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捕蚯蚓,土地不能承受之痛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转自:检察日报正义网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
蚯蚓是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物种,有“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之称。但不知从何时起,野生蚯蚓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眼中的“唐僧肉”,他们把利用专门的仪器从土壤里抓蚯蚓当作“致富之路”。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搜索“电捕蚯蚓神器”,会出现近60个品牌上千种商品,有的网店甚至打出可以“日抓600斤蚯蚓”的广告。在这些抓蚯蚓的人眼中,只有“今天我抓了多少蚯蚓、能卖多少钱”,他们很少想到这样的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今年4月,江苏省涟水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农业保护公益诉讼例行巡查中,挖出这条产供销“一条龙”的电捕蚯蚓产业链,以及产业链背后给土地造成的不能承受之痛。
丰厚利润引来众多电捕蚯蚓者
“那天我们刚走到田边,就发现有人拿着一个长方形的仪器放在田里。过了一会儿,就看到蚯蚓从地底下钻出来……”涟水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徐贵娟清晰地记得今年4月8日在该县陈师镇田边看到的情景,“我当时很奇怪,这是什么机器?弄这么多蚯蚓准备做什么用?”
涟水县是农业大县。自2021年起,涟水县检察院把农业保护作为公益诉讼的工作重点。徐贵娟和她的同事们差不多每周都会抽空到基层乡镇巡查。直觉告诉她,这个仪器十分可疑。
徐贵娟立刻找附近的村民了解情况,这才得知这种仪器叫“地龙仪”,是专门用来抓蚯蚓的。只要把仪器上的导电针插到地里,把开关打开,仪器瞬间就能对附近的土地释放高压电。在电流的刺激下,地里的蚯蚓呼吸困难,便会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使用“地龙仪”每天能轻松抓获数百斤蚯蚓。
蚯蚓主治伤寒热结、小便不通、风热头痛等,是制作中药“地龙干”和西药“蚯激酶”的主要来源。同时,蚯蚓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这些被抓获的蚯蚓要么被送到非法加工点制成蚯蚓干,再出售给一些制药厂家;要么被收购后卖给饲料厂,制作成养殖用的高营养饲料。“据调查,‘地龙干’在上海、广东等地每公斤能卖300多元。由于蚯蚓养殖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收购蚯蚓的价格还在逐年上涨。”徐贵娟告诉记者。
由于利润丰厚,一些人便想到了野生蚯蚓。电捕蚯蚓成了生财之道,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
打开网购平台搜索“地龙仪”“电蚯蚓”等关键词,会出现近60个品牌上千种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从100元至500多元不等,重量基本都在3公斤左右,操作简单。
有了便利的工具,当然还得有其他收购、加工的“保障”。有人在乡镇设立起非法加工点,专门收购新鲜蚯蚓,制成蚯蚓干。仅在涟水某镇就有5个这样的非法加工点。这些加工点每天可以向河南、河北等地的制药厂发送上千斤蚯蚓干。按照10斤活蚯蚓可烘干制作1斤蚯蚓干计算,每天差不多有上万斤蚯蚓被捕捉。
等待晒干的蚯蚓
“绝户式”电捕破坏土壤生态
危害农业生产安全
这样的情况让徐贵娟和她的同事们非常痛心。那么,在涟水县还有没有其他乡镇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徐贵娟决定和同事们到全县各乡镇摸底。
在暗访中,检察官发现,电捕蚯蚓现象在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这样认为:“现在工作也不太好找,做这个来钱快还轻松,前期仅投资个一两百块钱很快就有回报。再说了,蚯蚓到处都是,抓一点也没啥关系……”
检察官暗访时发现村民在清理捕捉的野生蚯蚓
那么,蚯蚓真的是抓一点没啥关系吗?“我现在明显感觉地里的土结块,蓄水情况和土质也都不如以前了……”涟水县黄营镇已经承包农田16年的老王对此叫苦不迭。他的地里被电捕蚯蚓的人“光顾”了几次以后,蚯蚓几乎绝迹,影响到了农田生态。
老刘是陈师镇的种粮大户。最近几年,地里总有人带着“地龙仪”来,经常是他在这边把人轰走了,那边又有人偷摸进地里……为此,老刘还装上了24小时监控,但收效甚微。
“蚯蚓是保持土壤生态的重要成员,对维护土壤肥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蚯蚓能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还能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时,它吞咽土壤后排出的粪便里有丰富的活性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多种元素,所以,我们会通过增加土壤中蚯蚓种群的数量来改良土壤。”淮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杨用钊告诉徐贵娟,“我们现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要求保持土壤的生物多样性,蚯蚓就更加不可缺少了。涟水是苏北重要的产粮区,保护蚯蚓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董元华告诉记者:“蚯蚓被称为土壤中的工程师,是土壤健康状况优劣的指示器。我们在评价土壤的质量等级时,一项标准就是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一般认为,每平方米土壤里蚯蚓的数量大于50条时,表示土壤处于健康状态;数量在20条至50条时,表示土壤处于中等退化状态;数量在4条至20条时,表示土壤处于重度退化状态;数量小于4条,表示土壤处于极不健康状态。
