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向暴力催收说不,银行也不行
近日,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因为“信用卡催收严重不审慎”领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的罚单:各罚款80万元!
据此前银监会的通报,2021年,光大信用卡的消费投诉量达到了14967件,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首位,民生信用卡全年投诉量超过1.3万件。还有很多消费者投诉称:光大信用卡中心催收违规,包括委托外包公司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电话短信威胁、电话骚扰等。
向来给人以斯文专业印象的银行,居然也搞起了暴力催收,和电话骚扰、泄露个人信息的“软暴力”联系起来了?也有网友出来力挺银行:“欠债还有理了?”“这个处罚是不是给老赖撑腰?”
信用卡的发放审查、额度控制,涉及银行的经营策略和风控问题,要做到发卡合规,催收合法,不能用暴力手段挽回之前滥发卡惹下的麻烦。暴力催收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这不是在保护正当债权,而是严重侵犯了当事人合法的人身权利,也严重败坏了社会安全感。银行可以起诉欠款人,甚至对个别恶意赖账者,还可以追究“信用卡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但是银行及其催收代理人绝不能用“私刑”。
首先,暴力催收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涉及多种刑事犯罪,不能混同于“态度不好”,更不是“老赖活该”。202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催收非法债务罪”,虽然这一罪名针对的是高利贷业务中的暴力催收,但也释放了明确的司法政策信号。而且之前两高、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给“软暴力”画了红线,通过滋扰、纠缠、哄闹来讨债都可能涉及违法犯罪。可以说,暴力催收本身就游走在试探法律边界的灰色地带,金融主管部门不会允许,司法机关更不会纵容。
其次,一些接受催收业务的外包公司走上了犯罪道路,作为委托人的银行难辞其咎。去年12月,长沙警方通报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在贷款催收业内颇有名气的湖南强贲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大量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再用于催收,其实就是利用个人信息搞威胁催收。结果,公司177人被警方连锅端。可见,哪怕是替正规银行催收,也要走正道;反过来说,银行将催收业务外包,也要承担起委托人的责任,避免催收公司借着银行的名头胡作非为。
此前,中国银行业协会下发《信用卡催收⼯作指引(试行)》,明确:催收人员未经债务⼈同意,严禁在晚10点后至早8点前进⾏电话、外访催收,通话频次要控制在合理及必需的范围内。这一次银保监会对两家银行的罚款,也是小惩大戒,共同维护行业的声誉。
欠债,应该还钱;要债,也必须守法。法治社会,法治解决问题。社会的法治文明的水准,有赖于所有成员的共同维护,银行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向暴力催收说不,银行也不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