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1/3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本文作者▼
中国人生病以后,首先是想到吃药。总以为可以“药到病除”。实际上,生病和吃药并不总是划等号的,某些疾病不一定需要用药,而药物并不是“包治百病”。
我们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01
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为了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或修复生理功能,药物在正常剂量使用于人的情况下发生的有害的、非意求的反应”。
在我国也称之为药物的不良反应。该定义中的“反应”,应理解为药物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至少是有合理的可能,也就是期间的因果关联不能排除。
因误用和滥用药物以及服药自杀等所造成的后果,均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02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据统计,国外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急症入院者占3%左右;大约15%-3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因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延长住院期或死亡。
我国上海市部分医院的内科和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2.9%。而我国是用药大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均用药数是2.6%-3%,瑞典不到1%。
因此,我国医生的处方习惯和患者就诊观念有可能造成药物的滥用。
03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四种类型。
A型不良反应又称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也就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B型不良反应又称为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这种反应一般难以预测。最常见的是变态反应,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超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氟烷所导致的恶性高热等。
这种反应在药物剂量极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较难预防,后果较为严重,甚至可以致死。
C型不良反应又称为慢性不良反应,是指药物长期的作用使人体出现的反应,包括长期用药造成的药物耐受性和撤药作用(反跳作用)。
D型不良反应又称为滞后反应,包括致癌作用或生殖相关的作用。
04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药物不良反应往往发生在机体的某个器官或某个系统,也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发生在病人身上的不良反应可以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恢复期,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大约有1/3的病人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并非疾病的本身。
药物不良反应不仅造成患者本身的危害,对社会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我国聋哑儿童人数以每年新增2万-4万人的速度上升,在致聋因素中60%-80%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反应停”事件降生了一万多例畸形儿,他们的生、老、病、死无疑对社会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我国医院患者中大约每年有500万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平均住院日延长6.6天,每年总共延长3300万住院日,花费的医疗费用不计其数。
05
哪些情况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新生儿和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新生儿由于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早产儿更容易发生。新生儿体脂较少,体液较多,可改变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
新生儿肝脏酶系并未完全发育,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因此可能降低,也容易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经肾脏消除的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排泄较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容易发生A型不良反应。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尚未完全发育,对于精神类药物特别敏感。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更高,程度更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过程减慢,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增加,老年人容易罹患多种疾病、内环境稳定功能降低。
肝脏体积和肝脏血流量减少,肝脏代谢能力降低30%以上,肾脏消除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排泄变慢,血浆半衰期延长。种种因素都造成老年人容易出现药物蓄积,导致A型不良反应。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女性一般体重较轻,器官较小,体脂比例高,肾小球滤过率低,胃运动较慢,雌激素水平也影响药物的代谢水平。
此外,吸烟也可能影响药效,如口服奥氮平、氯氮平、他克林或茶碱等的患者如果戒烟,可引起药物中毒,出现癫痫发作、极度镇静、心脏问题和精神问题。某些食物如葡萄柚汁与多种口服他汀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横纹肌溶解等多种严重不良反应等。
据统计,患者每次住院平均大约使用10种不同的药物。患者的病情越重,所给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概率越高。住院患者所给药物低于6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约为5%,但当超过15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就会超过40%。
综上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巨大,而许多不良反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医生在处方药物时,一定要凭借基本的药理学原则对药物和剂量进行慎重选择,很多不良反应可以避免。
作为患者一定要根据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增加药物,或者听信某些“偏方”、“秘方”,徒增药物不良反应。切记,药物不能包治百病,但有时候却会致命。
作者介绍
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导
华山北院感染科 执行主任
简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艾滋病学组成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艾滋病学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骨结核组成员;上海市艾滋病治疗专家组成员
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各种发热性疾病、寄生虫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