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手工碑刻30余年,一笔一划入石三分

2022-06-18 0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30余年磨就精湛技艺,章金桂有“浙北第一刀”美誉之称。

吴兴区东林镇青山集镇上,有一位碑刻匠人叫章金桂,30余年磨就手工碑刻的精湛技艺。面对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越来越少,章金桂却一直不舍放弃。他说,只有在碑刻中,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每一次雕刻前,章金桂都要在石碑上仔细进行勾描打底。

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块长方型石碑。打磨好石面,章金桂铺上一层油纸,俯下身用笔进行勾描,这是碑刻的第一步。为了逼真还原每一个字,每一道笔画都格外细心,考验的是刻工书画、文化的功底和耐心。章金桂在每一次碑刻之前都要反复研究。“你看,这个笔画风化磨损了,这里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刻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复原。”遇到丝毫疑惑,章金桂就向博物馆的专家请教,反复求证。“中国书法得益于碑刻技艺才得以世代相传,我们复刻就要尊重历史文化。”

章金桂要根据不同的碑帖特征,挑选适合的石材。

只要一钻进古文字的书海里,章金桂就乐此不疲。

章金桂用一刀一锤开始雕刻的工序。只见章金桂左手持刀,控制刀的走向,右手持锤,以锤打击刀柄的力度控制走刀的距离与深浅,左右配合,游刃有余,一笔一划入石三分,字迹就在刀尖一点一点延展开了。

章金桂正在镌刻名家书迹。

如今,随着机械化碑刻的兴起,像章金桂这样纯手工碑刻越显稀少,一天刻几十个字的速度,似乎已经不被这个时代所接受。但章金桂认为,手工雕刻才有灵魂,一刀刀雕琢的过程,充满了外人难以承受的孤独。

一空下来,章金桂就练习书法,他认为这对自己的碑刻大有帮助。

一头扎进工作室,章金桂就忘记了时间。

今年66岁的章金桂,自幼家境贫寒,13岁就参加集体劳动。尽管没上过多少学,但章金桂自小就对传统文字如痴如迷。如今,再难懂的一些隶书、草书、石鼓文,他几乎都能识得。上世纪70年代,当他第一次来到苏州狮子林,就被碑廊里的一块块名家碑刻深深震撼到了。回来后,章金桂开始拿起刻刀,从此与碑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章金桂的碑刻工作室常常吸引放学路过孩子们的兴趣。

年轻时,章金桂就迷上了篆刻,他也是湖城碧浪印社的最初成员。不仅如此,章金桂还写得一手好字。这使得章金桂的碑刻作品不仅逼真,而且多了几分金石味。章金桂还承接市博物馆的一些碑文镌刻任务。如胡瑗墓碑文,重修钱业会馆记碑刻等。从几厘米的图章到一米多的大字,章金桂娴熟驾驭。如今,在钱业会馆、妙西杼山、荻港等名胜古迹都能见到他的作品。最让章金桂满意的是“费新我纪念馆”刻的四条屏,每条2米多长,枯笔都刻得栩栩如生。而章金桂为荻港渔庄里刻的102个鱼字,形态各异,造型别致,令人称赞。

章金桂正在复刻一块吴昌硕的碑文。

碑拓也是一项传统技艺,章金桂同样娴熟驾驭。

乡村文化的振兴,让章金桂的传统碑刻技艺又有了用武之地。近日,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的碑廊即将落成,陈列其中的30余块历代名家题咏湖州的作品,是章金桂历时半年所镌刻,其中不乏有颜真卿的《湖州帖》、王献之的《吴兴帖》等著名碑帖。章金桂说,湖州最早的碑刻东汉“三费碑”就出自道场乡。湖州历代名家碑刻更是不少,仅唐代颜真卿书法碑刻就有二十多方,宋代湖州知州孙觉建墨妙亭,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碑刻长廊,苏轼有《墨妙亭记》。“能够复刻这些名家题咏湖州的碑,也是我多年的心愿。”章金桂说。

章金桂经常来到飞英公园里的墨妙亭,无数遍地在碑石前凝视。

章金桂潜心碑刻,妻子从当初的不理解到如今的积极支持,夫妻俩正在整理碑拓。

在石碑上刻字非常辛苦,工作起来又很脏,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章金桂却坚持至今,不仅被评为浙江省首届民间艺人,还赢得“浙北第一刀”的美誉。然而,一生碑刻无数,章金桂却从未留名。“会这项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我觉得有责任传承下去。”章金桂,用一颗匠心默默守护和延续着传统文化。

章金桂喜欢在小院里养花喂鱼,给枯燥的碑刻生涯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记者 吴建勋 摄影报道

------------ 湖图出品 ------------

监制:韩刚

原标题:《手工碑刻30余年 一笔一划入石三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