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第一条铁路:血与汗的建设之路
一八七二年十月十四日的上午,东京的新桥一带挤满了人潮,现场弥漫着兴奋和紧张的气氛。这一天是日本第一条铁路线通车的日子。
在这天以前,除了少数留过洋的人之外,亲眼见过火车运行的人非常的少,了解这个巨大机械如何运作的,当然就更少了。
通车典礼上,明治天皇亲自到场,搭上第一班火车。这是场极为隆重而盛大的典礼,现场安排了乐队演奏,并由军队施放礼炮,庆祝通车,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这班火车从新桥轰隆轰隆出发,一路开往了横滨。
下午一点,火车抵达终点站,当地有另一场庆祝仪式迎接它的到来。根据当时报纸的记载,当蒸汽火车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有观众觉得它头上不停冒汗,一定热坏了,连忙往它身上倒水。其他人则争相抢夺天皇使用过的椅子、踩过的地毯,想要带回家当作纪念。
火车是现代日本最重要的符号,它代表了科技文明,象征着时代的进步。
不过,在火车刚刚登陆日本的时候,许多人对它却是抱持着怀疑,甚至充满了恐惧。
当日本决定建设铁路的时候,不少人就表达了反对的态度。他们说,日文中“铁道”的“铁”,是一个金字旁加上一个失去的失;换句话说,铁道不过是让国家失去金钱的一条道路,纯属浪费而已。
有些人则从国防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铁路一旦建成,外国人会在日本国内到处流窜,到时候问题可就大了。还有一些人说,日本现有的交通设施已经足够,并不急着需要这个外国人的玩意儿。
的确,当时日本的水运四通八达;相较起来,铁路不但价格昂贵,还必须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是个不小的挑战。
尽管面对着反对声浪,明治政府最后还是选择投入资金,打造日本的铁道网。这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在营运的初期,铁路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很难说有着显著的影响。但随着铁路路线的扩张,陆运渐渐地取代了船运。在工业化中具有关键地位的煤矿,以及其他原料和产品的运送,也都非常倚重铁路运输,铁道的重要性因而日渐提升。
铁路路线的选择,也决定了区域发展的格局,铁道沿在线的城市,经济随之发展。当时有些居民,反对铁路通过自己的城镇。他们认为,铁路会迅速地带走游客,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但他们没想到,一旦铁路不经过这些城镇,愿意造访的游客就更少了。
日本的铁路路线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快速扩展,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从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到最北端的札幌、旭川,都可以见到铁道的轨迹。
起初很多日本人对于搭乘火车这件事,都抱有一些疑虑。这并非只是日本人如此,事实上,火车刚刚问世的时候,有许多欧洲人也相信:火车速度太快了,已经接近人体极限,只要再快一点,乘客的身体就会爆炸。
这种恐惧或许有点夸大,但铁道刚刚诞生的时候,确实曾出现过许多意外事故。就算不论事故的问题,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十九世纪的火车也算不上舒适。不少第一次搭上火车的人,都受不了一路的摇摇晃晃,所以在铁路开通不久,日本就出现了名为“宝丹”的止晕药,专门卖给火车乘客。
不过,日本人对火车接受的速度很快。没过多久,铁路旅行就成为新的时尚,铁路沿在线出现各种新型的旅馆,国营和民营的铁路公司也开始争相刊登广告,招揽顾客。日本的铁路公司很快就开始获利,而且一路成长。后来到了一九二〇年代,日本还出现了名为《旅》的杂志,专门以铁道旅行为报导主题,让搭乘火车出游蔚为风潮。
早年日本的火车车厢分成三个等级,收费各不相同。越贵的车厢当然设备越高级,也只有上流人士能够使用,最高级车厢甚至还会有专人服务,并提供饮食。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第三等车厢,那是多数人负担得起的价格。
铁路旅行虽然很快流行起来,但是搭乘火车的礼仪,却还需要时间学习。当时火车车厢之内的景象,和今天大不相同,有人会公然换衣服,有人喂乳,有老人刷假牙,还有些人会把行李放在隔壁座位之上,买一张票却占据两个位子……日本报纸上头,不时会出现对于这些行为的报导与批评,显示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层出不穷。
火车乘客需要学习的,还有守时的观念。火车不等人,只要迟到一分钟,乘客就只能望车兴叹。在经营初期,日本铁道仍然经常误点,但进入二十世纪后,日本铁路公司随着经验的累积,技术不断进步,便开始强调营运的精准。
这跟过去的时代很不一样。以江户时代来说,计算时间的方法大约是以三十分钟为一个单位,可是在铁路时代,单位却迅速缩短为一分钟。因此,铁路不仅带来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也赋予了日本人一种全新的生活纪律。
铁道扩张的时代,恰好也是日本产业革命的时代。在火车之外,明治新政府同时也引进许多现代机械设备,并在各地设立大型工厂。现代工业以及新的生产方式,都在此时出现,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
