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戏剧特辑 | 吴刚:最好的时代还会来

2022-06-16 13: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时尚先生 时尚先生

项链、腕表:私人物品

年轻人要知道

站在舞台中心是什么感受,

自己有没有这个胆量,

站得住脚站不住脚,

能不能获得掌声,

能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

那可不是一般的舞台,

那可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在《茶馆》中,吴刚演的唐铁嘴有句台词是“我得感谢这个年月”,这也是演员吴刚的心里话。他经常回忆起那些年跟老先生们在一起的日子,作为85级人艺学员班的班长,他在这个剧院成长,在这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剧院就是他的家。不管影视作品多火,他每年都要回这个家看看,回舞台上练一练。这两年,他还为妻子岳秀清在2019级人艺学员班的教学工作助力,因为他们当年在老先生身边学到的那一身本领,现在要传递给下一代。

2022年6月初,首都剧场的一楼排练厅格外热闹,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吴刚、冯远征、何冰等人都到齐了,每年6月北京人艺院庆,看家戏《茶馆》就要排练、演出,退休没退休的老演员都回来演,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演到第二幕,唐铁嘴上场了,吴刚又来到了裕泰茶馆,见着老掌柜,得意洋洋地说:“我现在不抽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走到桌前悠然坐下,抽出一支哈德门香烟在桌面上顿一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两个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和小唐铁嘴父子俩,从1999年到现在,吴刚演了二十多年,每次的心情不一样,对手之间相互的刺激也不一样,演起来总有不同的感受。这是舞台表演不同于影视表演的独特之处。去年排练《茶馆》的时候,同为北京人艺演员、在《茶馆》中演“小丁宝”的妻子岳秀清提醒他,第三幕有一句台词感觉不太对,为了演出效果忽略了角色该有的反应,表演还是应该从人物出发,后来吴刚在演出中调整过来了,一下感觉就对了。

今年,吴刚为了《茶馆》的排练,从剧组回到剧院。老同事见面分外热络,大家相处了几十年,有的已经退休。排练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到剧院的过道里透透气、聊聊天,有说有笑的,谁都不拘着。

北京人艺有一个老规矩,无论在天涯海角,剧院的事永远排在第一位。剧院就是大家的家,家里有什么事,一定要回来看一看。今年剧院七十大寿,所有的孩子都回来了。原计划5月下旬就要开始的《茶馆》排练,因为疫情防控延期到6月初启动,到时候能不能照常演出现在还不知道,大家都认真排练,就算到时候不能迎接观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观众看到一台好戏。

直到今天,吴刚仍然觉得自己还没演好《茶馆》,和第一版《茶馆》的老艺术家们比起来还是差一些。差在哪儿,他也知道——差在生活上。老先生们曾经生活在《茶馆》那个年代,接触过与剧中角色类似的人,知道从戊戌变法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们都有什么样式的言谈举止。吴刚这一代演员生于建国后,已经没有体验生活的机会,他们只能通过和老先生们聊天,了解那个年代的人怎么走路、怎么说话,至于人家为什么这么说话、这么走路,不太清楚,只好跟着先生们学,学就肯定差一点。

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当年在北京人艺小剧场宣布复排《茶馆》角色的场景,吴刚仍然记忆犹新:青年演员们都站在门口,紧张地望着林兆华导演,期待听到自己的名字。之前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一点消息都没有走漏,每个人都很忐忑,都怕进不了《茶馆》剧组。

对话剧演员来说,《茶馆》就像一颗试金石,有没有本事一试便知。其中的哪个角色吴刚都想演,接到唐铁嘴父子,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只要能进这个组,他就非常高兴了。当时,老一代艺术家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已经退休,《茶馆》多年不演了,对于年轻演员重排《茶馆》,外界有各种声音,质疑大过支持。年轻演员们的压力相当大,但吴刚认为必须接过来。他们当年上台的动力,就是所有的老先生都在剧场里坐着,年轻人在台上演出,老先生在台下当观众,让孩子们有信心站上去。首演结束,青年演员们忐忑不安地出来谢幕,老先生们带头鼓掌,大声说:“好!演得好!”他们当然清楚孩子们演得很青涩,但他们更清楚,演员这个行业必须先建立自信,有了信心,才有动力去改进。正是老先生们的掌声和叫好,推动着新一代演员走到今天,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近几年,在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中,吴刚的固定角色只有《茶馆》中的唐铁嘴和《哗变》中的格林渥,每年一轮演出,因此他更加看重和大家相聚的短暂时光。回到剧院,他就觉得亲切,和当年的同班同学冯远征、丁志诚、王刚、高冬平同台演出《哗变》,一看就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万一谁忘词了,其他人赶紧帮忙接上。

