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村振兴】历时三年完成非虚构作品《绝壁逢生》 女记者见证“最后的麻风村”焕发新生

2022-06-18 0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2022年6月9日,《绝壁逢生——最后的麻风村》正式入藏四川省方志馆(蒲建宇 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历时三年完成非虚构作品《绝壁逢生》

女记者见证“最后的麻风村”焕发新生

四川凉山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位于大凉山腹地的美姑县瓦吉吉村,曾是个“与世隔绝”的麻风村,也是中国最隐秘最贫困的角落之一。现在麻风病和“麻风村”都已成为历史。崭新的瓦吉吉村成为大凉山轰轰烈烈脱贫攻坚战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美姑县瓦吉吉村( 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孙学元 摄,方志四川供图)

如果将中国式扶贫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瓦吉吉村这个曾经的麻风村,就是汇成这条大河的一股涓涓细流。有人将其见证的这细流,写成了一本书,记录了变化,更记录了促使变化背后的爱的力量。

美姑县瓦吉吉村鸟瞰图( 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孙学元 供图)

航拍瓦吉吉村(2020年 雷远东 摄,席秦岭 供图)

2022年5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资深记者席秦岭的非虚构作品《绝壁逢生——最后的麻风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在书中,她通过采写一个个村民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瓦吉吉村在被悬崖绝壁隔离的困境中挣扎求生,奋斗自强,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帮扶下,从愚昧走向文明,从隔绝走向开放,最终战胜贫困的故事。这部作品也是四川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所取得的文化扶贫重要成果,被列入四川省麻风防治协会重点创作题材和四川省作协“万千百十”重点扶贫创作题材。

2019年4月11日,席秦岭在全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重点作品扶持签约仪式上

《绝壁逢生—最后的麻风村》 席秦岭 著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始终在场”的写作

三年多次前往村庄采访

为写好这个选题,从2019年春天开始,席秦岭在3年时间里多次前往瓦吉吉村采访,用真诚的心去接触那些麻风病人和他们的后代。除了采访,她还身体力行为瓦吉吉村的脱贫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瓦吉吉村采访期间,有村民向席秦岭反映村庄的孩子上学需跨越3个县、前往140多公里外的越西县大营盘学校的困境,希望能解决这个实际困难。席秦岭联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四川省麻风防治协会等力量,邀请专家前往瓦吉吉村所在的乡进行科普宣传,撰写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提案等。通过一年多努力,在2020年秋季成功解决了瓦吉吉村孩子就近升学问题。目前,村里的小学毕业生可到家门口的大桥初级中学读书,上学路缩短了130多公里,为辍控保学工作作出了贡献。

2020年夏天,席秦岭、雷远东、唐建伟、胡榕和赵正梅一起冒雨一会儿徒步一会儿行驶,深入瓦吉吉采访

2021年,席秦岭和2020年收到家门口大桥中学录取通知书,并到该校求学的部分孩子们合影

席秦岭还记得2019年8月,她第一次到瓦吉吉村采访的情形。汽车沿着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场尾那条水泥路,顺着山势蛇行了一刻钟,攀爬到了悬崖之上的瓦吉吉村村委会。道路如此顺畅,出乎她的意料。因为她看过太多的资料,知道通往大山深处还有另外两条路。一条是20世纪60年代麻风病患者进村的羊肠小道,一条是2001年修建的1米宽石梯车马道,“这三条路,向世界讲述着瓦吉吉村从羊肠小路到石梯,再到水泥路的发展历程。”

羊肠小道,是瓦吉吉村最原始的通路。当年麻风病患者入村走的就是这条路。很多地方,只有两个手掌宽,既窄又险,曾摔死过几匹马。自从修了车马道,那条路已被弃用了。

美姑县瓦吉吉村

书写一个地方的历史之变,除了感受现在的便利,对曾经的艰难也要有所感知。席秦岭想走走羊肠小道,看看当年的麻风病患者进村到底有多么艰难。当真的踏上那条悬崖上的小径,“右边是巨石绝壁,左边是没遮没拦的悬崖,感觉身子随时都可能跟随着小石块滑落到山崖之下。向下看,阵阵眩晕。”她坚持走了大约800米,在一拐角处,被左边万丈深渊和脚下滑溜溜又数不清的小石块吓退了。

作者席秦岭在瓦吉吉村采访

为确保自己的写作在涉及麻风病相关知识或疾病史方面更准确,席秦岭读了不少相关专业书籍。她请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沈光涛帮忙,借到了《美姑县志》《彝族文化知识读本》《彝族古代史》《麻风病院的世界》等书籍。通过四川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张灵麟认识了四川省麻风病防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麻风防治协会会长宁湧。经过数次拜访,在宁湧那里,席秦岭获得了很多关于麻风病的知识,还获赠了两本书,一本是李文忠主编的《现代麻风病学》,一本是林强所著的《生命的力量》。

