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口港三度“西迁”为城市发展腾地,新海港将打造立体交通网
海口港口的“西迁”史可追溯至80年前,上世纪30年代,因城区的长堤码头不能满足需求,海口商人自主集资建设了“书场码头”,现在的秀英港,就是在其原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港口的每次“西迁”,也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见证,未来的新海港将打造“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将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改变呢?
海口港口“西迁”可追溯至80年前 破解“港城矛盾”迎接新发展
“职工们将青春和汗水都倾洒在了秀英港,现在要搬迁了大家心里都很眷恋。但是从海口城市规划的远景来看,搬迁是必然的。秀英港以后作为邮轮港口,期待它可以借此完成华丽转身。”在老港口人杨一兵看来,海口港口的“西迁”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海口港俗称秀英港,前身为海口老城区的长堤码头。在上世纪20年代,长堤码头受泥沙淤塞,造成水浅,已经难以满足当时商业对航运的需求,可那时的政府无力解决该问题。
1934年,由海口商人自主集资在海口湾西海滨秀英书场村海滩兴建长43米、水深1米的丁字形浅水码头1座,因其邻近书场村而称为书场码头。这座码头距离市区远,陆上交通不方便,改作驳船停泊码头,后因被台风海浪袭击毁坏而废弃。
书场码头的建设,像一颗种子,此后的数十年间,秀英港在其原址上日渐发展壮大。
1956年12月,海口港迁址秀英,秀英码头改称海口港(俗称秀英港),原海口港内港(长堤码头)改为海口内港作业区,后改名海口新港。此次海口港迁址,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西迁”。
此时的秀英港仍然是一个偏僻的小港,连接城区道路是一条小土路,交通不便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位于海口城区的新港,在琼州海峡的航运中逐渐扮演起“老大”的角色。
改革开放后,随着海口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偏僻的秀英港也逐渐被城市所包围。此时海口新港的位置,更是城市的中心区域。港区与城市区域交叉重叠,彼此共用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问题、环保问题、城市生活岸线问题等一系列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破解港城矛盾问题,海口再次拉开港口“西迁”的帷幕。
2011年6月14日下午6时,“紫荆6号”客轮一声长鸣,作为海口新港客班轮最后一班,载着51名乘客徐徐驶向海安港,标志着新港正式结束客运历史,海口新港正式搬迁至秀英港,实现了海口港口的第二次“西迁”。
2013年3月,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项目工程开工建设。秀英港的“西迁”,被提上了日程。2015年12月25日上午,海口举行新海港区开港暨新海港二期开工仪式,这标志着新海港正式开港运行。
今年7月份,两条关于秀英港的消息,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第一条消息是7月7日起,秀英港生产作业时间调整为白天7时至晚上22时,其他时间停止生产作业,新海港实行24小时作业。
10多天后,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海口秀英港轮渡业务西迁计划正在加快推进。目前秀英港轮渡业务量75%已搬迁至新海港。届时,秀英港只保留货运业务,待马村港三、四期建设完成后,将完成整体搬迁。
秀英港将打造成商业综合体 新海港搭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这两年来,随着新海港的投入运营,琼州海峡船舶更新后的运力增强,让市民能直观感受到的不仅是过海方便、舒适、快捷了,春节、国庆等长假时,滨海大道上车辆排队等待过海的长龙也消失了。未来的新海港、秀英港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据了解,新海港区规划范围约5.1平方公里,现分为两个港区,分别是新海港和粤海南港,交通方式集铁路、水运、客货滚装为一体,未来还将依托水上飞机、水上快船,构建琼州海峡半小时水上交通圈,复杂的交通组成在全国将是独一无二的。
目前,新海港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计划获得危险品作业许可批复后可全面投入使用。三期快船泊位工程已完成地形测量等工作,计划于2018年底竣工投产。
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琼州海峡“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要求,给予新海港增加多项新功能,包括设置开展通用航空水上飞机和直升机运输功能、高速客船和高速客滚船功能,以及对接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实现交通水上交通和城市交通无缝链接、互联互通,真正体现出“走得顺”。
按照“高标准、高定位、高要求”规划建设海口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推进港城融合规划,以港兴业、以业兴城。借鉴国际成功港城模式,合理规划布局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功能,体现“一个枢纽、三中心、两地”的功能定位,涵盖免税休闲消费产业、现代港航产业,使其成为全域旅游集散地、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现“留得住”。
搬迁后的秀英港也正在迎来华丽转身。海口将结合秀英港搬迁的时序,有步骤地共同开发秀英港区土地,将秀英港打造成为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和商业等为一体的聚集区。
