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五年看上海|一座兼收并蓄的公园,如何勾勒一座城的诗和远方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一座城市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作为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五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上海迎难而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随着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上海将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常态化防控新机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团结一致向前看,重整行装再出发。6月10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五年看上海”系列报道,全面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上海韧性不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
白浪 设计
黄浦江东岸,江南园林里山环水绕,四座原世博会场馆诉说着城市荣光,30万株郁金香反季节开放,绚烂如春……2021年12月31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这是它最初呈现给游客的模样。
日光渐长,草木蔓发,如今公园里已是另一番光景。绿树芳草遮掩了建筑棱角,各色花朵在草甸里随风摇曳,除草声、鸟鸣声在园中回荡,角角落落都释放出蓬勃生命力。
一座公园是不断生长变化的,一座城市亦是如此。
从2017年9月22日开始建设,到2021年12月31日北区开园,世博文化公园从一个设想慢慢落地成形,目前南区仍在建设中。
与此同时,上海的公园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2017年初的217座增加到2021年末的532座;公园功能不断拓展,自然之外,加入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等元素;越来越多的公园免费敞开大门,目前全市仅有13座收费公园。
随着公园绿地、环城绿带的建设推进,绿色在上海蔓延开来。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由2016年的13.17万公顷增至2020年的16.46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20年达到8.5平方米,比2016年增加0.7平方米。数字增长的背后是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决心,也勾勒出一座城的诗和远方。
兼收并蓄的公园
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带给人们的体验和感受是复杂的,“海宝”雕塑、原世博场馆唤起人们关于世博会的记忆,仿照古典园林建成的申园试图拾起江南文化,大片林木、花甸和中心湖营造出自然氛围,而远眺可见的卢浦大桥、摩天高楼又提醒人们正处于现代化城市中。
申园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6月14日,记者探访了尚未恢复开园的世博文化公园。经过2个多月的闭园,自然成为园中主角,白头鹎站在仍旧崭新的凉亭翘角鸣叫,玉带凤蝶在花丛间扑棱,开始败落的绣球花、波斯菊、萱草依然色彩夺目,马鞭草、火星花、松果菊、狼尾草高低错落、簇拥而生。
世博文化公园官微介绍,公园北区栽种了500多种植物,隶属于94科、230属,四季可以赏花看叶、观果观干。漫步园中,几乎每一棵树干上都有二维码,游客扫描后可以查看植物的基本信息,而管理人员扫码后可以填写植物状态、病虫害情况、需要采取的措施等,实现精准养护。
申园内,工作人员在进行湖面清洁。
沿着时光印记大道行走,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呈现在眼前。这里,1913年成立上海和兴化铁厂,1946年成立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厂,1998年成立上海克虏伯不锈钢有限公司,2010年举办世博会,如今建设为公园。百年间,脚下的土地历经了钢铁工业时期、世博会时期,再到文化公园时期,也代表了城市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演进。
葳蕤草木间,四座原世博会场馆难掩当年的惊艳气质。法国馆“穿着白色线网外衣”,意大利馆幕墙通透,卢森堡馆奇形怪状、亦小亦美,俄罗斯馆在白色外壁上镂空雕花,12年过去,它们保持着当初的模样,通过保护性修复成为永久建筑,继续传递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
世博文化公园的特别之处在于兼收并蓄,现在、未来和过去交相辉映。作为园中最受瞩目的地方,申园遵循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的风格设计,掇山理水、筑桥建亭,构筑了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等“八景”。夏日绿意浓重,穿廊过桥,移步换景,为这座新建的园林增添了几分古韵。
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正在建设中。
公园尚未开放,养护人员的身影处处可见,除草修枝、施肥除虫、浇灌树木、清洁湖面、擦拭栏杆座椅;几个年轻人在申园练习讲解,互相提建议。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透露,公园将于6月20日恢复开园,近几日正进行准备工作,“过去的两三个月非常不容易,开园之后,我们希望为游客呈现一个良好的园容园貌。”
欢聚共享的空间
2017年,上海贯彻“开门办公园”的理念,就世博文化公园的建设同步征集专业设计方案和市民“金点子”。有市民建议在公园内堆山造景,弥补上海没有山的遗憾;有市民提出引入黄浦江之水,盘活拓展公园水系;还有市民建议在世博保留场馆的基础上设立“世博文化展示馆”……
五年后回望,一些“金点子”已经成为公园的一部分。2021年底,公园北区率先开放,一开园就迎来了大客流,“虽然是冬天,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待两三万游客。尤其是申园,经常是提前一周就预约满了。”陈竹说,人们对于公园充满热情。
世博文化公园内植物丰富。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定位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公园。建成开放只是第一步,之后要如何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如何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优先选项?
