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向「非遗」比心~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优秀的传统文化
饱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情感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非遗同行”。
结合今年的活动主题和口号,文旅君推荐几项咱们长春市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请你品鉴一下,是怎样契合了今年的主题和口号~
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龙戏
地点:农安
类别:传统戏剧
代表性传承人:赵贵君(国家级传承人)
△传承人赵贵君
黄龙戏,黄龙戏,一条黄龙朝天去;百年古艺得传承,千年舞台黑土地。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在农安县诞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魂系黄龙府》进京演出剧照
1990年,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来自农安县的黄龙戏剧目《魂系黄龙府》惊艳了首都戏剧界。当时,评审专家们高度评价:一个县城就产生了这么个剧种,又产生了这样一台大戏,真是不容易。
黄龙戏剧作,曾获国家文化部“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和“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荣誉奖”等各种奖项30余项。
2008年黄龙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0年开始,农安县举办黄龙府文化艺术节,每年100多场的“送黄龙戏下乡”让这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再次来到了老百姓的身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有你东方一片红》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展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新时代的英雄们!并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人民视频等主流媒体平台进行推送。用艺术的方式为吉林加油,为中国加油。
如今,黄龙戏拥有全省闻名的现代化演出剧场,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黄龙戏的阵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个故事。煮一杯茶,听一出戏,最爱黄龙戏。
东北大鼓
地点:农安
类别:曲艺
代表性传承人:王连科(省级传承人)
△传承人王连科
一把三弦,一对鸳鸯板,大鼓艺人站中间,亮嗓子开唱,台下观众满堂喝彩……
清乾隆年间,在八旗子弟当中流行着一种名为“子弟书”的曲艺艺术,八旗子弟们写了严谨的诗词歌赋,交给艺人们演唱,他们在宫廷里自己也唱。“子弟书”从京师向外扩散,到了满族入关前的皇城——盛京(今天的沈阳)后,便与东北民歌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弦子书”的表演,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东北大鼓。
在不断的流传中,随着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东北大鼓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派”,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以黑龙江为中心的“下江派”、以吉林榆树为中心的“东城派”。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至今已传承五代,历时三百多年。
“东城派”东北大鼓脍炙人口,深为东北各地群众所喜爱。第四代传人王连科弹唱双修、刚柔兼济,成为“东城派”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弟子宋丽光声音宏亮,鼓板恰当,是“东城派”第五代传人。目前享誉关东的“四小鼓王”之一的夏晓华是榆树东北大鼓艺术中的佼佼者。
“擎鼓板揉丝弦雅俗共赏,说历史唱今天艺术美餐”,榆树东北大鼓具有曲调丰富、表现力突出的鲜明特点,优于演唱鼓曲小段,又长于演唱中长篇书目,既适用于传统曲目,又适用于现代及当代曲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007年5月榆树东北大鼓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08年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正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在民间艺人和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鼓在榆树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0年榆树市春节团拜会表演《赞家乡》
听弹词品琴韵共度开心一刻,逢盛世享太平同颂锦绣中华。
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棒秧歌
地点:双阳
类别:传统舞蹈
花棒秧歌又称打花棍、打连厢、霸王鞭等,为东北秧歌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双阳区保留最为久远的民间舞蹈,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被誉为双阳民间文化的瑰宝。
据双阳、九台、农安、榆树等地的县志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春地区的花棒秧歌已经成为民间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双阳区的花棒秧歌分布广泛,历史上以鹿乡为主,包括太平、齐家、山河、奢岭等乡镇。
花棒秧歌是靠敲打花棒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并配以演唱的一种舞蹈。花棒舞蹈,一般在春节、灯节期间随秧歌队演出。舞蹈动作基本节奏为一拍一步,一步一击棒,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在庆祝丰收和节庆间的一项民俗活动,从表演者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中,强烈地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特别是双阳花棒秧歌躺在地上的表演,他们完全陶醉在土地母亲的怀抱中,表达的是对丰收的感恩与感谢,对生命的礼赞。
榆树二人转
地点:榆树
类别:曲艺
据榆树县志记载,境内二人转演出活动始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称作蹦蹦戏。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乡土气息。
△谷振铎(右一)、杨福生进京演出《西厢》剧照
1953年4月,榆树二人转艺人谷振铎和杨福生配架合演的《西厢》,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首开二人转走上首都北京舞台、走进怀仁堂演出的先例。《人民日报》辟出版面给予报道。这是“二人转”这一艺术名称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二人转《清心汤》剧照
在表演上载歌载舞,"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树成为培养艺人和发展二人转的重要地区,其影响波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各地。在东北二人转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榆树因此有“二人转艺术之乡”的美誉。2011年榆树二人转进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剧场,更不用说乡间炕头,地方色彩浓郁的二人转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如今,艺人们仍然坚持守正创新,不忘传承。榆树二人转以其清姿丽质,在舞台上尽显独有的风采。
叁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极拳
地点:长春市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长春八极拳,历经沧桑变迁,在几代传承人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崇武尚德、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武术项目,长春也成了中国八极拳的“第二故乡”。
△第一代八极拳大师李书文于清末摄于天津
长春八极拳第一代传人李书文(1862--1934)出生在历史上有尚武传统、民风刚健的河北沧州一带,他是清末民初时期武林界一代宗师。他的大弟子第二代传承人霍殿阁(1886-1942)于1932年作为伪满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护军卫官入宫。目前,已传承第五代。
△第二代左起周馨武、霍殿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摄于天津
长春的八极拳在保留原套、原始习练方法的同时,独立保存了李书文大师的金刚八式、霍殿阁自创的实战应手拳、高仙云道长的“球功”、周馨武的“十路弹腿”、“大洪拳”等。
△八极拳前辈齐聚杨斌老师家【前排左起(第三代):潘文魁、杨斌、庄连胜、霍庆云、霍福泰、谭吉堂、陈继尧,后排左起(第四代):杨忠林、宋书进】摄于1983年杨斌老师家中
2015年,省体育总会命名长春八极拳为吉林省“母拳”。伴随着第五代传人的不断涌现,八极拳已成为长春和东北地区影响最广泛的武术项目,并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在当今对传统文化、传统武术的保护和振兴的政策之下,长春八极拳的完备体系和传承传播将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系统化和积极整理提供极好的示范作用,也将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内国际传播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目前,长春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49个,市级项目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2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34个;先后有1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人获得“长春工匠”称号;多名传承人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冬奥会。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区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些宝贵财富
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温馨提示:
1、请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请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务必提高警惕,自觉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
3、请主动报备行程,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行程。
◆素材来源:长春文旅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掌上长春、吉林日报、农安发布、榆树生活网、双阳区文化馆、百家号文旅中国,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转载请注明”长春文旅“。
原标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向「非遗」比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