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览|温故知新,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以来的难忘瞬间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永远的邻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摄影展》于6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
参展作品中包括中日众多知名摄影家和青少年摄影爱好者的精彩作品,其中也包括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的摄影作品。展出作品时间跨越长达50年。展陈设计上也营造出一种沉浸式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
本次摄影展旨在重温初心,交流互鉴,面向未来,以摄影的方式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对话。摄影展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支持,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组委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世界华人摄影联盟联合举办。
据了解,本次展览以“和平、友好、合作”为主题,以民间交往为主线,共征集了近两万幅照片,展览展出中日两国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拍摄的200多幅作品。展览分“温故知新”“隔海相望”“面向未来”三个篇章,回望了50年间两国关系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表达了两国青少年对永保和平生活的向往。
温故知新篇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成为率先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达国家,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快速崛起也为日本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双方形成了互惠互补、互利互赢的局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知,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中,两国人民交流互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5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曲折前行。中日民间友好人士作出的贡献,应该被永远铭记。所幸摄影人没有缺席,留下的一个个难忘瞬间,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穿越时空,回到现场;饮水思源,感悟初心。
1972年9月30日,在日本东京高岛屋百货商店的橱窗前,市民观看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肖像以及庆祝中日建交的横幅。选自《中日民间交往五十年》
《中日航空运输协定》于1974年签订后,中国开始向日本人发放旅游签证。来中国访问的日本人1972年仅有891人,2007年高峰时达到397万人。这是日本游客元旦早晨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迎接日出。刘世昭 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康康”和“兰兰”是中日恢复邦交后,中国赠送给日本的第一对大熊猫,于1972年10月28日赴日,11月4日在东京上野动物园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图为“康康”和“兰兰”被运抵上野动物园。朝日新闻社 提供
“康康”和“兰兰”是中日恢复邦交后,中国赠送给日本的第一对大熊猫,于1972年10月28日赴日,11月4日在东京上野动物园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图为“康康”和“兰兰”开始对公众开放参观。朝日新闻社 提供
1974年7月21日,在大阪的世博公园,观众排队等待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从7月13日至8月11日的展期内,共接待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观众260多万人次。朝日新闻社 提供
1974年9月29日,日本航空的首航班机从东京羽田机场起飞,经大阪前往北京。1974年4月,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航空运输协定》,结束了多年航班绕行香港的历史。朝日新闻社 提供
1979年,“中日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访问名古屋时,团长廖承志(前左)、最高顾问粟裕(前右)和日本各界朋友跳舞联欢。当年5月9日至6月5日,“中日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乘“明华”号先后访问大阪﹑名古屋﹑东京﹑北海道﹑新潟﹑福冈﹑长崎等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出的第一个大型民间访问团。
1979年,电影《天平之甍》在北京故宫拍摄。根据井上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平之甍》以鉴真六次东渡为主线,反映了中日之间在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这是日本电影团队战后首次进入中国取景拍摄,1980年在中日两国上映。朝日新闻社 提供
1979年5月9日至6月5日,“中日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乘“明华”号先后访问大阪﹑名古屋﹑东京﹑北海道﹑新潟﹑福冈﹑长崎等10个港口。这是日本民众在欢迎会上表演盂兰盆舞。朝日新闻社 提供
