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顶城,成都平原擎天柱

2022-06-20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马恒健

绵延于成都平原东部的龙泉山脉,滔滔沱江从中劈山而过。这一段江峡,有着沱江小三峡的美誉。

沱江小三峡也叫金堂小三峡。《金堂县志》载:“金堂县东二十里,高山拱峙,河流其中,鳖灵所凿,宋转运使韩琦复修之,以通舟揖。”

金堂小三峡里的云顶山巅,坐落着始建于南朝齐梁,并由唐玄宗李隆基赐名的慈云寺。寺内,香烟缭绕,梵音萦回;寺前,林密霭深,满目苍翠。慈云寺所在云顶城,是四川著名的南宋抗蒙古城。它用倾颓的墙堞、残破的城门,讲述着那一段令人感叹的历史。

慈云寺全景

闻名蜀中的清幽禅林

云顶山距成都市区仅40余公里,千年以来便是闻名蜀中的“清幽绮丽”之地。小云顶山与大云顶山双峰突起,山脊相连,密林覆顶。满山密林中,有珍稀的远古桫椤树和汉柏、唐楠。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云顶晴岚”胜景,更使此山平添魅力。

慈云寺和云顶城,坐落在金堂小三峡的第二峡明月峡。这一文一武的历史遗址,尤其是曾为成都府衙办公之地的云顶城,其显赫的身世近年才逐渐为人所知。

由于云顶山相对高度达513米,山势峻峭,因此上下山的公路仅为宽3米的单行道,且多数路段临悬崖倚绝壁,坡陡弯急。这不禁令人遥想,它当年是何等的幽僻和险要。

清代提督马维骐题写的“云顶山”巨幅摩崖石刻前,有一家停车场较大的农家乐,我将车停在这里,步行前往两百米开外的慈云寺。

慈云寺为蜀中佛教一大禅林,在唐代的极盛时期,寺庙僧侣高达3000人,跻身唐代十大寺庙之一。寺内,香烟缭绕、梵音萦回;寺外,峰峦秀挺、沱江似练。

慈云寺山门 本文图均为 马恒健 摄

由于云顶山山顶相对平阔,因此慈云寺建筑群的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在它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天宫殿(山门)、哼哈殿、七佛坊、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圣宫殿、藏经楼、祖师殿。

进山门不远,便是一道古朴的赭色的照壁,中央嵌有直径约2米的“福”字。当地人相信,面对照壁上的福字,从数米开外闭眼走去,若伸手正好触摸福字中心,那么此生必有洪福。

七佛坊正对照壁,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一座四柱三门三层的石碑坊。它的两面均有浮雕、透雕、圆雕的佛像、花卉、禽鸟、走兽、殿宇,以及各种纹饰图案。令人叫绝的是,坊中有一整石镂空的鸟笼,能够旋转自如。此外,七佛坊还有一个待解之谜,它是群鸟喜欢栖息之处,却周身无鸟窝、鸟粪,故又称为“无尘坊”。 因此,不少文物专家认为,它应该是川西地区现存的文物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碑坊。

慈云寺七佛坊

慈云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有于右任、张大千书写的匾额。大雄宝殿后面,有两株参天蔽日的银杏树。这两株银杏植于南宋,一株为雄,一株为雌。它们屹立千年、恩爱千年,如今仍相依相偎。我看到,时有夫妻在树下流连,祈求婚姻美满。

曾荣幸地受到历代六位皇帝封赐的慈云寺,保存有清代“圣旨碑”两座。此外, 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畅游云顶山,都留有珍贵的诗文。令人略感意外的是,蜀汉刘备之子刘禅曾在此读书,留下了读书台的遗迹。由此令人浮想联翩:早在近两千年前,这云顶山或许已是成都平原的王公贵族、名人雅士寻幽揽胜之地。

清代圣旨碑

成都府衙的避祸之地

南宋时的云顶城,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 .1公里,周长约7.2公里,利用天然峭壁作为城墙,中断处则以条石筑墙。历史悠久的慈云寺建筑群,坐落在城内的东南方向。

漫步于秀丽清幽的云顶城内,没有多少游人会想到,他们的脚下,曾经是宋蒙战争中成都府衙的避祸之地,曾经是被箭矢和炮火覆盖的血腥之地。在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抗蒙战争中,历经多次血战的金堂云顶城,是当时最为知名的巴蜀“抗蒙八柱”之一。

从马维骐的“云顶山”摩崖石刻下面的小道北行一公里,便看见矗立于断崖边的北城门了。它的全身被一人多深的杂草覆盖着,如蹲伏在非洲大草原的雄狮,俯视着山下的峭壁和江流。

