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舰下水,我却无比怀念他
原创 小鱼 视觉志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条热搜,左右着人们的情绪。
我们为弱者忿忿不平,也会为了动人故事热泪盈眶。
我想,如果55年前也有热搜,那么今天被标记成“爆”的一定是它——
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5,4,3,2,1……
沉寂的戈壁大漠天空,同时升起了两枚太阳。
一声巨响,震动中外。
国人为之振奋,因为中国的核弹家族,又添一员猛将。
外国人傻眼,是因为看不懂中国速度。
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再到氢弹研制成功。
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这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名字——邓稼先。
曾经有位青年导演,想拍邓稼先的故事,为了“衬托”英雄,准备了别墅、警卫、保镖。
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说,你拍吧,但那不是邓稼先。
真实的邓稼先,忠厚朴实,总是穿一身灰布衣服,爱听京剧看电影,也爱吃北京新街口的狗不理包子。
面对镜头,他总是带着一点羞怯和温柔。
为了中国的核事业,邓稼先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时间、精力乃至生命。
隐姓埋名28载,做了一辈子无名英雄。
中国不倒之脊梁,于今天,值得被纪念。
立志救国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邓以蛰学贯中西,在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和鲁迅、闻一多、朱光潜交往颇多。
母亲王淑蠲是大家闺秀,为人聪颖宽厚,照料四个子女。
5岁那年,邓稼先背上了书包,跟在大姐身后,进了武定侯小学。
才是个稚嫩孩童,就已经读四书五经、国外名著,习英文、数学。
7岁的邓稼先,读了屠格涅夫的《爱之路》。
一只美丽的小鸟被猎人关进笼中,失去自由的小鸟不吃不喝,撞击笼门,一下,两下,三下……直到满头血渍,倒在笼门之外。
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为小鸟的命运流了眼泪。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攻占了北平。
父亲邓以蛰是爱国之士,朋友推荐他到“伪政府”做事,他拒绝后骂道:
“你拿了人家的钱,就给人家当走狗,忘了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喝的是中国人的水,列祖列宗的脸都被丢尽了!”
虎父无犬子,邓稼先也是硬骨头。
日本人逼迫中国老百姓向他们鞠躬行礼,邓稼先宁愿绕路走,也不对日本侵略者点头哈腰。
有一次,日伪当局庆祝“皇军胜利”,让中国市民和学生举着日本旗游行庆祝。
16岁的邓稼先满腔怒火,他忍无可忍,当众把日本旗撕碎,又狠狠踩上几脚。
他不甘心中华民族受此奇耻大辱。
只不过,邓稼先这一举动,被汉奸揭发是迟早的事。
父亲为了保住邓稼先,急忙把他送离北平。
临行前,邓以蛰叮嘱:“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邓稼先记住了。
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一头扎进了科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学习条件艰苦,吃饭都不敢按量吃,只能按钱吃,邓稼先还是以优秀成绩毕业。
24岁,邓稼先又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不到两年就修满学分,拿到博士学位。
美国政府想用房子、科研条件留住他,邓稼先拒绝了。
毕业第9天,他就登上了轮船,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两弹元勋
许鹿希是邓稼先心里惦念的人。
邓稼先在美国学物理,许鹿希在北大学医,两人门当户对,还是青梅竹马。
回国后,他们结了婚,在外人眼里是金童玉女。
他们孕育了一双儿女,男孩叫平平,女孩叫典典。
邓稼先作为理工男,非但不沉闷,还很浪漫。
他知道许鹿希喜欢花,就带她去颐和园看菊花展览,也会一起在万寿山上眺望昆明湖。
只不过,这五年的婚姻时光,成了他们仅存的回忆。
一天,钱三强问邓稼先,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调你去怎么样?
邓稼先明白,这个“大炮仗”,就是原子弹。
当时,邓稼先34岁,许鹿希30岁,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幼小孩童。
那天夜里,邓稼先看着窗外的月亮,盯了很久,向妻子开口: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哪儿去?”
