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年看上海|一个历经岁月的工人新村,如何蝶变新生筑就“安居梦”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记者 陈悦 李菁
2022-06-15 16:3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9年,上海普陀在全区范围内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曹杨一村也被纳入首批名单进行建筑保护与修缮改造。如今居民已顺利回搬入住,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张呈君 编辑 王纪民 部分视频来源 受访者供(03:41)
【编者按】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一座城市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作为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五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上海迎难而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随着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上海将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常态化防控新机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团结一致向前看,重整行装再出发。6月10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五年看上海”系列报道,全面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上海韧性不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

白浪 设计

2022年春节前夕,盼了两年多,74岁老人高林林再次搬进了从小生长的地方——曹杨一村。如今这里,房屋面积大了、屋内更敞亮了、厨卫独立了、楼道更整洁了。

74岁老人高林林搬进曹杨一村。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有着70多年历史,这里一度劳模汇聚,先进工作者云集,2004年还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中,住房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逼仄的房间、狭小的走道、公用的厨卫、密布的电线……

一场始于2019年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让这个老旧小区重现荣光。

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至今有着70多年历史。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曹杨一村的改变仅仅是上海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在过去五年里,上海加大旧区改造、旧住房更细改造的步伐,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历史风貌保护,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圆百姓一个“安居梦”的同时,传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矛盾与呼声

74岁老人高林林见证过曹杨一村昔日的荣光,而当建筑物和人一样渐渐老去,居民们多年来期盼着小区居住环境的改变。

“我4岁时跟着父母搬来曹杨一村,算得上第一批入住的居民,搬来时敲锣打鼓,很是热闹。”高林林说,1952年建成的曹杨一村,砖木结构,有立贴式二层楼房48幢、167个单元。首批陆续入住的1002户住户,大部分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时代在发展,住得时间久了,房子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一家几户人甚至三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厨卫都在公共区域几家合用,很冷的冬天也要跑出去上厕所,楼道里还堆满了居民自家屋内放不下的杂物,时不时看到蟑螂老鼠,外墙缠绕着蛛网般的电线。”高林林回忆,在2019年曹杨一村启动旧房成套改造前,尽管“小修小补”多次,但她始终觉得居住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曹杨一村俯视图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在上海,不乏像曹杨一村这样建筑年代久远的工人新村,在时代的变迁中,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如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彭浦新村,也是上海最早一批工人新村,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当年令人羡慕的新公房面临着厨卫合用、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屋顶漏水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逐年强烈。

不仅是工人新村,近些年来,在上海的一些中心城区如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杨浦区等,一些居民的旧改呼声尤其强烈,他们往往居于公共基础设施陈旧的旧式里弄、石库门建筑,“提升居住品质”的念想由来已久。

拿黄浦区外滩街道的宝兴里来说,这处以二级以下旧里为主的居民住宅区,户均居住面积只有12.6平方米,老年群体、外来人口、困难人群多,一部分居民还要拎马桶,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的“旧改传奇”也在这里出现。

2019年7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旧区改造时强调:旧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在破解民生难题中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努力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幸福。

曹杨一村的房屋外部,采取“恢复建筑原貌”的保护与修缮。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改造与变化

近五年来,上海加快脚步,推进旧区改造、老旧住房改造工程,改造方式多种多样,成效显而易见。

2017年至2021年全市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总完成面积312.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5.56万户。

一批批老旧住房小区的居民等候多年,告别了“厨卫合用”“拎马桶”“蜗居”的日子,有人还住上了电梯房。

高林林深有感触。2022年1月,当她和老伴回搬至焕然一新的曹杨一村,生活幸福感大大增强,“现在,我们的房子面积大了一些,屋里又干净又敞亮,住着舒心,厨卫独立了,夜里再也不要跑出去上厕所了,楼道宽了整洁了,蟑螂老鼠也不见了。”

这番改造,着实让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花费了一番心血,无数次的探讨和现场踩点,设计师一对一与居民沟通,一户一方案。考虑到曹杨一村是优秀历史建筑,房屋外部采取“恢复建筑原貌”的保护与修缮,房屋内部改造则采取北面内天井外墙向外拓展2.65米的方案,套内包进各家独用的卫生间和厨房间,每一套房平均多出约4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师还根据每户居民需求,从房屋内部细节上进行微调,为日后的装修打下了铺垫。

虹口区春阳里俯视全貌改造前(上图)和改造后(下图)。  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 供图

同样的改造也发生在虹口区,建于1921年-1936年的春阳里,是上海市旧式里弄区域第一个内部整体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房屋套型千差万别,设计师一户户上门走访测量,量身定做。

当春阳里居民陈敏新回搬时,自家原本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变成了三室一厅两卫一厨,多年解决不了的厨卫独用问题解决了,房子的潮湿和虫鼠再也看不到了,拎马桶的日子结束了,房屋结构更是达到了12级抗震的牢固程度。

房屋的建造年代、房屋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着老旧住房改造的方式。上海根据不同的房屋的特点,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取改扩建、拆落地、抽户改造等多种改造方式。

有着60多年历史的静安区彭三小区,曾被称之为上海最大的非成套改造项目,因其住房结构、布局、排水等基础条件差无法“改扩建”,采取了“拆落地”的改造模式:老公房被完全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厨卫独用、带电梯的新楼,改建后房间面积稍有扩大,居民可以拥有独立的煤卫设施和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居民的煤卫合用、结构老化、严重积水等问题。

始建于1934年的黄浦区承兴里是公租房,地处历史保护风貌区,改造过程中采取了“抽户”的方式,即一部分居民自愿解除租赁关系,彻底搬离原址并获得一定的货币补偿,其所释放的面积给了留下的每户居民,可用于增加独用厨卫,调整内部布局,改善建筑楼道等公共空间。

春阳里,左边是改造后的住房,右边是还没有经过改造的住宅。   陈斯斯 澎湃资料

保护与发展

在旧区改造中,上海对于历史风貌区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黄浦区承兴里俯视图 。 黄浦区 供图

2017年,上海开展了一次中心城区历史建筑普查,明确提出730万平方米里弄建筑应当予以保护保留。

2019年,新版《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通过。通过法律法规,上海还将具有历史文化风貌价值的街坊、道路、河道等纳入保护范围。

2021年,上海又在《上海市旧区改造范围内历史建筑分类保留保护技术导则(试行)》基础上,开展地方标准制订,强化风貌保护,健全分类保留保护的管控机制。

曹杨一村改造后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十三五”期间,一批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旧改项目顺利推进,如:静安区张园、安康苑项目,黄浦区老城厢区域、金陵路区域,虹口区北外滩区域等。上海通过旧改,不仅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提升了城市面貌、地区环境和整体形象,有力拉动了投资、消费和经济发展。

当前,上海旧区改造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旧改收尾工作正在进行。

2020年7月,“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应运而成,成为全市统一的旧区改造功能性平台;2021年9月,国内第一部省级人大制定的城市更新法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着力破解旧住房更新收尾难等问题,并从标准、规划、用地以及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

当前,上海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合力推进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旧住房更新改造正在提速增效,在圆居民“安居梦”的同时,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