他最喜欢的还是首都剧场后台的味道,从85级人艺学员班入学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生活在剧院,先住在3楼,后来住4楼,白天黑夜都在剧院里,随时可以到排练场来,看到哪位先生有空就一起聊聊戏。在他的心目中,剧院的排练厅是有温度的,剧院楼道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入学第一年,因为北京人艺学员班有“甄别”制度,大家压力很大,都害怕自己被淘汰,玩命地学。第二年,今天被称为“人艺五虎三凤”的5名男生、3名女生成为了竞争的胜利者。剧院给男生一间房、女生一间房,8位同学吃在一起也住在一起,早上起来要晨练,晚上下了课一起做小品或者骑着自行车去街上观察生活,因为第二天要交小品作业,夜里一起挑灯夜战,从排练厅到宿舍,聊的想的全是戏。

在北京人艺,吴刚拿到的第一个正式演出的角色是《雷雨》中的大少爷周萍,濮存昕和吴刚分别演AB角,当时吴刚还没毕业。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剧院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培养青年”。全班正在上课,岳秀清被选上出演《背碑人》,她就不用上课了,直接下楼去排练,同学们都很羡慕。历届人艺学员班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所有学员在舞台上生活、成长,在先生们身边学习,这是最宝贵的课堂、最好的教学方式。

刚从学员班毕业进入剧院的时候,如果能有机会演一个角色,年轻演员们都逮着老师问“我演得怎么样,给我说说”,就怕自己跟不上。有一次,剧院去外地演出,那时坐的还是绿皮火车,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聊的内容也都是戏。剧院让年轻演员照顾老演员,吴刚被安排照顾夏淳老师,帮他拿行李,到了房间把行李收拾好,一路上,他都在听夏淳导演说以前的人、以前的故事。他还有幸和任宝贤老师住在一个房间,每天聊的也都是戏。日后,这些记忆都成了吴刚演艺生涯中最宝贵的滋养和财富。

当年,林连昆老师是85级学员班的主班主任,童弟老师是副班主任,还有一位生活老师,学生们住在剧院,半夜头疼脑热,有什么事请假,生活老师帮着照看。吴刚被选为男班长,岳秀清是女班长,他俩一起组织同学们排小品、上街观察生活、出早功、练形体、练声乐。师生之间虽然年龄上是两代人,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那时候学生们穷,抽不起烟,就抽老师的烟,先生们每天都要把烟拿出来放着,一天带两包。吴刚至今记得,童弟老师和同学们最亲密无间,林连昆老师第一次把自己送上舞台,韩善续老师带着全班一起演《今晚照常演戏》,那两年虽然辛苦,但过得非常快乐、充实。

1988年,北京人艺邀请美国导演查乐顿·赫斯顿来排《哗变》,任宝贤老师、朱旭老师主演,人艺导演任鸣担任赫斯顿的助手。吴刚和同学们毕业不久,排练场不让进,看到时已经是演出了,当时他就想演任宝贤老师演的那个角色——辩护律师格林渥。因为这个人物是整出戏的节奏的灵魂,是锻炼演员在舞台上把控节奏的最好机会。一个演员能够拿到这么一个角色,站在舞台中心,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底气,有没有能力掌控全戏的节奏,无疑是难得一遇的锻炼和考验。吴刚始终相信,一个角色,说明书上排前排后不重要,能够在舞台上磨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2006年,任鸣导演决定复排《哗变》,吴刚马上去找他,直接说:我想演格林渥,要是演不上,我就不演这个戏了。任鸣导演的回复很简单:好。当时任鸣导演已经和吴刚合作过,他知道吴刚能拿下这个角色。

接到格林渥以后就全靠吴刚自己了,能够拿捏多少就展现多少,一点一点往前走,看自以为的不足在哪儿,第二场修正,第二场修正不了,第三场修正。《哗变》演到现在,十几年了,吴刚还在修正自己。在不断的修正中,他也逐渐完成了自己在人艺舞台上的代表作。

演员都需要经历成长期,早年,吴刚一年演6出戏,除了《雷雨》中的大少爷周萍,他还是《日出》中的李石清,在《北京人》里演过曾文清,也跑过《天下第一楼》中的龙套角色孟四爷。每一个戏,都要听北京人艺艺委会的评论。一谈到戏,老师们都不讲情面,直接说“你演得不好,为什么不好?我告诉你,你以后调整”。吴刚赞赏这样的态度,如果只有表扬,什么批评都听不到,那就没法进步了。但他当年还真没听过多少批评,几乎每个角色都得到了剧院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没有一个戏辜负过他们。于是之老师曾经当面对他说:“这个戏处理得好,非常松弛。”这句话对吴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一直记到今天。