2022年春节期间,林强(左)和宁湧(右)在一起谈论下一步如何为麻风病人做点实事。2022年5月30日,宁湧因病去世,享年59岁(林强 供图)

席秦岭这种“投身其中”式的写作,得到相关专业人士高度认可。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降初在为《绝壁逢生》作的序文《过去的终章,也是未来的序章》中,赞扬这部作品是“一部鲜活的凉山儿女奋斗志。”四川省麻风防治协会会长宁湧说:“我见证了这本书从采访到出版的全过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成为作壁上观的旁观者,而是始终在场,成为我们的‘战友’,致力于消除麻风村的社会歧视和解决实际困难。”

脱贫攻坚前的瓦吉吉村(杨洪忠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多方汇合的爱

医治身体和心灵

席秦岭梳理了凉山麻风村的建村历史,详细记录作为麻风村之一的瓦吉吉村的历史变迁。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太多的人、太多的爱倾注在这片土地上,治愈的不光是身体,还有心灵。

在写作的3年中,瓦吉吉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席秦岭高兴又欣慰。“村里住着外地来的扶贫干部、从美姑县城来的第一书记、从越西县来的人民教师、从贵州来的照顾康复者的志愿者。在我抵达前,已有一个十几个人的志愿者团队进驻康复院,为老人服务,为孩子支教,还为当地的村民办了一个火把节。采访期间,我还邂逅了来自遂宁的网红‘阿兵’。当年他失恋时曾到过瓦吉吉村,村民的乐观治愈了他。如今,他募捐了一车的冬衣、鞋子、文具,分发给有需要的家庭。瓦吉吉村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村庄变得更美了。村里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很多评比中,瓦吉吉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先进村落,美姑县一些重要会议都在瓦吉吉村召开,村支部书记阿尔被表彰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美姑县瓦吉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

2019年国庆节后,瓦吉吉村小的孩子第一次吃到了热乎乎的营养午餐,一张张小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2021年4月,席秦岭第四次到访瓦吉吉村,村庄的变化更大了,所有土坯房都被新房子代替;水泥路也越修越宽广,村民骑着摩托车下地干活不再稀奇;村史馆用老屋和实物讲述这个村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

只有了解瓦吉吉村的历史,才能明白以上这些变化的发生是何等可贵。在《绝壁逢生》中,我们可以看到,那里的村民遭受过“看不见却深不可测的歧视观念”,“在瓦吉吉村,麻风病患者健康的后代,大多习惯了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更多时候,他们像蚕茧一样,把真实身份包裹起来,不告诉别人自己来自麻风村。”

瓦吉吉村的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

教育像一道光

带来未来的希望

书写的最终目的在于表达希望。席秦岭在书中用不少笔墨写道,在瓦吉吉村,教育以及教育带给未来的希望,像一道光一样闪耀着。访问瓦吉吉村,她一度遇到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他们讲彝语,我完全听不懂,只好依靠阿尔翻译。有时,他的话我也似懂非懂,需反复确认。这样的访谈,耗时很长,效率极低。后来,我发现,村里的孩子和年轻人普通话都很好。进一步了解得知,这是瓦吉吉村建村小后带来的变化。”

美姑县瓦吉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

一些年轻人对席秦岭说,正是因为念了书,学会了说普通话,他们才能与外面的人沟通交流,外出打工才能找到工作,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因此,他们对上山的每一个教师都充满感激。村寨里重视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一些家庭宁愿多花钱,也要把孩子送到越西县大营盘学校读小学。

当地对女性教育的重视,更是让席秦岭感动。在书中,她写了瓦吉吉村女孩克洛的故事。这个女孩是村里第一个本科(预科)生,也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还有20岁的女子尔南,读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她们的家庭都是精准扶贫户,但父母都非常开明地支持孩子上学。“我见证过扶贫干部金鑫上的两堂课,一堂数学,一堂水写毛笔课。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紧紧跟上老师的节奏,至少有十来个孩子大胆举手,走上讲台在黑板上解题。孩子们专注的神情,透出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坚定地相信,瓦吉吉村的未来在于教育,在于正茁壮成长的下一代。”席秦岭说。

美姑县瓦吉吉村进村宽大、干净的水泥路( 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孙学元 摄,方志四川供图)

凉山州美姑县瓦吉吉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帮扶下,正在叩响乡村振兴的富裕之门。有幸见证这些的席秦岭相信,“今天,我看见的是瓦吉吉村脱贫摘帽的故事;未来,我一定能看见更多有关瓦吉吉村乡村振兴和走向富裕的新故事。”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2年6月10日A9版

作者: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供图: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席秦岭提供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乡村振兴】历时三年完成非虚构作品《绝壁逢生》 女记者见证“最后的麻风村”焕发新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