1979年10月,一个日本学生旅游团在北京天坛回音壁被奇妙的回音所吸引。王文波 摄
1981年,日本战争孤儿抵日寻亲。在战争中被遗弃的日本孤儿多数被中国养父母抚养成人并成家立业。从1981年3月到1991年11月,中日两国政府共组织22个团1820余名孤儿访日寻亲。朝日新闻社 提供
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成员在武汉中心百货商店参加青年集体婚礼。杨发维 摄
1984年10月7日,3000名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成员告别上海。贺延光 摄
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建设是《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签订以后,从日本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第一个项目。一期工程于1978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9月竣工投产。宝钢工程的建设大大缩短了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图为1984年6月21日,在日本专家指导下,宝钢一期工程参建者对一号高炉热风炉进行最后一次点火前的调试。于文国 摄
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建设是《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签订以后,从日本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第一个项目。一期工程于1978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9月竣工投产。宝钢工程的建设大大缩短了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图为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期工程的核心项目一号高炉一次点火成功。于文国 摄
1985年10月13 日,在第五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日本孪生兄弟宗猛、宗茂同以2小时10分23秒冲过终点,包揽了冠、亚军。郭建设 摄
1986年,北京市民在东城区的一个提货点提取日本产电视机。王文澜 摄
1986年8月2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左二)和日本经济专家向阪正南(中)在新疆参观访问。向坂正男是战后制订日本经济发展规划的直接参与者,1978年底被邀请担任中国国务院经济顾问,后任中日经济交流会日方代表。向坂正男1987年去世后,日方按照他的遗嘱,创立了向坂正男基金,用于培养中国青年经济学者。
1988年3月14日,在东京的日本棋院举行的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最后一盘比赛上,中方主帅聂卫平(右)战胜日方主帅加藤正夫,使中国围棋队取得了前三届擂台赛的胜利。选自《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
1992年9月27日,“中日友好民俗周”行进表演在北京朝外大街上举行,来自日本的表演团体展示具有日本风情的民俗活动。刘世昭 摄
1995年10月,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调查队在新疆尼雅遗址考察途中采集文物标本。中日尼雅考察始于1988年,共进行了9次联合考察,参与考察的中外专家学者达400余人次,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中外联合考察项目。刘玉生 摄
1999年,在北京音乐厅,中国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和日本籍太太、钢琴演奏家赖田浴子演出后接受观众献花。王文澜 摄
2000年9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右二)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大江健三郎自选集”首发仪式上签名售书,左一为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刘世昭 摄
2000年9月13日,日本民众在东京街头欢迎“中国公民赴日旅游第一团”。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第一个自费赴日旅游团当天从北京飞抵东京。张风 摄
2003年10月23日,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股份公司合作建立故宫数字研究所的庆典上,播放“故宫VR《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数字故宫的建成,可以让游客全视角地欣赏故宫稀世珍品。视觉中国 陈佳宾 摄
2004年6月5日,日本大相扑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公演。这是自1973年日本大相扑首次在京公演后,日本国技再次现身中国。冯进 摄
2004年10月8日,在东京举行的第44届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发布会上,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佳丽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合影,左三为中国佳丽孙岳。总决赛于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国际小姐世界大会于1960年创办于美国加州,1972年以后一直在日本举办,这是该项活动首次进入中国。于志新 摄
2005年5月19日,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日开馆仪式在圆顶剧场举行,来自北京的文艺团体表演了集合京剧各行当精华的《盛世乐舞》。陆中秋 摄
