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雅颖教授:面颈部的“小孔”
医生名片 朱雅颖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整形外科主任助理
临床特长:专注于面颈部先天性瘘管的微创美学治疗,先天性及继发性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面瘫等的诊治,擅长各类耳显微外科手术。
研究领域:外耳道病理生理,外中耳发育等。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耳力学与中耳植入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耳整形专委会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精准与数字医学分会理事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耳整形与再造学术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耳鼻面修复与重建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小儿学组委员。
共同作者:
杨润 张天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
人有“七窍”——眼、耳、鼻、口。在这七窍之外,如果头颈、面部出现额外的“小孔”,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因为这可能是一些面颈部先天性瘘管的开口。
1
耳朵上或耳朵附近的“小孔”
——“先天性耳前瘘管”
面部最常见的小孔就属“耳前瘘管”了,中国人的发病率为1.2~2.5%。大多开口于耳廓的前上,也可以在耳廓的其他部位。有的孔非常小,会被忽视,直到出现黏液或乳白色分泌物,或者感染后红肿、疼痛才被发现。有些瘘管易反复感染甚至难以愈合,需要通过手术才能彻底根除病患。
先天性耳前瘘管
2
内眼角附近的“小孔”
——“先天性泪囊瘘”
内眼角下方可以发现一针眼大小的孔,挤压时有泪液溢出,这属于先天性泪囊瘘。瘘管与附近的泪囊相通,一般不会影响视力,但感染后继发泪囊炎可能会对眼球造成威胁,通过手术可将泪囊瘘彻底切除。
先天性泪囊瘘
3
鼻背上的“小孔”——
“先天性鼻背部皮样囊肿伴瘘管”
鼻背部或鼻尖处的小孔,多数位于鼻中线上。随着瘘管的生长,周围会鼓起来使得鼻梁增宽。小孔处可有白色脓性物及细小毛发溢出,瘘口感染的话还会有红肿,如向鼻内发展可造成鼻塞、鼻骨破坏吸收等。手术也是沿瘘口及病灶周围切开,彻底清除病灶,必要时使用鼻内镜辅助手术。
先天性鼻背部皮样囊肿伴瘘管
4
太阳穴附近的“小孔”——
“先天性眼眶皮样囊肿伴瘘管”
小孔位于眼眶外侧、太阳穴附近,可有豆渣样物排出。有些在眼睑红肿之后,才会发现此处的小孔,手术切除时发现瘘管一般终止于颅骨缝隙处。
先天性眼眶皮样囊肿伴瘘管
5
面颊部的“小孔”——
第一、二鳃弓畸形伴瘘管
面颊部的小孔位于嘴角至耳屏连线上,常伴有副耳、下颌骨发育不良等。瘘管深度和走行并不相同,一般向耳屏方向行走,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有些甚至深达下颌骨升支骨面。该类型的瘘管大部分没有感染史。
第一、二鳃弓畸形伴瘘管
6
脖子上的“小孔”——
“先天性鳃裂瘘管”
鳃裂瘘管是最复杂的瘘管,小孔的位置不同,有的位于耳垂和下颌角附近,有的位于颈上中部前缘。
耳周的瘘管(第一鳃裂瘘管,较少见),表现为耳部至舌骨以上部位的颈侧瘘口,瘘管走行常常与外耳道、腮腺和面神经关联,内口可通往外耳道。
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管
颈上中部前缘的小孔看似在同一个部位,但里面瘘管有的向上走行,有的向下绕食管气管以及周围血管神经走形。内口一直通向扁桃体窝(第二鳃裂瘘管,最常见)、梨状窝(第三鳃裂瘘管)或食管上端(第四鳃裂瘘管,最少见)。需要根据红肿感染的部位、内窥镜检查、瘘管造影或者局部CT、磁共振等才能鉴别。瘘管走行复杂,容易误诊,术后易复发。
先天性第二/三鳃裂瘘管
7
面颈部的瘘管一定要手术吗?
瘘管的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
有感染者先控制感染,稳定后手术;
复杂的瘘管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瘘管的走向和范围;
手术切除是根治的唯一办法。
文案:朱雅颖、杨润、张天宇
排版:贺定贤
我们是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一个聚集上海知名女专家,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委员来自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等18家市级综合医院,以及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等10家专科医院及5家市中医医院的所有专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知名女专家。
本专委会的主旨是用我们的爱心,全方位为公众传递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医学健康之声,重点聚焦妇女、儿童和老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