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中国应“强身健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在与低需求、低通胀作斗争,美、日、欧等央行长期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了改写教科书式的负利率现象。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低增长、高通胀的所谓滞胀现象似乎不再出现。
然而,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突然告别曾经连续多年的低通胀时代,从疫情初期伴随经济活动急剧收缩所形成的快速通缩,突然扭头转为全球大通胀。数据显示,自2020年二季度的低点至2022年5月末,全球原油价格上涨了500%,天然气价格上涨了480%,CRB(由美国商品调查局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商品指数上涨了220%,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70%。
在大宗商品的助推下,各国通胀率一路攀升,美国CPI由上一轮加息周期的2%附近上升至2022年5月的8.6%,创40年来新高,即使剔除能源价格,核心CPI指数仍同比上涨6%,远超美联储调控目标。欧元区通胀率由上一轮周期的1.5%中枢上升至近期的8.1%,核心通胀则由1%附近升至近期的3.8%。就连长期陷入通缩陷阱的日本,其最新一期的CPI也达到2.5%,创7年来新高。
6月初,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将2022年全球增长预期,由1月的4.1%大幅下调至2.9%,远低于2021年的5.7%。无独有偶,近日经合组织(OECD)也下调了全球经济预期,由去年12月的4.5%下调至3%。如果说2021年全球处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周期,伴随通胀上升相对可以接受的话,那么2022年开始,全球的经济走向意外减速,曾经远离全球经济的滞胀现象似乎又回来了。
滞胀成因:来自供给端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滞胀,一度改写了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经典的凯恩斯理论认为,通胀上升意味着有效需求充分,经济繁荣,就业充分。而经济衰退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应该伴随失业率升高与通货紧缩。在上一轮滞胀周期中,理性预期理论诞生,有效地解释了通胀上升与经济下行同时产生的原因,其认为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始终保持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产生提升经济预期的货币幻觉,对需求刺激作用无效。
然而在本轮滞胀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劳动力市场的动荡。相反,由于疫情导致的劳动参与率下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始终处在紧张状态,失业率保持历史低位,似乎无法从需求端(即菲利普斯曲线)出发解释滞胀现象。那么,是否可以从供给冲击的角度来理解呢?笔者认为,供给恰恰是造成滞胀的重要原因。
一是俄乌冲突严重影响了全球的能源与粮食供给。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原油产量约为1100万桶/日,占全球原油产量的11%。同时,俄罗斯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来源,产量近700亿立方米/月,欧洲天然气进口量中约40%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对俄能源出口实施严厉制裁,却导致自身能源供给短缺问题严重,能源价格飙升。农产品方面,乌克兰及俄罗斯均为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两国2021年度和2022年度小麦出口总量占到全球出口总量29%。自2月以来,受俄乌冲突影响,乌克兰的大量粮食无法出口,并由此推高了全球粮食价格,给依赖进口小麦的较贫困国家带来压力,特别是中东和非洲国家。能源与粮食是通胀的最上游,容易形成螺旋式的价格传导,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中,也同样有全球石油危机的原因。而这种成本上升的通胀,往往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引发预期与需求收缩,很容易成为滞胀的罪魁祸首。
二是全球饱受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冲击。供给受阻也来自劳动力市场,以美国为例,通过大规模发放消费补助,居民收入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升,形成了“养懒人”效应,导致目前美国劳动参与率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此外,疫情及其后遗症也在影响劳动供给。目前发达国家虽然已基本放开疫情管控,但美国与欧洲国家的每日确诊数量依然不低,确诊者需居家办公影响劳动效率,而新冠后遗症也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永久退出。劳动力市场紧张导致雇主不得不大幅加薪,易形成劳动力成本和物价成本的螺旋上升。同时,劳动参与率下降和劳动小时数减少,导致社会总产出下降,两者叠加就可引发滞胀现象。
三是全球化倒退与供应链受损降低了全球生产和运输效率。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受阻成为严重的供给约束,由于疫情对全球贸易服务产生重大影响,加之全球造船产能周期下滑,国际贸易与物流成本大幅上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货运FBX指数一度飙升。此外,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也在影响全球化进程。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中美关系再度紧张,西方在全球供应链上再次提出“去中国化”,反而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失衡。而面对高通胀,美国不得不开始考虑取消对华关税,也反映出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对于遏制滞胀的重要性。
全球滞胀背景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供需形势,与全球的滞胀大环境相比,仍有三大显著不同。因此,与其说是独善其身,不如说当前更重要的是“以我为主”,从自身出发强身健体。
第一大不同在于中国仍有比较高的能源和粮食安全边际。这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坚实基础。煤炭依旧是我国能源供给的主力军,我国能源自给率达到90%,煤炭贡献较大。在国家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支撑下,近期国内煤炭产能及时释放,价格稳中有降,加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的持续较快发展,可有效稳住电力供应。在粮食方面,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第二大不同在于我国仍然在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与主要国家疫情防控措施基本放开相比,我国依然在实施严格的防疫政策,这表明我国的实际经济需求并没有完全释放,内需提升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尽管受疫情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将显著下降,但随着疫情缓解和多地解封,预计下半年经济将有明显回升。
第三大不同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基本面完全不同。与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极端紧张不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4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处在相对高点,反映当前就业压力较大,但不存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通胀螺旋。从这点来看,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依旧是需求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结构性与输入性通胀压力下的社会总体需求不足”,与全球滞胀的基本面相比,可能谈不上独善其身,但还是有所区别。因此,我国在宏观政策上应“以我为主”,强身健体,既要稳供给也要促需求。一是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在防止疫情反复的同时,加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二是全力做好保供稳价措施,保障能源与粮食安全。三是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上继续提振有效需求,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智库研究
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呈现连续性、梯度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战略、营销模式、还是产品研发、后期服务,都有各自独到的宝贵经验。
中制智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联合打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联合宣发“隐形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
THE END
编辑:雨辰
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隐形冠军”专题链接
原标题:《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中国应“强身健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