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建筑,恍若步入“清明上河图”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整理
2022-06-13 08:40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近日,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方方面面以一种鲜活的样貌展现出来。剧名《梦华录》来自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一书。书中的描写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被称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孟元老的记录下,繁华都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各类设施建设。本文从书中描述的这些规划与建筑出发,试图勾勒一个梦境般的东京。

电视剧《梦华录》中的场面

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故都繁华,故写成《东京梦华录》。“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箫鼓喧空,几家夜宴。”这段描述出自《东京梦华录》作者序。北宋灭亡后,在汴京生活二十余年的北宋遗老孟元老回忆起汴京生活,“节物风流,人情和美”,恐时间日久,后世说之失于事实,于是,梳理记忆中的汴京风貌和百姓生活书写成《东京梦华录》,以期后世之人“开卷得睹当时之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书中,孟元老追溯了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全书共十卷,翔实地描绘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吃喝玩乐、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事无巨细,无所不包,是迄今唯一一部全面记载北宋汴京的浮世绘和风情画,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得益彰,堪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对后世研究宋代城市布局、建筑、交通、百业、民俗、货物、饮食、岁时、地理乃至气象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城楼宏伟,“坊市分离”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东京梦华录》开篇就介绍了东京外城,由此引入,书中呈现了北宋东京城的布局规划:从外城、旧京城、皇城、城门、河道到街巷布局,直观体现了东京城城墙三重嵌套、街巷城门开放灵活、政治功能区中轴对称等特点。

北宋开封府图

根据孟元老的记载,开封有宫、里、外三道城墙,把城市化为若干区域。宫城即皇城,宫城周长五里,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仅一门,东西门之间有一横街,街南为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街北为皇帝居住生活区。由于宫城原来规模较小,宋徽宗时在宫城外北部营建延福新宫,实为宫城的延伸和扩大。里城,又名旧城,即唐代汴州旧城,周长二十里,除东面两门外,其余三面各三门。外城,改筑后周长五十里,城高四丈,城楼建筑宏伟壮丽。城外有护城濠,名叫护龙河。外城南面三门,东面两门,北面四门,西面三门,另有水门多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以前的城市格局,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即”坊市分离制度”。坊与市之间有墙,只开东西南北四门,夜间商业停止、坊门关闭。这种制度表明城市的商业还处于低级阶段。到了北宋,开封冲破了这个制度,隔离坊、市的围墙或被破坏,或被拆除,开封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形的城市。在《东京梦华录》中,孟元老就写道:“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朱雀门是旧京城南面城墙的三座城门之一,正南朝向。根据书中的记载,出朱雀门,一直到龙津桥,都是夜市,出售各式吃食。开封的许多夜市是通宵达旦经营的,夜市的盛行也体现了开封人对于美食的讲究。

酒楼与彩楼

北宋时期,酒店和饭店门前,流行用“彩楼欢门”做店面装饰。彩楼是在店门口,用彩帛、彩纸之类,扎成门楼的形状;欢门多是用在建筑的廊间,做成半月形状,带有繁复的雕饰。彩楼立在店门口,高大显眼,用木质杆件绑缚而成,大量采用斜撑、X型支撑、三角支撑以及绳索拉结等方式。五代南唐卫贤所绘《闸口盘车图》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彩楼的形象,其中《清明上河图》中有七处,有的是酒店,有的是饭店,有的是香店,彩楼结构繁简不一。

《梦华录》中的场景

开封的酒楼饭店非常多。《东京梦华录》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正店,是具有酿酒权的大型酒店,开封有72家之多;脚店,是没有酿酒权、需从正店批发酒的酒店。矾楼则是七十二户正店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也是开封最高的地标建筑。这座酒楼位于皇城的东华门外,因为商贾聚集此地,买卖白矾,所以得名“白矾楼”,或者,直接称作“矾楼”。据《东京梦华录》描述,它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增修至三层,这个建筑群由五座楼组成,各楼之间有“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每年到了元宵节的时候,白矾楼在各个楼的房檐瓦片上都摆放莲花灯,灯火辉煌。

