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范仲淹身后事:《伯夷颂》的前世今生

2022-06-19 18: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范仲淹全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

唐代大诗人韩愈有一首《同冠峡》诗,里面有两句说“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宋代李曾伯也有两句诗,说“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后来发展出一个成语,叫“盖棺论定”,意思是人的是非功过,要到死后才能得出公正的定论。

今天是我国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逝世970周年的日子。范仲淹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感动和激励了上千年来数十代有志之士。他的“盖棺论定”没有争议,但他有一件作品,却在后世流传当中发生了许多波折。那就是范仲淹的书法之作《伯夷颂》。

范仲淹画像

说到《伯夷颂》,也和前面提到的韩愈有关。这是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赞颂伯夷在殷亡周兴之时,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可贵精神。范仲淹显然也是推崇这种精神并坚持身体力行的,故而当他的好友苏舜元向他求字时,他便写下了韩愈此文。

伯夷、韩愈、范仲淹,这三个名字组合在一起,简直是超明星阵容,因此这幅书法作品刚一问世,就在范仲淹和苏舜元的“朋友圈”中传播开了,大家纷纷在其后题写跋语,表达赞赏,也借机抒发志向。文彦博说“范墨韩文传不朽,首阳风节转孤高”;富弼说“夷清韩颂古皆无,更得高平小楷书”;杜衍说“希文健笔钞韩文,文为首阳山下人。宁止一言旌义士,欲教万古劝忠臣”……这些名臣题跋,也进一步增加了范仲淹这幅字的价值。

然而世事无常,在范仲淹过世后,这幅《伯夷颂》先后流入了南宋两位有名的“奸相”秦桧和贾似道手中。其中,贾似道只在书卷上加了自己的印鉴,而秦桧则题了一首小诗:

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

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

意思是说,先贤虽早已逝去,但他们的凛然正气至今仍长存世间。像韩愈和范仲淹这样的人物难得一见,那我的真心又有谁能理解呢?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其时正值绍兴四年(1134),秦桧此前因为政治斗争而罢相,甚至“诏落职,榜朝堂,示不复用”(《宋史·秦桧传》)。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写下这四句诗时秦桧究竟是什么心情,但他在诗中以韩愈、范仲淹自比,无疑激怒了世人。就他的诗和贾似道的印鉴,后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宋史》

很多人在后续的《伯夷颂》题跋中指责秦、贾“不配”:“就中何人合愧死,九锡不是夷齐心。”(汤炳龙跋)“若桧若似道,亦虱其间,使人指画唾骂。”(郭隚跋)有人更是愤激到要把两人的痕迹从书卷中去除,以免亵渎前贤:“若桧与似道,乃宋之贼臣,公视之宜不啻犬彘,其墨迹岂可厕于其间?当削去,勿为此卷之污。”(徐贯跋)“愚欲其子孙割去之,使无污此卷可也。”(朱彦昌跋)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忠奸并存,是一种警示,能让奸狡之人心生羞愧和畏惧,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秦、贾二公犹加敬企而珍藏之,度其心,宁无所愧?”(王雍跋)“贾秋壑似道有收藏印记,或谓当割弃之。予意忠奸并列,使阅者当下猛醒,是亦法戒之一。”(沈德潜跋)

《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一段《伯夷颂》在范仲淹身后的是非,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幅范仲淹赠与苏舜元的墨宝,才到南宋就已辗转众手,既没有保存在苏家,也没有保存在范家呢?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还原《伯夷颂》早年的流传轨迹了,但从后世题跋中,尚可窥见它在元代之后的坎坷经历。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有一个叫李戡的人,无意中在元大都得到了《伯夷颂》真迹。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李戡到姑苏任职,他特意前往范家祠堂,寻访范氏子孙,将《伯夷颂》完璧归还。范氏后人一直供奉着《伯夷颂》的摹本,得到真迹之后,喜不自胜,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将《伯夷颂》“勒石传不朽”。(以上事见牟巘跋文)有元一代,有很多仰慕伯夷、韩愈、范仲淹的士子,在路过苏州时专程前往一睹《伯夷颂》真容,并留下许多题跋作为“观后感”。