陈竹认为,传统的公园相对静态,而现在人们有更加多元的需求,期待公园好看又好玩,在休闲放松中还能有所收获。所以,公园引进专业化团队进行内容设计、管理运维,根据游客反馈优化设施设备,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更加丰富立体的游园体验。
她表示,四座原世博场馆未来将会引入展览、演艺活动等新内容,激活新的功能业态,打造为市民休闲消费的场所。户外空间可以开展草坪音乐会、帐篷音乐节等,丰富人们在城市中心的体验。
申园中草木茂盛。
申园举办过宫灯展、盆景赏石展,目前在策划夜游光影秀项目,并将开放专业讲解,“它不仅有假山奇石、亭台楼阁,还有很多文化内涵,一块石头、一座桥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这些和上海的过去、古典园林文化、海派文化都是有关联的。”陈竹觉着,专业讲解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园林设计中的巧思,细细品味历史文化。
再比如狗GO乐园,这是公园专门打造的狗狗运动、社交场地。为了兼顾不同人群需求,狗GO乐园设置在世博滨江区域,一条路将其与主园分开,园内设有狗狗便桶、冲洗区、饮水点等配套设施。“乐园需要持续的精耕细作。”陈竹介绍,原本1万平方米的空间正在扩建,将划分大狗、小狗活动区;也会和商业品牌合作,策划公益活动,宣传科学文明养宠,为爱宠人士提供交流空间。
“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使公园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陈竹觉得,公园应该是开放共享的地方,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人。
公园“质”“量”提升的城市
去年,上海宣布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千园建设工程”,新增600座以上公园,使全市各类公园数量达到1000座以上,其中包括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前湾公园、上达河公园、奉贤中央森林公园、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
“千园”最大的挑战在于稀缺的土地资源,尤其在中心城区。而世博文化公园占据浦东滨江核心地区,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未来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这么一块寸土寸金的地方,用于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正是体现了上海在发展过程中,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陈竹说。
大型公园之外,上海各区见缝插针地建设口袋公园。以建筑、交通和人口高度密集的黄浦区为例,从2019到2020年,该区新增公共绿地超过3万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超过2.5万平方米,在方寸之间营造绿色空间。许多市民也喜欢上这些家门口的小公园,繁忙间隙散步、聊天、晒晒太阳正合适。
原俄罗斯世博场馆.
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532座,其中城市公园399座、口袋公园103座、乡村公园29座、主题公园1座。上海距离“千园之城”的目标正一步步靠近。
过去4年多的时间,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建成开放;如今,南区的双子山、上海温室、世界花艺园及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等也在建设中,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整个公园的主体建设,2024年实现全园开放,届时市民足不出“沪”就可以在市区爬山、骑马、听歌剧、赏园林。
夏日的公园充满生机。
上海的公园建设不只是“量”的增加,还有“质”的提升,如加强智慧公园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级、实现公园免费开放、逐步延时开放以至24小时开放等。尤其在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免费开放后,客流量较往常翻倍。
“十四五”期间,上海新建改建的公园将增加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元素,创建各类主题公园,进一步突出“公园+特色”。和世博文化公园探索自身独特性一样,一些公园已经建立了品牌,如顾村公园樱花节,滨江森林公园柑橘采摘节,共青森林啤酒节,辰山草地音乐节……
一座公园刚建成的时候,只是生命的开始,随着植物生长、活动丰富,它的生命力才能彰显。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在公园数量不断增多的过程中,许多改变会悄然发生。关于公园城市,人们可以有更多想象和期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