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思想周报|女权的局限;法国油腻男;博物馆里的言论自由

窦贰
2017-11-06 09:5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女权不仅在于发出声音

自1960-70年代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以来,女权主义的声音从未像今年10月这样振聋发聩。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在《纽约时报》上曝光之后,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发起了#MeToo(我也是)的话题,鼓励曾经遭遇过性侵犯或性骚扰的女性晒出这一标签,讲述自己伤痛和羞耻的经历,共同见证这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我也是”这句由社会活动家塔拉纳·伯克(Tarana Burke)在10年前为帮助遭受性侵害的有色人种女性而提出的口号,再次以其简单形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为同样的权益而战。在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极力推动下,零星的挺身而出在数天内几乎演变成了一场上万女性参与的社会运动。

Alyssa Milano

女星Alyssa Milano发起的#MeToo标签

10月30日,《纽约客》头版刊载了评论文章《女权的局限》。作者吉雅·托伦蒂诺(Jia Tolentino)在文中写道:“多少年过去了,女性在经济、物质、文化上的抗争一直如同难以察觉的白噪音,最近它终于奏出了一段乐曲。”在托伦蒂诺看来,这场集体宣泄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像海啸一般”并非一日之功。近几年里,喜剧明星比尔·科斯比、福克斯新闻前董事长罗杰·埃尔斯(已故)和名嘴比尔·奥赖利的不当性行为,都在媒体和公众的声讨声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对女性出言下流的特朗普却被选为了总统。政治上的强烈反弹显现出主流女权主义的力量多么有限。对男权越来越清晰的表述并不能带来社会的持续进步。女性们同时感受到把自己的遭遇讲出来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令人极度沮丧的无力感。”

对于美国女性境遇的现状,托伦蒂诺非常担忧:“在美国仍有大量的人支持男性不需要为性侵害行为负责。更何况还有一大批女性(穷人、女同性恋者和‘黑户’)无法指望女权主义赋予她们财富或身份认同,甚至没有途径让她们的受害经历达于视听。象征性的进步往往掩盖了实质上的损失:当女权思想在文化上硕果累累的同时,男性政治家实现了生育权的全面倒退;在人们后知后觉地对当代女性负担过重报以同情之后,教育部推翻了奥巴马时代的大学性侵犯调查指导方针,国会终止了儿童健康保险计划;10月3日,众议院通过了怀孕20周以上禁止堕胎的法案,据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披露,参议院几乎所有共和党人都支持该法案。”

托伦蒂诺进一步强调:“过去一周里那些‘我也是’标签下的可怕故事让人疑惑,我们似乎反而是在提醒什么人:女人低人一等?放声疾呼是一种力量,自由却是另外一种。女性的呼声长久以来被人忽视,以至于现在我们让她背负了太多的期望。社交网络上的发言只不过是竖起了战斗的旗帜,妇女能否获得真正的权益还取决于那些掌握着权益的人。”

托伦蒂诺将今天的女性呼声与2014年“珍视黑人生命”运动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反响类比,指出3年过去之后对警察针对黑人暴力问题的治理收效甚微,“维权个案的成果和打着‘我也是’标签的故事让人们以为,大概动动嘴皮子宣讲两性平等就能打破性侵害的怪圈,其实这对于造成有权势的男性群体逍遥法外的体制并不能构成本质上的威胁……如果我们自己都在巩固对剥削的叙述,对我们权利的剥削就不会停止。对权力体系真正有力的挑战来自拥有这一权力的人。”

青少年问题专家埃菲兹曾为欧容的电影《花容月貌》担任心理学顾问并在片中客串了心理医生。

精神病学专家谈男性如何避免“沙猪男”标签

#MeToo的标签到了女权运动的另一个策源地法国,升级成了更有挑衅意味的#BalanceTonPorc(沙猪滚开),这让一些自诩品行端正的法国男士感到“很受伤”。法国著名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学家、法国卫生部家庭与青少年问题专家塞尔日·埃菲兹(Serge Hefez)11月2日在《解放报》的心理专栏中撰文《新男性图解》,建议“新男性”们想要摆脱父权标签,就必须站出来为男子气概的新面貌作出表率。埃菲兹对于男性形象固化的分析,读起来与上周在朋友圈蹿红的“油腻中年男”的话题相映成趣。

上周,埃菲兹的诊疗中心特别忙,前来心理咨询男性顾客远比平时多。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沙猪滚开”标签,让自认为不是“沙猪”既愤怒又无奈:“不管我实际是怎样的人,作为一个男人总是会被贴上沙猪的标签啊?”

埃菲兹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并不存在谈论“男性群体”的话语基础:“韦恩斯坦性丑闻已经演变成翻滚沸腾的女性运动,成千上万的女性联合起来,互相了解、互相疗伤,结成一个‘姐妹会’来对抗男性宰制(布迪厄社会学概念)的恶劣后果。可谁有资格‘以男性的名义’来发言?异性恋的白人男性不属于任何被压迫的弱势群体,要如何去想象他们所受到的束缚呢?”