《元史》

数十年后,元末大乱,《伯夷颂》下落不明,很多人以为它已经在战火中被毁了。然而范氏后人竟然在军寨之中再次将之找到,迎回范家。(以上事见王雍跋文)有人不禁感叹说:“是书也,曾几何年复归范氏,非世有贤子孙,恶能珍藏之若是耶?”(戴仁跋)

然而讽刺的是,范家后人还真不都是“贤子孙”,这失而复得的珍宝,终于还是被他们拿去换钱了。幸而《伯夷颂》遇到的是一代名家王世贞,他对此物珍而重之,曾数次敦促范家子孙原价赎回,但却没有得到回应。《伯夷颂》在王世贞处珍藏十年,最终他分文未取,将之送还给了范家。(以上事见王世贞跋文)

王世贞画像

这件事令范氏子弟深感羞愧。为了警醒后人,接受了王世贞馈赠的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在《伯夷颂》后留下了跋语,说如果后代再有不肖子孙拿《伯夷颂》去换钱,请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易啊!不然像王世贞一样花了钱再还回来,你什么好处也得不到;如果我们后代子孙赎不回来,你再拿去卖了,那岂不是对不起王世贞吗?(范惟一跋)这一番教育买家的逻辑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但范惟一的担心绝非毫无道理,就在他写下这篇跋语后三十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范家再次变卖《伯夷颂》。这一次又遇到了好人,云间副守朱勋将之追回,还给了范仲淹十八世孙范必溶,并告诫说,以后可要好好珍藏,你们不能总寄希望于遇到李戡、王世贞那样的人吧?(以上事见朱勋跋文)

也许是朱勋的话终于起到了作用,也许是后来范家有所起色,不至于再困窘到要出售传家宝的地步,《伯夷颂》安然保存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三十年(1765),清高宗南巡到苏州,命大臣祭拜范仲淹祠,他亲笔为《伯夷颂》题名,并命两位臣子撰写跋语。(以上事见范宜宾跋文)此后范家经营有道,岁有盈余,于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范氏子弟再次启动了刻碑计划,准备将《伯夷颂》“全行勒石”,以供更多人观瞻。

[清]张照《弘历读昌黎集诗》,故宫博物院藏

事情的后续发展令人不得不感叹,这一计划启动得居然如此及时,因为就在次年,当时范家的主奉祀者范仪炯家就发生了火灾,导致“先世手泽、祭器为之一空”,而《伯夷颂》“亦为灰烬矣”。“千年墨宝毁于一旦,闻者无不痛心”,幸好刻碑计划已完成钩摹这一步,刻石于嘉庆三年(1798)竣工,总算还是保留下了《伯夷颂》的风采。(以上事见范来宗跋文)

而即便是金石,也未必能长久保存。此后,范家遭遇了太平天国战争,祠宇全毁,《伯夷颂》碑也未能幸免,仅剩数段。幸而经过寻访,找到了早年拓本,又用旧碑进行校对,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完成了重刻。(以上事见范学炳、范端信跋文)

《伯夷颂》在范仲淹身后引发的争议,范家对这件作品的多次失而复得,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范仲淹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老版《三国演义》的片尾曲中有两句歌词:“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像范仲淹这样“毅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朱熹《朱子语类》)的人物,想来就是这样,从不曾想过去计较后代评价,对于《伯夷颂》的“前世今生”,若当真泉下有知,恐怕也只会付之一笑。但读史书的我们却不能轻忽前贤留下的宝贵财富,即使范仲淹已离世近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成就更强的自我和更好的时代。

《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顺带一提,2004年9月,台湾学者李敖在《李敖有话说》栏目中展示了自己珍藏的《伯夷颂》,据称,此本原藏清宫,后来辗转为李敖所收。这给《伯夷颂》原本看似清晰的流传轨迹蒙上了一层疑云:李敖的收藏是摹本吗?还是在《伯夷颂》数度下落不明的过程中别有传承?范家多次失而复得的真的是范仲淹的真迹吗?这些问题,只能留待后来者再去探寻,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追索与研究当中,相信伯夷、韩愈、范仲淹的精神,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更多范仲淹的作品和他生前身后的趣闻轶事、历代评价,请戳链接购买《范仲淹全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文集及相关资料汇编

《范仲淹全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

[宋]范仲淹 撰 李勇先、刘琳、王蓉贵 点校

原标题:《范仲淹身后事:《伯夷颂》的前世今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