当年,夏淳导演总会在排戏之前先给演同们讲一讲历史,讲讲戏里的社会环境,帮助演员回到过去。后来,无论是在剧院排戏,还是在外面拍影视剧,吴刚都要让自己先进入剧中的那个年代,再去找适合的表演方法。当年老先生们常说“演员的肚儿,杂货铺儿”“做演员一定要热爱生活”,吴刚起初不明白,现在懂了。演员平时要善于观察,储存若干信息,做到肚里有货,表演中的很多细节都是这样来的。不要等到排练的时候才去思考,而要在生活中积累,临时抱佛脚是完不成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台就有了。老先生们说过的话,吴刚这些年一直都在领悟。

在后来很多年的影视拍摄中,不止一位导演发现,吴刚在拍摄现场几乎不拿剧本。因为吴刚从拿到剧本那天开始,没事就会去翻看,如果早上5点化妆,他4点就会起来,化妆的时候把当天要拍的戏在心里过两遍,背熟了自己的台词,也知道对手演员的台词,心中有数,因而从容。

2019年,北京人艺时隔三十多年,再次开办学员班。冯远征请当年的女班长岳秀清来给孩子们担任班主任,岳秀清一开始没有答应,她想着,管孩子挺累心的,责任又重大,自己恐怕难以胜任。吴刚一听就说:“咱们都是学员班出来的,你应该帮帮远征。这个班主任要是让别人来当也不合适。咱们就像剧院亲生的孩子一样,高中毕业来到剧院,跟着老师们长大的,剧院的规矩、艺术标准和表演风格我们都懂,你当年又是班长,我觉得你合适,你没问题,你就答应了吧。”

因为疫情,原定一年的学员班培训延长到将近两年。疫情期间,教学并未中断,始终陪伴着学员们上课、排戏的就是班主任岳秀清。每一场演出都要老师审查,可想而知岳秀清的工作量和压力有多大。吴刚在外拍戏的时候,岳秀清给他发学生表演的视频,跟他讨论为学员选什么剧目,他帮着出了好多主意。碰上学员们排片段、排大戏,吴刚只要有空就过来看一看,哪儿演得不对,他都直接说,和当年的艺委会老师们一样。在他看来,这不是给面子的时候,面子是舞台上的光彩,演不好才没面子。

他还时常地带着学员们出去吃饭,让孩子们放松放松。这也是一个师生之间加强沟通的大好机会,就像当年的吴刚和夏淳老师在绿皮火车上边喝边聊。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更了解学生们的性格,看清他们还有哪些欠缺、该怎样提升。他还提醒学员们,在表演之外,有时间要多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像书法家临帖之前要先读帖,先学会阅读生活、认识世界,逐步提高对剧本的解读能力和对角色的塑造能力,才能长成一名成熟的演员。

当年,老先生们的身教重于言传,他们在排练厅排练、在舞台上演出,学生们在旁边看着。日子长了,吴刚这一代养成了一个习惯,做一个有心人,随时随地去看、去观察,到哪里都能学到。现在,他和岳秀清也对年轻人说:不要关注自己在舞台上是不是C位,新一代必须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不可能所有人都演主角,一台戏就那么几朵花儿,就算你是绿叶,绿叶和绿叶也不一样,你要想一想,自己做一片什么样的绿叶。站在边上没关系,不管多小的角色,只要演出彩了,观众不会忽视的。

两年下来,令吴刚和岳秀清欣慰的是,这一辈子有了十多个学生。现在,孩子们都想演《哗变》,吴刚很高兴,必须有人接班,把这出戏演下去,因为这是经典,对演员也是一个很好的磨练。年轻人要知道站在舞台中心是什么感受,自己有没有这个胆量,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能不能获得掌声,能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那可不是一般的舞台,那可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时代变了,节奏越来越快了,过去的演员极其专注也极其执着,一门心思演话剧。现在的年轻演员压力更大,很难一生只干一件事,但是岳秀清仍然要求他们在排练厅保持敬业的心态。过去的排练厅很安静,热闹的声音都是在切磋艺术,老先生们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张小桌子,他们候场的时间更长,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回到剧院,吴刚他们都有这么一个习惯,晚上7点半演出,下午5点钟就来到化妆间,静静心,默默戏,把自己的道具、衣服都看一遍,几十年了,始终不变。

演员是个不会退休的职业,只要还有精神头儿,他就会继续演下去。表演这个事,一两句话说不清,他还是愿意把自己隐身在角色后,观众见了他不叫“吴刚”,叫的都是角色的名字,就是对他的最高认可。

《时尚先生Esquire》携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特别推出六月戏剧特辑,向戏剧致敬,向70年人艺精神的见证者们致敬。

策划、统筹:暖小团

摄影:王海森

采访、撰文:Maggie

服装造型:傲寒

造型助理:KK、耀耀

原标题:《戏剧特辑 | 吴刚:最好的时代还会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