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艺能量|黄澄澄:在每一个角色中乘风逐梦
“两年多过去了,现在我走在街上,还会有人喊我小耳朵。”2020年,电视剧《新世界》的热播,让黄澄澄扮演的“小耳朵”走进观众的视野,迅速走红。面对观众们的喜爱,黄澄澄始终心怀感激,“认可我塑造的人物比认可黄澄澄本身更让我开心。”
从最初的“问题少年”到不断突破自我的演员,黄澄澄从不在意自己角色的大小,不管是“红花”还是“绿叶”,向观众传递出能量,就是他作为演员的追求。
今年,也是黄澄澄颇有收获的一年。搭档赵丽颖、欧豪、李光洁的电视剧《野蛮生长》即将播出,担任主演的电影《火锅之王》杀青,等待上映。命运对待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会公平,黄澄澄也将迎来演艺生涯的新时代。
调皮的少年:拥有一个科学家的梦
儿时的黄澄澄,曾是老师口中的“问题少年”。成绩一般,调皮捣蛋,几乎没有老师认可。
但他却像很多孩子一样,拥有着一个科学家的梦。“我从小就跟我妈说要当科学家。”直到上初二那一年,这个梦想破碎在了数学课里的平方根上,“算了吧,平方根太难了,还是不当科学家了。”和无数拥有科学家梦想的孩子一样, 儿时的梦,都被或大或小的坎儿挡在了开始的地方。
被阻挡的,不仅是儿时的梦想。黄澄澄还发现,当一个普通学生可能永远得不到认可。于是,经朋友介绍,就去读了艺校。
刚开始上表演课时,黄澄澄也没觉得有多大的兴趣,但担任他表演老师的贾建立在看完他的表演后却表扬了他。这一次的表扬,也成为了他未来走上演员这条道路的重要转折。
“我长这么大,好像是第一次干一件事被别人认可。”作为一个“鼓励型选手”,黄澄澄坦言自己到现在都属于越鼓励越强的人。“你不鼓励我,我可能就会自暴自弃了。”
也正是贾建立老师的表扬,让黄澄澄开始爱上了表演。“当你喜欢上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钻进去研究,然后你就会爱上它。”当演员不仅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还可以借角色的口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黄澄澄来说,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于是我就决定要做演员了,就开始准备考大学。”2003年,黄澄澄成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黄澄澄也有过一段迷茫的阶段。工作难找,向剧组投递的资料也都石沉大海,在北京租的房子也马上到期,种种挑战接踵而来,当时他甚至都想,要不回老家四川吧。“当你没有机会,每天在家等待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对于自己的未来,那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摸黑。”
在披荆斩棘的路上,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永远是自己最坚实的铠甲。“我妈妈从来不问我在北京都干了啥,只问我在北京钱够不够,不够她会打给我,她对我是无条件的相信。”母亲的这种“放心”,让现在已经当了爸爸的黄澄澄倍感敬佩。“这真的不是一般父母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妈妈是有大智慧的人。”
后来,黄澄澄成功进入了林兆华导演的工作室,开启了话剧演员的戏剧生涯。如果没有妈妈的支持,他可能挺不了这么久。家人的支持,加上自己认定一条路就会坚持走下去的性格,成就了黄澄澄演员之路。
初登话剧舞台:脑袋都是懵的
黄澄澄第一次登上舞台,是他上大学的时候,在著名导演林兆华的话剧《梦的戏剧》里演一名说四川话的玻璃工。
这部剧的剧本,出自于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有些晦涩。林兆华导演又使用了很多研修班课程中创作出的肢体训练素材成果,初次登台的黄澄澄,没见过这种场面,便只能老老实实“让演什么就演什么”。
回顾当时的感受,黄澄澄直言他完全是懵的。第一次登台,又是小剧场,离观众只有两米远,黄澄澄用四川话说出了自己戏剧生涯首次“出镜”的第一句也是唯一的一句台词:“我要把门打开了!”