云顶城南宋北城门

北城门位于云顶城最北端,扼守由北面陆路上山的通道。由于东城门临沱江天险、南城门临陡峭山岭,因此,山势稍缓的北城门是蒙军首选的进攻方向,位置尤为重要。

北城门由长条石砌成,门洞高2.5米,宽2.2米,深5.75米,为3道券拱,两进板门。券拱顶正中的条石上,镌刻有“忠翊郎、利州驻扎、御前右军统领兼潼川府路将领都统使司修城提振官孔仙;保义郎、利州驻扎、御前摧锋军统制兼潼川府路兵马副都监、提督诸军修城萧世显规划”题记。

孔仙和萧世显均为南宋名将,在宋蒙战争后期,成都府、潼川府都迁移至云顶山上,山上的驻军最多时近万人。

1255年,蒙军自陕西和云南夹击四川,南宋军民在孔仙、萧世显的率领下,在云顶城下与蒙军展开空前的血战。尽管城前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云顶城仍岿然不动。

北城门外右前方100余米处,是北城门的瓮城门。所谓瓮城,是中国古代城池独创的制式,即在主城门之外,加筑一小城,如瓮形圈住主城门。一旦敌军突破瓮城门,守军可凭借瓮城周边的城墙对敌军进行围击,犹如给主城门加了一道保险锁。瓮城被创造性地广泛应用于四川的南宋方山城堡防御体系之中。

北城门瓮城门前,堆垒着从城墙上跌落下来的大条石,门洞内阴暗潮湿。但是,卷拱顶上镌刻的“皇宋淳祐己酉仲秋吉日帅守姚世安改建”的题记,仍十分清晰。瓮城门和北城门的题记,确凿地证明这两座城门是南宋原建,从而为今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云顶城南宋北城门拱顶的筑城题刻

南宋将领姚世安,官至副统制,云顶城首次陷入蒙军之手,与他有直接关系。1258年,在成都平原已全部沦陷的情况下,南宋名将蒲择之联合云顶城军民,攻打已落入蒙军之手的成都,但被蒙军击败,反被追杀几十里后退回云顶城。蒙军趁势将云顶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倾力攻打。

激战数日,南宋守军火炮的弹药用尽了,箭也射完了,刀剑也砍钝了,以至于滚木、石头成了战斗的主要武器。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姚世安溜下山去,投降了蒙军。最后,城内粮食吃尽,守城军民大多战死,云顶城首次陷落。

以后几年,云顶城及成都平原的人民又多次配合南宋军队和义军夺回云顶城。1266年,云顶城再次被蒙军攻占。几年后,南宋军队为收复云顶城作最后一搏,以1万精兵奇袭云顶城。此役的结果,史书未作记载,此后云顶城也不再出现于史书之中。由此推断,那1万南宋将士,应该在云顶城上全部牺牲。

今天的云顶城

离开北城门瓮城门,我原路返回,经过“云顶城”石刻下面的小东门,直奔南门。

1991年,云顶城被列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金堂县政府拨款,按南宋时期的形制,修复了南城门、小东门和它们之间的城墙,以供游人参观。

在原址上修复的南城门,高大雄伟,踞守着南面上山的一条宽不到两米的山道。山道如刀口,其所在的山岭,则如一把刀口向上的菜刀。如果不是道路下的断壁生长着茂密的大树,走在那狭窄的山道上,恐怕会有走钢丝绳的感觉。此处的地势,与大名鼎鼎的钓鱼城西门外的地势如出一辙,真是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云顶城南城门

南城门与小东门之间的城墙,正对着金堂峡。行走在城墙马道上,峡谷里奔流不息的沱江历历在目,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地段,是当年蒙军攻城的主要方向,因此筑有两座炮台。小东门侧是一座半圆形炮台,小东门与南门之间是一座长方形炮台。

从修复的那座长方形炮台瞭望孔俯瞰,山下的景物尽收眼底。当年驻守在此的南宋将士,将敌军攻城部队的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难怪当年束手无策的蒙军,发出云顶城“不战而自守”的哀叹。

云顶城城墙马道

当地政府修复这一段城墙和马道,很可能也是让游人纵览金堂小三峡的四时风光。金堂小三峡虽不远及长江三峡雄奇,但峡峰是在大地如锦绣的成都平原突兀而起,因此其山水集雄、奇、险、秀为一体。春游此峡,烟雨迷朦,画意盎然;夏游此峡,碧波荡舟,一派清凉;秋游此峡,山色缤纷,瓜果飘香;冬游此峡,浅雪覆山,澄江似练。

在云顶城俯瞰沱江

在云顶城内,有多处以宋代特有的“人”字形纹条石垒砌的水池,以及宋代形制的六角、八角形井壁的水井。这些生活设施,与军事设施共同构成一幅战争立体画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