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老码头到“世界会客厅”:打造新老共生的城市新地标

澎湃新闻
2022-06-19 10: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申”江水,“沪”城河——城市的“项链”正愈发耀眼。在它们“发光”的背后,有市、区政府的联手努力,多方主体的大局意识,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如今的北外滩路8号,是国家级大型公共文化与会议活动的滨江建筑“世界会客厅”,那里原是扬子江码头区域,是中国海军军事外交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上海解放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上海、关心浦江两岸建设开发的历史。

2021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丛书》,其中《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一江一河卷》由澎湃新闻对40余位参与“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的亲历者进行采访,以对话的形式,全面、生动地讲述了2015年至2020年间上海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黄浦江、苏州河岸线贯通开放,这期间政府、企业、社区、专家、市民等各参与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总结了贯通工程策划、规划、实施、管理、维护等全过程的经验和不足。

该书中,华东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向澎湃新闻讲述了选择北外滩打造“世界会客厅”项目的重要意义、项目所体现的“新老融合共生”的设计理念以及工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以下内容摘编自文章《新老共生,“世界会客厅”成为城市新地标》,以飨读者。

“世界会客厅”项目远眺。图片来源:玉龙光碧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北外滩打造“世界会客厅”项目?

张俊杰:北外滩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口,区位条件独特,是上海城市中心与外滩、陆家嘴构成“黄金三角”的一个重要支点,拥有丰富的外交与港口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这里曾是上海的“东交民巷”,开埠以来汇聚了十余家外国使领馆;这里也是青年毛泽东送别留法青年之地和聂耳《码头工人歌》的创作地;这里还是小平同志视察浦江,商议浦东开放开发的启航地。

最终确定的工程范围东至虹口港、西至黄浦路上的海鸥饭店,北至黄浦路、南至黄浦江,是扬子江码头区域,原为上海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三菱码头,上海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见证了上海解放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上海、关心浦江两岸建设开发的历史,也是中国海军军事外交的重要场所。

整个项目包括陆域和水域两方面内容,是陆域与水域联动的工程。在陆域上,我们通过甄别、评估,拆除了原港务办公楼及扬子江码头1号仓库,新建了1号新楼,并将有着百年历史的2号、3号仓库进行了改造更新,将三栋楼整体改建成为具有国际重大会议接待功能的会议中心“世界会客厅”。同时,我们也改造更新了海鸥饭店,并对优秀历史建筑——原日本领事馆(红楼、灰楼)进行了保护更新。

澎湃新闻:“世界会客厅”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整体设计理念是什么样的?

张俊杰:在工程实施前,设计团队开展了大量而丰富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价值有了全新认知,设计团队按照“中国故事、上海表达、世界客厅、共筑辉煌”的设计目标,在满足国际级重大会议文化中心的功能基础上,挖掘和传承项目独有的历史底蕴,以“新老融合共生”作为设计理念,将“世界会客厅”作为外滩的延伸,在设计中与外滩万国建筑群保持协调统一,同时融入运用了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技术,满足核心使用功能,展现庄重的国家形象和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以外立面造型为例,“世界会客厅”建筑立面设计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采取相似的三段式经典立面处理方式,呈现方正大气的全新建筑形象。立面石材与通透的玻璃幕墙相结合,延续滨江历史风貌的同时兼顾最大化的景观视野。

新建筑1号楼为与保留的2、3号楼的清水砖墙形成协调,立面材料经多轮比选,最终采用了金山石和光泽红两种石材。金山石是外滩近代建筑常用的石材,与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外滩15号、工部局大楼等一脉相承,本次还采用了传统的䦅子面工艺,成为外滩建筑的延续。同时,新建筑的壁柱考虑使用与清水红砖相似的红色花岗石,远看与清水红砖色泽相似,近看又有花岗石特有的质感和整体性。庄重典雅的石材幕墙包裹内部高大空间,将厚重历史底蕴和现代城市客厅完美融合,并与外滩周边建筑风貌相协调。

世界会客厅夜景。图片来源:上海久事集团

澎湃新闻:在本次工程中,如何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张俊杰:工程开始前,扬子江码头遗留下的建筑已经过多次改建和翻建,历史风貌几乎丧失。经过严谨的现场甄别和调研,我们挖掘出2号和3号仓库两座建筑为1902年始建,由美昌洋行建筑师施美德利设计。两栋建筑虽然并未列入历史保护建筑,但是基于历史调研和价值评估,设计团队仍然参照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相关要求,从历史风貌恢复、墙体保护和特色构件保留等方面着手修缮,完整保留了它们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两栋建筑在工程前已被水泥抹灰覆盖外墙,且立面遭到了较大破坏。在建筑立面的恢复上,工程队先通过手工剥除历史建筑后期外墙添加的水泥抹灰饰面,恢复青砖与红砖混合砌筑的清水砖墙外立面,后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和复原设计。建筑的细节按照图纸修复原有线脚及山花装饰,拆卸并保留了具有特色的钢柱等构件,作为部分室内外空间的特色建筑元素予以再利用,以承载建筑的历史记忆。在内部结构改造方面,我们采用了“留皮去胆”的方式,将原砖木结构置换为钢结构,提升历史建筑的防火等级和耐火极限时间,并根据整体规划,将两栋建筑整体抬升至新的贯通平台高度,成为新的会议中心2号、3号楼。 

请点击这里或者扫码购买,了解更多“一江一河”的建设故事: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