涟水县检察院检察官向当地农业专家请教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电捕蚯蚓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耕地土壤健康,也对其他农产品生产造成了危害。
芦笋是涟水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值可达8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个省市。然而,正因为有人在地里电捕蚯蚓,导致土壤生态被破坏,种植户们不得不花巨资购买含有蚯蚓幼虫的蚯蚓粪来改良土壤质量。据了解,有的芦笋种植大户每年用在购买蚯蚓粪和人工运输、播撒上的费用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现在在禁渔期电捕鱼会被处罚,甚至捕杀一定数量的麻雀都会受处罚。蚯蚓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不比鱼和麻雀少,严禁电捕蚯蚓是保护农田生态的重要措施。农田的生态保持好了,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肥沃的土地啊!”老刘叹息着说。
检察监督推动相关部门严查电捕蚯蚓
经初步调查,徐贵娟将相关情况向院里作了汇报。4月,涟水县检察院决定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开展对蚯蚓的保护。
检察官首先想到的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但因蚯蚓的数量多、繁殖快,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未把野生蚯蚓资源作为保护对象。国务院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也没有把蚯蚓列入其中。因此,该院直接对电捕蚯蚓的人员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损害赔偿的设想目前于法无据。
徐贵娟决定另辟蹊径,通过开展行政公益诉讼推动以行政处罚来禁止电捕蚯蚓行为。“根据农业法中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的规定,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特别是考虑到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对蚯蚓的保护符合法理要求,也顺应生态保护需要。而且,在田地里使用电击装置,对于在田地里劳作甚至是路过的行人都存在危险,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应受到处罚。”
4月13日至15日,涟水县检察院先后向当地5个行政监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他们加强巡查,通过劝阻、没收工具等手段来打击电捕蚯蚓行为,得到了当地行政机关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涟水县检察院撰写了相关报告,向上级检察机关、当地人大和政协反映情况。
5月12日,涟水县政府专门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个人非法捕捉、收购或者加工野生蚯蚓,违者将由相关行政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了解该案情况后,淮安市检察院立即组织专项活动,在全市开展排查。目前,淮安市淮阴区检察院已向相关单位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当地行政机关加强管理,严查非法捕捉、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的行为。
日前,徐贵娟和同事们又来到了陈师镇,微风正拂过地里金黄的麦穗。“这两天麦子就能收割了。这段时间公安局、农业局轮番来检查,最近一个多月基本没人来电捕蚯蚓了,检察院真是为咱种粮户做了件大好事。”看着即将丰收的500多亩麦地,老刘开心地为检察官点赞。
相关链接:
➤ 针对电捕蚯蚓产业链,2020年,广东省修改了该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要求对“前款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陆生野生动物,按照本条例规定管理”,并明文禁止使用电击、电子诱捕装置猎捕野生动物,同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制造、出售前款规定的猎捕工具。
➤ 2020年7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向广东省珠海市中级法院递交了起诉状,对三家“电蚯蚓机”售卖企业提起公益诉讼。2021年8月,珠海市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三家售卖“电蚯蚓机”的商家赔偿损失,并在全国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今年2月,广东省高级法院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