“这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这也不能说。”
到最后,许鹿希问他要个通信的地址,也没能问到。
邓稼先知道,他必须去,中国要有原子弹,别人才不敢招惹。
“为它死了都值得”。邓稼先说出这句话,许鹿希哭了。
可第二天,许鹿希对邓稼先说,你去吧,我支持你。
不爱照相的邓稼先,和妻子儿女拍下一张全家福。
离家后,邓稼先开始了销声匿迹的28年。
他来到了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大漠,似人间蒸发。
当时的国家,别说造原子弹了,就是飞机、汽车都造不了,打仗用的喀秋莎大炮,也是买来的。
十年造出原子弹,简直痴人说梦。
可邓稼先作为“领头羊”,硬是在乱坟中开辟了一条柏油路。
美国研制原子弹,光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4人,而邓稼先只有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
伙食就是酱油汤就饭,还吃不饱,一米八的邓稼先,很快就全身浮肿。
炼制炸药,用的是铝锅。
计算原子弹的重要参数,用的是算盘、手摇计算机。
算一次,要一个月,算九次,要花一年。
邓稼先感叹:“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他们什么也没有,除了义无反顾的热情。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终止协议,还嘲讽中国,你们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可5年后,邓稼先在设计方案上签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完成了。
1964年10月16日15时,伴随天空的蘑菇云,举国沸腾。
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发出了第一声咆哮和怒吼。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也叫“争气弹”,代号“五九六”,为的就是记住那个被撕毁协议的日子。
“号外!号外!” 当天夜里,街上往来车辆,挤满了欢呼的人群。
从此,中国成为了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邓稼先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第二天,邓稼先收到一张车票,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原子弹爆炸之前,她的母亲病危,等他赶回北京,母亲已不能说话。
邓稼先在病床旁,握着母亲苍老的双手,长跪不起。
他这一生,亏欠母亲太多太多……
身负重任
中国的核实验做了45次,邓稼先领导了32次,现场指挥15次。
在外人眼中,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核物理学家,可谁也没法理解他的压力。
原子弹、氢弹制造完成,需要专家签字。
签了协议,就是答应了国家。答应了国家,就要做到。
每一次核试验签字,邓稼先的手都会颤抖。
在一次试验后,邓稼先紧张到休克,血压都测不到了。
但尽管谨小慎微,还是做不到万无一失。
一次,核试验马上要进行,一通电话打来,说数据有误。
没人知道怎么办,邓稼先打开手电筒,拿出纸笔,凭借物理直觉进行粗估,才顺利完成核试验。
还有1976年一次空投核弹试验,子弹爆炸声迟迟没有传来。
现场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邓稼先也沉默了,等人们回过神来,发现邓稼先不见了。
他坐上吉普车,要亲自去戈壁滩,去找失败的原因。
司机和他一行人到达以后,邓稼先远远看到子弹残骸,他语气坚决:
“你们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荒漠,象征着死亡的禁地。
放射物的毒性,他完全懂,可他已经完全顾不上自己了。
找到弹片残骸,邓稼先用手捧着核弹头,走出了放射区,验证了降落伞是失败的原因。
就是这一次,高强射线加剧他了不治之症。
邓稼先住进了医院,那时候他已是直肠癌晚期。
他身上的指标一塌糊涂,骨髓里有了放射线,一化疗就全身大出血。
住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止痛针也从开始的一天一针,变成一小时一针。
看着邓稼先疼痛难忍,学医一生的许鹿希,却无能为力。
国士无双
邓稼先为了国家冲锋陷阵,许鹿希为邓稼先守住了身后的一方净土。
她守住了60平米的房子,守住了两个孩子。
结婚33年,在一起生活的时光,只有6年。
除了偶尔回几次家,许鹿希不知道丈夫在做什么。
直到1986年,报纸上刊登了,这个秘密才被公之于众。
有人问问许鹿希,你怎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28年?
许鹿希回答:
“因为我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
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
不仅捱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捱冻。”
她理解邓稼先,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造出原子弹。
可她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也盼望着丈夫能回归家庭。
在邓稼先压力很大的时候,许鹿希开玩笑说:
“邓稼先你甭干了,你回来吧,你啥事都甭干,我许鹿希养活你全家。”
从北大医学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再到副所长、教研室主任,许鹿希完全靠自己,照顾好了家庭,为事业奋斗。
28年后,邓稼先终于回到了妻子身边。
可他已经患了绝症,时日无多。
他们终于又像以前那样,能够说好多好多话。
邓稼先对妻子说,“希希,苦了你了,要是有来世,我还是要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住院期间,邓稼先仍然坚持工作,在医院写下《建议书》,内容至今未公开。
他的心愿是和平利用原子能,把中国的核研究,应用到更多领域。
可他已经不能亲自去实现了。
邓稼先逝世10周年那天,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从此宣布加入禁核。
正是因为“世界性禁核”,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时间,唯独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
邓稼先他们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
我们有了原子弹,有了氢弹、中子弹,有了和其他核大国一样的水平。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这是邓稼先的遗愿。
在中国充满苦难的年代,是他们挺身而出,负重前行。
如今山河无恙,早已不是落后挨打的模样,我们终于有底气说出——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他们用热血铸造的“两弹一星”,给了中国人精神坐标。
如今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的征途更向往星辰大海。
邓稼先在生命最后,去了一次天安门,他望着昔日长安街,问司机:
“你说,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点个「在看」,不止30年,不管多少年,我们都不会忘记邓稼先,不会忘记这些英雄。
让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与铭记。
国士无双,万古长青。
中华民族的脊梁,永不倒。
原标题:《今天福建舰下水,我却无比怀念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