在各种新产业中,纺织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位于大阪的纺织工厂,更是规模庞大,在日本首屈一指。日本生产的纺织品价格低廉,很快就在国际市场中占到一席之地。只是,这样的成就,却也是靠这一部分人牺牲而来。
为了压低生产成本,日本纺织业的老板聘用了许多年轻的女工,她们很多还不满二十岁,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因而远离家乡,住进工厂提供的宿舍中。操作纺织机不需要太多知识,只需要动作熟练即可,所以年轻女性也能胜任。当时的纺织工厂里头,七八成都是女性。要说女人撑起了日本纺织业的一片天,应该并不为过。
纺织业虽然创造了许多女性的工作机会,但女工的生活并不轻松,她们一天必须工作十二个钟头,而且早晚轮班,以确保工厂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顺利运转。即便如此,女工领到的薪水却相当微薄,和当时的印度纺织业相比,日本的平均工资大约只有一半,可见数字之低。
不只薪水低,女工还可能受到管理者的咒骂与殴打,甚至是更加严厉的惩罚。有些女工受不了折磨,不顾已经和工厂签下契约,干脆直接逃跑。由于工作环境实在恶劣,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但工厂老板的反应,不是改变作风或提高薪资,而是更严格地管控女工。日本纺织业的起飞,就是建立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之上。
当年轻女性加入纺织业的同时,很多日本男性则成为了矿场的工人。不管是工业生产,抑或是火车运行,都需要大量煤炭做为燃料。煤矿业因此和纺织业一样,从十九世纪末起飞快地成长,成为日本现代产业的代表。
不过,与纺织工厂相比,矿场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矿工与纺织女工一样,工时漫长、薪水微薄,饱受压榨。此外,矿场充满风险,时常发生意外事故。日本的老板只顾赚钱,并不在乎劳工的生命安全,很多矿工是在缺乏防护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工作。
明治政府知道这种状况,一度打算制定工厂法,保障劳工权益,可是消息才刚宣布,资本家就跳出来抗议。他们宣称,这样的法律只会妨碍日本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他们反对下,整件事因而无疾而终。
政府无法提供保护,矿工只能自求多福,自力救济。有时工作现场的情况实在太过恶劣,矿工们会集体暴动,以宣泄被压榨的不满。有些人则主张应该要成立工会,团结力量,以便与管理阶层谈判,争取更好的工作环境。只是,当时工会的观念并不普遍,工人们对于如何组织、如何抗争,经验都还不够,所以工会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矿业不只危险,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十九世纪末,日本栃木县的足尾铜山,就曾爆发严重的公害事件。当地的矿业工厂,对环境保护十分掉以轻心,结果,制造过程产生的有毒废料,在未加处理的情况下,流入了附近河川当中,造成鱼群大量死亡,周遭农作物也受到污染。
当地的居民见状,向矿业公司提出抗议,并且到东京发起陈情活动。有媒体记者注意到这件事,在全国性报纸上加以报导,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一位叫田中正造的议员就针对此事,对官员提出质疑,他在国会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强调“杀害国民就是杀害国家,蔑视法律就是蔑视国家”。
为了这件事,田中正造四处奔走,协助受害的居民寻求赔偿,并追究矿业公司的责任。过程中,他们曾经碰到不少反弹的力量,抗争活动也受到警方阻挠。可是田中正造没有轻易放弃,他说:“真正的文明,是不会让山川荒芜,不会破坏村庄,更不会杀人。”
产业革命创造出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商人,他们靠着贩卖纺织品、经营矿产,以及多方投资,赚进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日本的几家大公司,比如三井、三菱,都是在这段时间奠定了后来企业版图的基础。
不过,就在他们累积惊人财富的同时,有许多年轻的男男女女在工厂里、在矿坑中默默付出。他们的名字,很少被记下;他们的贡献,也很容易被后人遗忘。现代产业的发展,究竟是好事是坏事,如果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答案也许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同样的吊诡也发生在铁路的历史中。对日本人而言,铁路是现代化的象征,一直到今天,像是新干线这样的铁路建设,仍然是日本全国人民的骄傲,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到中国的前副总理邓小平,每个造访日本的外国要人,都被邀请搭乘新干线。铁路的历史,是日本一页光荣的历史。
可是,对于邻近的韩国而言,铁路却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它代表的是血泪和伤痕。从一九〇二年开始,日本就强行在朝鲜半岛铺设京釜铁路等路线,这些铁路,从朝鲜半岛一直连通到中国东北的“满洲”,成为了日本运送军事物资的要道。在韩国人眼中,铁道的扩张,就是日本势力的扩张。
果然,在这几条路线完成后没几年,韩国就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本文选摘自《大人的日本史》,涂丰恩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