台词一出,观众哄堂大笑,当时对演戏这件事不是特别精通的黄澄澄完全不理解观众的笑点,脑袋懵懵地用一句台词演完了人生中的第一场话剧。
正是和林导的这次合作,成为改变黄澄澄人生的重要契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差点回老家的黄澄澄,因为林兆华的一个电话,如愿留在了他热爱的话剧舞台上。
从初登舞台到现在,十几年来,黄澄澄在话剧舞台上出演了《拍案惊奇一枝花》、《战》、《天朝1900》、《荒原与人》、《人民公敌》、《樱桃园》、《活着还是死去》、《大将军寇流兰》、《哈姆雷特1990》、《故事新编》、《伊凡诺夫》、《一鸟六命》、《雷雨2014》、《竹林七贤》、《帝国专列》、《阿Q正传》、《等待戈多》等多部话剧作品。话剧也成了他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变成了现在必须要坚持做的事。
“话剧是空间的艺术,所有的反馈都是即时的。”话剧对黄澄澄的吸引,源于它每一场表演的独特性。话剧是观众也在“参与”完成演出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和艺术,每一场的观众不一样,意味着每一场演出的参与者是不一样的。“这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黄澄澄毫不吝啬自己对话剧的热爱。
距离黄澄澄上一场舞台演出已经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2021年在上海参演完话剧《罗慕路斯大帝》后,黄澄澄便暂时停下了排练的工作。
“本来今年是要排话剧的,但现在都停了,话剧演员还是挺难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收入并不高,通过舞台表演“发家致富”,基本是不可能的。在黄澄澄开始演话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状况都比较“窘迫”。但对于话剧,黄澄澄仍保留着初心。“我告诉自己每年必须要坚持复演一部戏、新排一部戏。”
文艺兵的身份:反哺角色体验
黄澄澄人生中另一个重要转折,是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以下简称“空政”)。
提起去空政任职的原因,黄澄澄略带自豪:“其实是空政选择了我。”空政话剧团汇集了闫妮、殷桃、牛莉、林永健、高亚麟、洪剑涛等多位演技过硬的知名实力派演员,加入门槛很高。“能进空政是一件让我非常骄傲的事。”
文艺兵的经历,也成为黄澄澄演艺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人生收获”。在进入空政之前,黄澄澄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到了空政之后,他开始慢慢接触情景剧、影视剧。“以前演话剧的时候没有接触影视剧的机会,来到空政之后,就得到了一些演小战士的机会,同时也跟我们团的各位老师学习,得到了关于影视方面的进益。”
走上影视道路后,黄澄澄出演过很多军人、士兵的角色。从《大学生士兵的故事》中的刘干事到《绝密543》中的林华兵。看过他表演的人,都会被惊艳,惊叹于他自然又流畅的表演。“如果我没有在部队里待过,没有看过基层官兵们的真实的生活,我是没办法演好兵的。”
谈到文艺兵的这段生活,黄澄澄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说,当他们真的去跟士兵们接触之后,看到他们鲜活又洋溢着青春的脸,那种对人心的鼓舞,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
黄澄澄告诉我们,他们经常下部队表演,跟基层士兵接触之后,看到了平时接触不到的一面。“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国家,但是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令他更为感动的是,每次到部队基层演出的时候,不管在台上演得好不好,官兵们都会报以最大的热情。“如果你唱歌唱不上去,他们都能给你来一首。”
虽然是用艺术的形式送去表演,送去欢乐,进行慰问,但大部分时候是在被这些基层的官兵们影响,甚至是教育。“这才是文艺兵去塑造更鲜活军人形象的源泉。”黄澄澄如是感慨。
跨界上综艺:保持创作的求知欲
对于话剧和表演,黄澄澄已经有了足够的经历和经验,也有了被观众和导演认可的风格。但他仍然觉得,演员要永远保持对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的求知和探索。
当收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这个综艺里我学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创作方法——sketch,这种创作方法和传统的喜剧、小品是不一样的。”
黄澄澄说,军旅小品,包括戏剧表演都是从戏剧冲突开始出发,从人物开始出发,但sketch是完全从生活当中的槽点出发,反复玩一个点。“我当时就对这种创作方法非常好奇,我也觉得好玩,所以在做了两次工作坊之后,就决定参加了。”
《站台》就是用这种创作方法进行表演的作品,它以“中国式父爱难开口”为原型,结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诸多以爆笑炸场的喜剧作品中,《站台》以清新隽永的鲜明表现手法和夸张的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同时又让观众感受到令人潸然泪下的浓浓亲情。
《站台》来源于一个会让大多数中国人都共情的点,那就是父爱是想拥抱却做不到的深沉。在这样的背景下套入笑点,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很“中式”的sketch,生动而又深刻,饱含了父子深情。这让黄澄澄和整个团队都感觉到很自豪。
这样的综艺“旅程”是黄澄澄的一次新鲜体验,但“演戏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参加综艺也是为了获得一些不一样的表演方法。”他还说,演员要保持求知欲,因为知道的事情越多,自己的边界就会越宽,能理解的人和事情也更多,能扮演的角色类型就会更多。
黄澄澄饰演的很多影视角色,大都是一些“绿叶”型的角色,很多观众也都评价他是“可塑性极强的绿叶演员”。
对于这种评价,黄澄澄十分坦然。“我觉得在不同的戏剧冲突里,演员需要扮演不一样的角色,为整个戏剧结构服务的话,我觉得不存在绿叶或者红花。”他说,从戏剧构作本身出发的话,其实看的是整个构作,每位演员都是整个作品组成里的一部分。
“绿叶红花无所谓,我只要把戏演好就行。”就像《新世界》里的小耳朵一样,即使是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他也认认真真地研究角色。读老舍先生的小说,学说北京话,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角色,黄澄澄用勤奋、扎实和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小耳朵”这个形象“火出圈”。
《赘婿》中黄澄澄饰演的“李贫”角色也很有喜剧色彩,戏份不多,但依然能让观众印象深刻。“只要这段戏传达了它本身应该传达的信息,给观众带来了愉悦或别的感受,就算达到了目的,我就会特别开心。并不是说我演了小角色,我就会怎么样,我演了大角色,我就会特别高兴。”
从艺多年,黄澄澄至今都还记得老师的教诲——“好好做人,好好演戏”。他从来不会想很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就已足够。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黄澄澄说:“我觉得能传达到别人心里去的文艺作品,一定是在某一方面跟观众达成了共识,带给了观众力量。”未来,他希望可以给观众塑造更真实更有意义的角色,让大家觉得,原来还能这么活着,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
策划|张 强
文|孙慧丽
编辑|董宇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