“等到新海港全部建设完工后,将成为国内最先进的港口之一,给海南人民创造更大的福祉。”李宁对未来的港口充满了憧憬。
相关新闻>>
从“三无”小港到中心港口 三代港口人见证秀英港成长历程
海口这座滨海城市,依港而生、依港发展,港口位置的逐渐“西移”,见证着城市一次次的发展。本月,秀英港轮渡业务或将整体迁入新海港,不仅再次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还将插上一对强劲的发展新翅膀。未来的新海港、秀英港,将会带给人们哪些惊喜?今天,让我们通过三代港口人与秀英港的故事,品味这座老港口不同年代的风采,回忆它一次次不平凡的变身。
解放初期
近九旬港口人王家春:那时的秀英港是“三无港口”
11月7日下午3点,海口的天空飘洒着濛濛细雨。见到王家春时,今年89岁的他精神状态显得很好,忙不迭地招呼记者落座。当听说自己可能要出镜,王家春利落地把拖鞋放到一边,换上了一双干净的白皮鞋。这个曾为秀英港奉献出38年青春的老职工,希望用最好的状态向世人诉说那段尘封的往事。
1951年,23岁的王家春进入秀英港工作。回忆起当年的秀英港,王家春形容是一个“三无港口”,即没有码头泊位、没有仓库囤货、没有装卸机械。
设施缺乏之外,调度也并不容易。现在轮船进港后,职工之间可以随时保持联系,但在科技落后的上世纪50年代,主要靠人传话和使用手摇式电话。握住摇把,使劲摇上几圈后,再由接线员转给同事。要与船上联系,需要派引导员乘小艇上船通知。为了确保调度顺利,职工们每天早早的就开调度会,今天要进多少艘船,什么时候进,都必须预先设定好。
王家春记得,当时经常接到从广州或是上海拍来的电报。接线员用双方约定的密码翻译电报后,内容往往是“我们的船什么时候卸货啊?”“还要多久才能卸完?”之类的询问。说到这里,他不禁笑了起来。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王家春说,1973年秀英港响应国家“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对港口开始了改造。一时间,数百人有的搬石头,有的挑沙子,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一番苦干之后,部分轮船终于可以进到港口。
“半辈子都耗在秀英港了,说没有感情是假的。”如今,王家春在秀英港工作的子女都已经退休了,但他还是喜欢经常到秀英港走走看看。
改革开放
七旬港口人杨一兵:大船不能进港靠接驳船卸货
“曾记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海口港船堵货压,装不了也卸不下。”海南交通运输协会的办公室中,传出了阵阵激情满溢的诗歌朗诵声。朗诵者是现年73岁的杨一兵,自1984年来到秀英港工作后,便对秀英港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杨一兵所朗诵的诗句,是当时秀英港所面临困难的真实写照。虽然1986年秀英港修建成功了5000吨级的泊位,但万吨级别的轮船依然无法进入到港口。怎么办?职工们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先开小船过去将部分货物卸下。
“比如说一艘万吨级的船,我们就先卸他个2000吨。”杨一兵说,轮船卸重后吃水变浅,再趁着涨潮的机会一举开入港口。话语简单,背后却承载着无限的重量。杨一兵说,自己虽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水经系,但在踩软梯爬上有数层楼高的轮船卸货时,依旧害怕得腿发抖。一旦从高空坠落,后果不堪设想。
但职工们没有畏惧。每次锚地卸货,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全都自愿的去义务劳动。进到船舱铲煤炭时,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大家挥汗如雨却毫无怨言。饿了就吃两个烧饼,实在扛不住了就休息半个小时再接着干。
“我敬佩秀英港人,他们值得尊重。”杨一兵说,那段大家一起艰苦奋斗的岁月,永生难忘。为此,杨一兵还特意写了3本书来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情。
“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给了秀英港,我不后悔。”杨一兵说。
今日风采
在职港口人李宁: 93%的船可抗8级风
舒适的座椅、宽敞的空间,图书角、咖啡厅、电影院一应俱全……走在停泊于秀英港口的“六连岭”号轮船上,充满着舒适感。这艘轮船的船长是李宁。李宁清晰记得,2014年他和同事前往江苏泰州迎接“六连岭”号时,心中是怎样的欣喜。
“这是一艘10884吨的船,就算是8级风出海也没问题。”李宁说,自2011年起秀英港口的船开始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其中,2013年引进了“五指山”号、“尖峰岭”号等6艘巨轮,2014年又引进了“海棠湾”号、“六连岭”号等3艘巨轮。目前秀英港航行在琼州海峡线的15艘船中,14艘都可以抗8级风。
条件好了,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被吸引到了秀英港工作。以前职工的学历大多是初中或者高中,而现在许多都已是大学生。
历经艰苦方能愈加感受幸福。李宁虽然没有乘坐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狭小的机动木船,不过第一次乘坐货船的经历他仍记忆犹新。那是1986年,他作为实习水手初次远航。当时,李宁服务的是一艘载货量仅1000吨的“小船”(在当时为秀英港最大),航程为从海口到广州。
起初,轮船在穿越琼州海峡时还算平稳。但过了徐闻县一带之后,风浪大了起来,船只颠簸得非常厉害。李宁回忆说,当时自己晕船很厉害,一睡下来就抬不起头。在接下来的30个小时航程,他只能喝点水,一闻到饭菜的味道就想吐。
“以前1艘船能装12辆东风牌货车就不得了了,现在几十米长的半挂货车都能装几十辆了。”船长李宁,真切地感受到了秀英港可泊船只从千吨小船到万吨巨轮的华丽转变。
(原题为《港口三度“西迁”为城市发展腾地 海口新海港将打造立体交通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