《东京梦华录》对京城内的一家“正店”三元楼有如下记载:店面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

瓦子与勾栏

当时的开封市民,由贵族、官吏、商人、手工业者,还有人数庞大的禁军和家属组成。这个新兴的市民阶层,不但消费着开封的酒楼、市场,还有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于是,“瓦子”应运而生。

“瓦子”,也叫”瓦舍”、”瓦肆”,它里面有歌舞、杂剧、相扑、傀儡戏等表演,还有商业市集,卖衣服、卖吃食,可以说是一个娱乐休闲的大型综合体。开封的瓦子很多,《东京梦华录》提到了“街南桑家瓦子”“西通新门瓦子”“街西保康门瓦子”等10个。瓦子里还有”勾栏”,是不同的表演场地。比如“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孟元老写道。

瓦舍勾栏 歌乐图

瓦子里的演出,对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都像是现代文艺活动的源头——比如“说话”,是一种口头讲说表演,就是现代的评书。当时,瓦子里有一个“说话”艺人叫霍四究,经常讲三国、古代史,很受欢迎,《东京梦华录》形容说:”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又如“杂剧”,同现代戏剧有传承关系。演出时,先由五个角色出场表演一段小歌舞,然后引出”正剧”,有角色分工,讲一个完整故事。瓦子勾栏的涌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各种文艺形式从宫廷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市民,走进了商业市场。

汴河与桥

繁华的城市离不开交通运输,河道与桥梁在北宋东京自然至关重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了开封的四条穿城河道以及每条河道上的桥,其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汴河与虹桥:“穿城河道有四……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

一条船正在逆流通过虹桥

整座虹桥没有桥柱,全是用巨大的木料,凌空构架而成,涂着朱红的颜料,就像美丽的彩虹降落在人间。这种构造独特的木拱桥,不立桥柱,通过横梁穿插搭置、相互承托的方式,构成整体的拱形结构,具有长虹临空的外形,所以就称为"虹桥",也叫“无脚桥”。

据宋人笔记记载,这种造型简洁优雅的虹桥,首创于山东青州地区。青州州城西南都是山区,河流穿城而过,把一个城市分隔成了两个城区。以前,都是在河水中打下木桩,作为桥柱,架设桥梁,但是每年一到六、七月间,降雨集中,山水暴涨,洪水冲击桥柱,桥梁极易损坏,成为青州人的大麻烦。宋仁宗时期,青州太守夏竦找到一位很有智慧的退役牢卒,设计发明出一种新的结构方法,构筑出大跨径、无桥柱的飞桥,就是青州南阳桥。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据说这座桥使用了将近四百年,一直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才进行维修。

汴水虹桥透视图

汴河位于城里的第一座是便桥,接着分别流经下土桥和上土桥,之后流到西角子门。在西角子门处的桥是相国寺桥,相国寺桥再往后一座桥,被百姓叫作州桥。这座桥也不简单,孟元老写道,“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桥之西有方浅舡二只,头置巨干铁枪数条。岸上有铁索三条,遇夜绞上水面,盖防遗失舟船矣。

《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当时漕运的景象

北宋开封,使城市真正成为了城市。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仍是一座宜居之城。孟元老回忆,“太平日久,人物繁富。垂髫小儿,嬉戏鼓舞,白头老人,不知干戈。一年四季,观灯赏月,雪景花会,七夕乞巧,重阳登高。举目望去,尽是青楼画阁,珠帘绣户。雕车宝马,川流不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而从他所描述的瓦子勾栏、汴河虹桥中,我们或许能瞥见一座近千年前的城市,想象人们如梦境般的生活。

(本文根据三秦出版社《东京梦华录》及“日知馆”微信公众号等相关文章整理)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