2007年4月22日,70岁的日本盲人舛尾政美在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兵马俑博物馆触摸兵马俑。7名来自日本山口县盲人福祉协会的盲人游客提出“特殊要求”,在西安国旅的协调下,秦兵马俑博物馆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袁景智 摄
2007年7月20日,《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2006》剧场版电影开始在中国大陆上映。哆啦A梦是日本漫画家藤子不二雄从1970年开始创作的漫画形象,1980年在日本公映首部哆啦A梦电影之后,每年都会上映最新版本。朝日新闻社 提供
2008年5月16日,日本国际救援队队员在中国四川省青川县的地震灾区展开救援。由31人组成的日本国际紧急救援队是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视觉中国 提供
2010年7月5日,观众在观赏来自日本青森县的“馁钸哒”(一种花灯造型)。当日,为期一周的日本“青森周”在上海世博会的日本产业馆揭幕,将给参观者带来具有两百多年传承历史的“夏日祭”民俗和传统艺能表演,并推广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物产。任珑 摄
2011年4月23日,中国媳妇施君燕与丈夫菅野博继、婆婆、女儿在家中。他们所在的宫城县唐桑半岛鲔立村是日本“3.11”地震和海啸的重灾区,所幸一家人逃过劫难。贾国荣 摄
2011年7月22日,在辽宁省丹东市的青少年宫书法教室里,日本德岛少年合唱团成员展示自己亲笔写下的美好祝愿。丹东市与德岛市于1991年10月1日结为友好城市。王娟 摄
2015年5月9日,在北京的日本人学校体育馆,日本教练福田(右)与中国学员对练。在北京有近二十家日本剑道馆和剑道学校,越来越多的中日年轻人在这里体验剑道的魅力。张伟 摄
2016年4月3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14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观众参观中日合作汽车展区。张全跃 摄
2016年6月4日,在位于浙江舟山的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动漫社成员们进行cosplay表演,他们的表演道具和衣服都是纯手工打造。随着日本动漫的风靡,cosplay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赖鑫琳 摄
2017年3月16日,武汉大学内樱花盛开,前来赏樱的武汉体育学院学生即兴摆起造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樱花,周总理将其中的50株转赠武大。此后日本友人又先后两次赠送樱花树苗。如今,武大校内有樱花1000多株。周国强 摄
2017年3月26日,搭载着一名呼吸危重症患者的999急救直升机飞抵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上空。这家医院利用日本无偿援助项目建设,于1984年10月23日开院,是当时中国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医院。朱兴鑫 摄
2017年5月20日,在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团长、69岁的森下洋子表演《白毛女》片段。当天,第15次访华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一行六十九人来到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淮安,表达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松山芭蕾舞团创建于1948年,是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成芭蕾作品的艺术团体,1958年首次访华演出即引起轰动,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贺敬华 摄
2017年12月9日,一名身穿支付宝广告衫的日本青年在东京街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从2015年10月正式进入日本的商业结算渠道。视觉中国 提供
2018年10月6日,在中国国庆长假期间,日本大阪著名商业景区道顿堀的一处广告牌上放着中文广告,宣传一款在中国电商平台销售的日本化妆品。杜潇逸 摄
2019年2月4日晚,日本东京地标性建筑东京塔首次为庆祝中国春节点亮“中国红”灯光装饰。杜潇逸 摄
2019年5月12日,首次赴日演出的中央芭蕾舞团在日本东京文化会馆演出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刘阳 摄
2020年2月10日,日本大阪道顿堀的商业街上悬挂着“挺住!武汉”标语,为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加油。共同通信社 提供
2020年2月29日,由在日华侨华人发起的志愿者团体“口罩熊猫行动小组”在日本东京池袋站前向当地民众免费发放口罩,感谢日本各界在中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时对中国提供的无私帮助。杜潇逸 摄
2021年7月22日,距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天,日本东京的地标之一彩虹桥前的奥运五环标志熠熠生辉。刘占崑 摄
2021年8月8日,东京奥运会在东京新国立竞技体育场圆满闭幕后,参加闭幕式制作的工作人员们与吉祥物Miraitowa合影留念,Miraitowa意为“未来”和“永恒”,代表着东京奥运会给每个人带来永恒希望的未来的愿望。刘占崑 摄
2022年2月15日,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的中国选手苏翊鸣(右)与日本籍教练佐藤康弘相拥庆祝。4年前,被称为“日本单板滑雪教父”的佐藤开始执教苏翊鸣。熊琦 摄
2022年2月20日,日本花样滑冰选手羽生结弦(前右一)等扶起摔倒后的“冰墩墩”。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熊琦 摄
2022年2月25日,在位于湖北宜昌的柏斯音乐集团钢琴总装现场,业务拓展总监赵严斌与日本天音技研株式会社技术总监浜浦通过视频交流。由于新冠疫情,举行视频会议成为合作双方沟通的常态。该集团2021年产量达8万台,约占全球产量的七分之一。李亚隆 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