看书,听到之后,起身拿了把笤帚,拉着父亲到了院里,说‘一起扫雪,扫完堆个大雪人,一边劳动一边玩雪,锻炼了身体也不会得病。’大家开开心心,但我爷爷也是有目的的,想让孩子经过风雪的锻炼,培养他们的意志。”

这样的培养很快见到效果。“当时的环境越来越变得白色恐怖。爷爷在1926年3月以后,基本上被困在了东交民巷使馆区原来的俄国兵营里,出不去了。父亲开始担负起‘通信员’的任务,凡是要送信、送文件,爷爷就会叫父亲往外送。我觉得这是爷爷的教育取得的巨大成果,这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用说教,用自己的行动把孩子们培养出来了。”李亚中说。

后代从课文里认识李大钊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所以,此刻,今日,能够亲身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我们感到无上的荣幸和光荣。还我主权!严惩国贼!”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带头振臂高喊“严惩国贼”的场景,时隔近百年,作为电影《建党伟业》的关键段落之一,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建党伟业》画面,李大钊(张嘉译饰)在五四运动中。

而在父亲牺牲后一度隐姓埋名的长子李葆华,后来却很少跟自己的儿女们讲起爷爷。李葆华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电力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务。

儿子李宏塔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是跟随父亲工作调动的举家搬迁。有时候父亲去北京开会,接到命令,马上就调到另一个省工作:“他们的工作风格就是这样,党的工作没有讨价还价,会开完就到安徽,连上海都不回。然后全家就跟着搬家,从上海搬到合肥。”

李宏塔回忆,“父亲在位时没有时间跟我们讲很多事,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一直很忙,直到退休以后才有时间。”

李宏塔和哥哥、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下一代,都和自己的同龄人一样,从课本上认识李大钊。

其中一些课文出自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笔下,她写到李大钊曾经教育孩子“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也写到李大钊在法庭上留给家人的最后一面——“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亚中回忆,当年学这些课文的时候,同学们并不知道李大钊就是他的爷爷,“因为当时很多人也不知道我父亲是李大钊的儿子,只知道我父亲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是安徽的领导。”

身为教授却没有留下一套房产

2021年5月底,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在北京西城区一幢老式居民楼里见到李葆华的儿子李亚中。坐在家里的老式沙发上,能听到弹簧的声响。

李亚中介绍,这些沙发已经用了四十多年:“1978年父亲从贵州调到北京,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单位临时从仓库里找了一些别人退回来的家具供父亲应急,让他以后安居了再买些好家具。结果父亲付了钱,就作为正式家具,一直坚持用到他2005年去世。后来我们还是这样传承,接着往下用。”

这样的简朴作风,在李大钊故居里也能看到。

李大钊故居的讲解员说,“这在当年算是很一般的一座宅子,甚至可以说是很穷的人才会住。夏天如果下雨的话就会倒灌水,很容易积水。当时李大钊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了,这个小院跟他的社会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史料记载,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每月收入120块银元,升为北大教授之后,月薪涨到180块银元。加上写文章的稿费,以及在四所大学做兼职教授的收入,月收入可以多达300块银元。“当时300块银元是什么概念?400块银元就能买下一处正经点的四合院了。”讲解员说,“但是李大钊先生在北京住过的8套房子都是租的,没有留下一处房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故居所在的文华胡同路口,墙上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字样。

李大钊手书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李大钊故居和李宏塔、李亚中等孙辈的家中,都挂着这份手迹的复制品。

李宏塔认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单单是讲写文章的事情,也是爷爷李大钊一生的真实写照:敢担当,善作为。

这些感悟,李宏塔是在成年之后才逐渐体会到。他当过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媒体曾经报道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他说,作为李大钊的后人,没有光环,只有责任:“从小我们也没当光环来照,那时候是小孩,父亲也不会和我们讲很多。直到长大了、参加工作了,我们理解了肩上的责任,只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不然对不起先辈。现在我的小孙女也会来问我:‘爷爷奶奶,大家都说我是‘名人之后’,什么名人?’我们那时候都没问过,我们现在也不会和她讲太多,担心她盲目骄傲。”

李宏塔的弟弟李亚中,也不给儿子讲李大钊:“我不讲。向我父亲学习,把书名都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看。因为我看了这些书,有我的理解。他们看了这些书,会有他们自己另外的理解。如果把我的理解和感受直接告诉他们,就违反了家里的传统就不是潜移默化的引导了。”

唯一留存于世的无声影像

李亚中在书里探寻爷爷当年的足迹。但动荡年代留下可信的史料有限,一些人和事也存在不同的说法。比如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绞刑处决,当时家人都不在场。

后来有文学和影视作品形容,李大钊英勇就义之前,在刑场发表了演讲。李亚中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有说爷爷壮烈牺牲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激昂的演讲,但实际上不存在这种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时是秘密处决,演讲给谁讲?谁让你讲?怎么传出来的?”

李亚中给儿子起名叫“李雄飞”。“雄飞”这个词曾经多次出现在李大钊的笔下,比如“男儿尚雄飞”和“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2021年,37岁的李雄飞和67岁的李亚中分别在电视节目中,吟诵李大钊27岁时写下的《青春》。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

李亚中和李雄飞在吟诵李大钊的作品《青春》(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画面)

李亚中说,过去自己正是凭着这些一百多年前留下的句子和后人的回忆,在心里一点一点构建起未曾谋面的爷爷的形象。毕竟他留下的照片很少,甚至没有一张和家人的合影。直到二十多年前,有专家从俄罗斯的档案馆里找到一段35毫米胶片,那是1924年李大钊作为中共代表,在莫斯科的一次大会上发言的影片记录,也是目前所知李大钊唯一的动态影像。

李大钊动态影像

有报道形容,1999年这段画面被复制带回北京,90岁的李葆华时隔72年再次看到父亲,流下热泪。

不过在李亚中的记忆里,那天自己从水利部水文局下班回到家,父亲李葆华交给他这张光盘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表情,就像从小到大不愿跟他多提爷爷的那个父亲一样。

“父亲希望我们看一眼真正的爷爷在影片里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活生生的形象。尽管这是一段无声片,但是我能感觉到祖父讲话时气势激扬,他的肢体语言有巨大的力量。”

这段长度大约十秒的无声影像,如今也在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循环播放。画面上35岁的李大钊仿佛用这种方式回到当年租住的地方。在这里,铜像下方的金色字迹显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而当年在这个家里,他也是丈夫、父亲,和学生们的老师。

原标题:《在儿女们眼里,革命者李大钊是个怎样的父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