除此之外,另一点原因还有男性形象本身的固化与男人们对于社会性心理环境变化的不自觉:“女人们已经对女性本质与女性身份的社会构建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思考,半个世纪以来,同性恋者也开始正视同自身相关的性别身份认同问题,然而与此同时,男性却始终保持沉默,自得于被全世界普遍承认、毋庸任何人置疑的阳刚之气,仿佛其他人的变化都与他无关。事到如今,在这个群情激奋的风口浪尖上即使男性要想出声,哪有具有同样思想高度的言论值得一说?”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分析师和家庭婚姻问题专家,埃菲兹亲眼目睹了他的大量男性顾客们在面对这些社会演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波动甚至恐惧,“一部分人在引导下学会‘像女人一样’去正视和分享自己的私密情感,通过质疑自己隐性存在的父权角色,探索自身在过去从未触及的部分,成为更完整的个人;而另一些人却痛苦挣扎,力图保有自身的传统价值。可见在同一都市里,生活着完全不同的男人,他们对于自己男性身份,对于应该和女性、孩子及其他男性保持怎样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代表男性的特征在今天越来越模糊,男性身份的构建也越来越复杂。强壮、勇敢、追求成就、情感不外露,这些已经不够了,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男人来说不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

“太糙、太娘、太直男、太冲头、太事不关己、太心不在焉——在还不需要面对来自整个社会的道德谴责时,男人们已经在为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焦虑了,他们时常被来自周围这样那样的问题鞭笞着,却没有找到合适解答的钥匙。他们没有思考自身性别的习惯,不是因为男人本性如此,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教育如此。”

埃菲兹认为尽管绝大多数的男性仍占据着主要的政治经济资源,性侵害事件也都与男性有关,男女间仍存在诸多不平等现象,但两性关系正在这个国家发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变化:“男人渴望亲密的夫妻家庭关系,渴望幸福的私人生活,与孩子更多地相处,获得内在的自由。这一切正越来越变得比他们的工作与职业成就更加重要。”在大量的临床案例中,埃菲兹观察到许多夫妻一面呼应彼此的社会角色,一面在潜意识中同男人女人“本该怎样”斗争,通过努力建立起新形式的男女关系 ,在青年一代的伴侣当中,甚至能听到更多互相宽容的言论。“我看到这些年轻人正在默默创造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男性与女性的角色融合贯穿、灵活浮动,互相充满好奇、尊重和喜悦。”

一位观众在凡尔赛举办的《凡尔赛的游客》临展中观赏一幅路易十六的肖像。

在博物馆里能自由的高谈阔论吗?

一位游客在推特上的抱怨,引发了一场围绕“言论自由”的小争论。

10月29日,网名“玛丽-诺埃·葛丽松”的年轻女游客陪三位美国朋友参观凡尔赛宫,她和朋友们逗留在一间展厅里,详细地为他们讲解一件作品中用到的“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细木镶嵌工艺”,此时一位保安走上前劝说他们离开展厅,这让玛丽觉得非常败兴。尽管玛丽本人是一位研究艺术史的学者,但她认为自己只是作为一名普通游客陪朋友来闲逛,并不是导游,让她不解的是:“难道在博物馆里,我们连和自己的亲友聊聊艺术的权利也没有吗?”凡尔赛宫博物馆公关部在事后解释称 “这是一场误会”,并在这位游客的推特上回复致歉,因为保安当时的确将她当成了职业“黑导游”,回复中友好地表示,“欢迎您再来参观凡尔赛宫,也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学识。”

凡尔赛宫作为巴黎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一直非常警惕旅游行业中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在《凡尔赛宫与特里亚侬宫博物院游览规则》关于团体游的第23条中规定:“行使讲解权应事先向本机构主席预约并取得许可。管理人员确保相关规定得到遵守。必要情况下,如在游客人流量较大时,管理人员有权禁止讲解,以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如遇现场事故,所有具有讲解权利的团体陪同人员或导游人员应在凡尔赛宫、博物院和国家园林公共管理机构(EPV)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出示授予其讲解权的正式导游证或职业资格证以及预约证明。如无这些证件,任何国家导游讲解员或陪同人员均将由凡尔赛宫、博物院和国家园林公共管理机构(EPV)工作人员在游览结束时送出。如果再次违反规定,将被视为违章者禁止入场。”

“大多数博物馆都有类似的规定,只不过各自在执行上略有不同,”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巴黎大皇宫博物馆负责下属机构协调的副主任柯蕾亚·丽雄(Cléa Richon)表示:“大家用的不是同一份条文,但意思上大同小异。”神圣的言论自由权在这些公共机构里是受到限制的,但这种限制并不是实质性的,只是形式上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杂乱的讲解妨碍到其他参观者自主欣赏的自由。”

另一方面,从团队人数上辨识“非法导游”有一定困难。丽雄女士解释道:“在少于4人的小团中这种行为很常见(大皇宫团体参观预约人数为最低4人),还有那些很热门的展览,正式的导览讲解一般很早就预约完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