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最佳非遗?一分钟书法极简史

2022-06-12 0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有小伙伴问了我一个角度极其刁钻,让我根本答不上来的问题:

我们中国有那么多国宝,博物馆里面还摆着那么多种类的文物,书法、绘画、瓷器、玉器……在展柜里blingbling,琳琅满目,那其中到底哪一类才是最重要、最有用的宝贝呢?

这个问题实在太刁了!谁最重要,我哪儿能给出结论?

但是,如果让我在其中选一个最特别的,我绝对会选——

因为它真的是太特别了!从某些方面来讲,甚至可以说是碾压了其他所有的文物艺术品。

诶,你可能觉得,书法不就是练练字、把字写漂亮吗?衡量书法的价值不就是字够不够漂亮吗?

你真的以为,书法仅仅就只是这样而已吗?

非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囊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璀璨的历史文化成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中,中国的非遗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足足有42个(截止2022年)。

而其中跟书法有关的就占了三个:分别是书法、篆刻,和宣纸。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了。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宣纸则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载体。它们可不都是跟书法融于一身的嘛!甚至于就连它们的诞生,也是源于书法。

换句话说,书法不但自己成了世界非遗,还连带着它的副产品——篆刻和宣纸,都拖家带口地全成了世界非遗!

怎么样,这样的书法,还不够特别吗?

说到这儿,又有一个巨大的争议产生了:

哪个国家没有文字啊?难道说,只有中国才有书法吗?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那么汉字,自然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古老文字。

而书法,可以说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跟汉字牢牢地共生在了一起。历经了几千年的光阴。

这绵延不绝的几千年,使得中国的书法不但成了一门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更成了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最好证明!

作为一门艺术,追根究底,书法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象形文字的独特美感。象形文字是书,也是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中国艺术是“书画同源”。

书法,是一种艺术的线条和韵律。

诶?有人可能要说了,那人家那些使用字母作为文字的文明,也有线条啊!

也有写的非常漂亮的花体、圆体等等各种字体啊,难道人家那就不算是书法吗?

 

你别说,还真就不一样!

因为,中国书法的价值,根本就不在于能写出什么花样来。而在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接下来,让我们用一分钟的极限速度,看看从书法上,是怎样体现中华历史脉络的。

一分钟,掌握中国书法极简史!

先秦时期的书法,包括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在商周时期,汉字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已经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百家争鸣、诸国割据,各国都使用自己的,以至于那个时候留下来的文字记录有许多。

先秦时期各种书体情况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总算是“书同文,车同轨”。

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统一了这么多的文字,使得中华文明在汉字这个维度上也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他统一出来的文字,是以当时秦国使用的文字为准。

这,就是小篆。

篆体“书”字(《篆书千字文》)

小篆的特色是把字形规定为长方形,笔画横是横、竖是竖。平衡对称,上下左右通通对称。

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丞相李斯在这里留下了《泰山石刻》。它是秦始皇东游途中,赞颂大秦一统华夏千古帝业的一篇小作文。全篇话里话外都是“颂秦德”。今日这些碑刻,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书法风貌。

秦篆《泰山石刻》(明拓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由于文化大发展,复杂难写的小篆变得很不实用。于是人们开始动手将其简化,这一简化,就成了一个个方块。

“汉字”和“方块字”这俩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汉代这种简化的字体,就是书法里的“隶书”。

隶体“书”字(《曹全碑》)

正是从这时候起,汉字有了左右结构,有了书写笔画顺序多讲究,还有了书法艺术里面极为重要的“笔锋”。有了“笔锋”这东西,什么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统统都不在话下!

要说这汉代隶书在文字历史上留下了什么身影?那可就太多了,篇幅有限,难以一一罗列。比较典型的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和海昏侯墓出土的汉简。它们从极其艰难的边塞和墓葬环境中留存下来,拼尽全力为我们还原了汉代的书风和书貌。

敦煌汉简局部

从秦到汉:

 

魏晋时期,中国政治进入了最黑暗、最动荡的一个时代,但同时,这也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的一个时代。文人学士们纷纷一头扎进了好山好水之中,讲究起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当时出现了琅琊王氏、竹林七贤等等一系列的名人,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期的书法最盛行的就是这俩字:“韵味”,被叫做“晋尚韵”。

这“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韵”味呢?其实啊,就跟那时候的人物风流一样,书法也追求风流潇洒,笔笔连贯,一气呵成。

这就是——行书。

行体“书”字(《蜀素帖》)

其中最出名的作品,绝对莫过于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件墨宝是他在酒酣正浓之时,兴之所至,随心挥就的一幅作品。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对这件作品非常喜爱,特意又一本正经地重新写了好几遍,但没有一件满意的,再也没能写出之前的韵味。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晋代书法的艺术生命所在。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现藏故宫博物院)

从汉到魏晋:

 

到了唐代,四海升平、海内臣服。大唐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强大国力相匹配的是,这个时候的书法也转换了风格,讲究的是“法度”!这叫“唐尚法”。

什么叫法度呢?就是这个字要有规矩,比如大小相等、上下平齐。这是什么啊?

这不就是今天的楷书嘛!今天的宝宝没有一个能躲开,人人都得练!

楷体“书”字(《九成宫醴泉铭》)

此时的书法艺术攀上了另一座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以及柳公权,这三位都是史上最著名的楷书大家,用自己的姓氏为自己的书体冠名,就是人们常说的“欧体”“颜体”“柳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就是唐楷典范,历代书家都将它奉为楷书正宗,因此也有“天下第一楷书”的美称。不知有多少宝宝练过它?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从魏晋到唐:

 

好,到了宋朝。

历经了五代战乱,书法艺术的发展中断了很长时间,失去了传承,急需重组一套新的书法体系。

而此时正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发展、理学繁荣的朝代。文人们心里头琢磨的事儿也多了。这书法就开始讲究“意趣”了,要能表达“心意”。

这叫“宋尚意”。

典型人物有很多,比如说宋徽宗,他的瘦金书就个性极其强烈。

宋徽宗“瘦金书”《秾芳诗帖》(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唐到宋:

 

元明清三代,书法开始很难再出新意。因为这个时候,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停滞不前,文化发展也难以创新。

所以这三个朝代,书法最讲究的就是,学习前人、临摹碑帖。虽然这时候的书法大家写什么书体的都有,但是很少有不落窠臼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明代著名的“馆阁体”, 虽然把楷书写得既美观又方正,但是千篇一律,堪比印刷体。

馆阁体

可是啊,这种字体在当时却是当官必备。你要是写不好馆阁体,根本连入仕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学子为了当官,练了一辈子的馆阁体。可想而知,在这种风气下,书法艺术当然难以再有创新了。

从宋到元明清:

怎么样,说书法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一点儿也不过分吧?每一朝的书法都显著体现了时代的脉搏。

如果我们稍加总结的话,那就是:

可能啊,有的小伙伴会觉得,书法是传承,这没错!可是我又不想当书法家,花这么多功夫练字,最后,不就练了个寂寞吗?

林语堂说过,中国艺术就在于书法。书法是一切中国美学的基础。

这话,可以说代表了美学界的一大观点。

如果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那么近几年国家把书法加入了学校必修,或许迈出的不单单是让你写字更漂亮这一小步,而很可能是影响深远的、提升全民美育的一大步。

换句话说,如果你从小就练过书法,恭喜你!

除了写字漂亮,在艺术审美这件事上,你很可能独具慧眼,骨骼精奇,万里挑一!

欢迎关注慧鉴艺术讲堂,我是藏山君,艺术超简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