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南繁温度打造“南繁硅谷”
科研人员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进行种苗培育工作。 李学仕 摄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崖州湾科技城,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课题。以科技命名、为保障国家战略而生的崖州湾科技城“生而荣耀”,正在充分利用“南繁的温度、南海的深度、海南的纬度”基础优势,以一天当作三天用的行动回答三亚发展的时代之问。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从南繁育种基地到“南繁硅谷”,近年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充分利用三亚的“纬度”、南繁的“温度”打造“南繁硅谷”,为育种插上高科技的翅膀,让单纯的育种发展成为高科技产业,一批“国字号”种企以及一批国际种企的入驻,既加快了人才培养进程,也为“南繁硅谷”建设注入了创新动力。
搭建科研平台
引进种业科研机构和企业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育出好品种,由此显得格外重要,品种培育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梯队中的“高精尖”,更是时刻肩负着保障中国“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的重任。
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让三亚成为“育种天堂”。据省南繁管理局最新统计,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过800家“育、繁、推”相关种业企事业单位、超8000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制种工作,每年有超过300万份以上的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们的科研人员就来三亚开展育种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副主任彭军说,南繁科研育种起源于1956 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目的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前,南繁的作物育种年限已由10年减少到5至7年,育种周期缩短超过1/3。我国主要农作物也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但是过去,由于实验设备的缺乏,科研“候鸟”只能和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包包材料南来北往,科研机构聚而不融,科研“候鸟”各自为战,科研资源分散。
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挥政策优势,近年来,三亚深入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实现“南繁育种”到“南繁硅谷”的升级。一时间,资源、要素、区位、政策、制度等优势集聚,为种业集群协同科研提供公共平台,推动南繁科研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科研转变,南繁有了新气象,南繁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据统计,崖州湾科技城今年已聚集涉农企业607家,包括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大北农等国内种业龙头和德国科沃施(KWS)等外资种业企业。全力推动国内外种业科研服务企业集聚,面向海南自贸港市场主体及个人提供育种科研、扩繁制种等种业CRO服务。
汇聚科研力量
全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目前我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进行分子实验,设备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从实验基地到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博士研究生石振杰的科研道路“更短了”,科研的速度“更快了”。
每天,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里都有上百位像石振杰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开展科研工作。有“60后”的院士,也有“90后”“00后”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学子,全国各地南繁“老一辈”和“新一代”的相聚,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科研人才的集聚,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搭建。这两年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建成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平台、植物组培转化平台、种质健康分子检测平台等。目前,实验室已配置了3000多台(套)崭新的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为种子进行全流程、多环节的检测、分析和研究等。同时,引进了华大基因等高通量测序和遗传转化等服务公司,为实验室提供就地、高效科研服务。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作为公共科研平台,科研设备共享,为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说。此外,实验室建设了开放共享种子创新的技术平台,可实现24小时开放共享,来自不同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研人员,在此实现育种联合攻关。
打破“科研藩篱”,种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透露,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了像隆平007这样的“生物芯片”,植入到超过100个品种的玉米当中,该“芯片”也成功出口到巴西。
“在其他省份可能要两到三年,在三亚这里一年半就可以进行测试鉴定,这样能直接提交到系统里申请保护和登记,时间也是缩短了一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品种测试团队专职科研人员谢彩虹说,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离不开测试鉴定等工作。该院自进驻崖州湾科技城以来,积极开展测试技术与测试模式研究、承担植物品种测试及技术培训等工作,为打造质量检测、转基因检测等“一站式”品种测试鉴定综合服务中心奠定扎实基础。
推行“揭榜挂帅”
聚合力量攻关种业“芯片”
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聚合科研力量。为此,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以创新模式推动技术攻关,推行“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攻关种业“卡脖子”技术问题。目前,实验室面向全国公开发布技术需求榜单,吸引了40余家科研单位应征揭榜,开展76个科研项目攻关,聚合300多名全国科研人员在海南开展科研活动。
“目前我们已经和中种集团揭榜挂帅的项目也在进行当中,6月底或7月初就能签订协议。”夏勉说。
针对种子“卡脖子”关键问题和海南农业发展需求,采用“揭榜挂帅”、自主部署等方式进行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出分子设计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制革命性新品种,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引领国际生物育种创新发展,形成以海南为中心,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种子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科技战略力量,为“南繁硅谷”安上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
来源:三亚日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