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选择与放弃,理解经济中的“不可能三角”
有人说,最好的工作就是那种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但是,在现实中,事少而且离家近的,很有可能工资不高;薪水不差离家也近的工作,也许十分忙碌。如同这种理想工作一样,经济上想要做到“既要、又要、还要”,将是很难甚至就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投资方面,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这三个要求,基本不能同时做到。一项投资,如果风险低,又有充足流动性,那收益率通常不会高;而收益高,流动性又好的,风险也高;要是收益高,风险可控,极可能流动性会差一些,资产不容易出手。因此,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被称为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
经济政策目标众多,而且实现不同目标的措施之间会有相互牵制,因此在经济政策的目标中,常常只能择其一二而放弃其他。如果将世间诸事进行简化,把最重要的归结为三项,很多时候经过努力也只能完成其中两项,并不得不放弃另外一项。类似这样的选择与放弃,存在于生活及经济学上诸多的“不可能三角”之中,理解这些不可能三角,将有助于我们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想,在不确定性中为未来做出无奈但务实的选择。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在经济领域内,最有名的“不可能三角”,当属“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Impossible trinity)。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就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国在货币及外汇政策选择上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他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来指代三种选择,分别是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指出一国的货币、外汇管理及汇率政策,只能在其中实现两项,而不可能同时实现上述全部三项。这就是最著名的外汇政策“不可能三角”,通常也被称为蒙代尔三角或者克鲁格曼三角。
事实确实如此,任何一国的外汇政策及货币政策中,如果选择货币政策独立和基本固定的汇率,那么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资本自由流动,也就是实施资本管制。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外汇领域讨论较多的“资本项目放开”这一题目,如果放在“不可能三角”理论中来看,其成本会十分明显,那就是为了做到资本项目自由流动,要么放弃我国独立的货币政策,要么接受不可控的汇率波动,而这两项选择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都较难接受。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始终保留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措施。
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最佳验证。当时亚洲各国均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在美元加息通道中,各国的货币政策虽然发力加息,但难以遏止资本外逃及汇率的暴跌,最后酿成的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数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按照不可能三角,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保证汇率的稳定了,金融风暴中的事态发展正是如此。
不过,虽然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给了政策制定者一个清晰的坐标系,但其假设条件还是偏于理论化的,而现实社会错综复杂,因此许多国家在跨境资本流动中,更多采取介于不可能三角中间状态的选择。比如,选择有一定控制的汇率浮动加上有一定限制的资本自由流动,这样的选择能让监管者有更多的宏观选项,以应对各种现实挑战。
货币政策的不可能三角
目前,经济中的另一个不可能三角是“宽货币、宽信用和稳杠杆”,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做到既要宽货币、又要宽信用,还要稳杠杆。
宽货币主要指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即加大货币投放,使得市场里的资金变得充裕而且便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水”。今年以来,央行已有4批约2.4万亿的流动性投放,足以支撑全年9.5%左右的M2增速,市场资金已足够宽松。宽松的货币投放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最近几次降准和降息,不断推动经济整体进入宽货币的周期,在此状态下,资金成本正不断降低,这也是在为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减缓压力。
宽信用的意思是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容易拿到贷款,也就是将贷款(即信用)的受众和体量变宽。这一点,可以用社会融资总量是否增加来具体衡量。社融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十个项目,社融增加则表明资金能传导进实体经济。否则,宽信用就只是资金在金融机构的空转,无法推动经济的实质性发展。
稳杠杆的目标则是保持宏观杠杆率在可接受水平。一国的宏观杠杆率体现的是居民、企业及政府部门整体负债与GDP的比率,杠杆过高会带来风险。近年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2021年末达272.5%。这一数值虽比2021年3季度高点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我国近几年以来一直在加强去杠杆的进程,发力加强对信托、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等影子银行的监管,包括最近一年多以来对房地产行业的严监管,也是稳杠杆的具体体现。
但“宽货币、宽信用和稳杠杆”三者不可兼得。在当下的货币政策不可能三角中,为应对疫情冲击,选择的是宽货币和宽信用,而暂时放弃的是稳杠杆。这样的安排虽然会造成杠杆率的暂时上升,但为应对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去杠杆目标让位于稳定经济增长的货币与信用的宽松也是现实之举。
宏观经济的不可能三角
今年我国宏观层面存在三大重要目标,即5.5%的经济增长目标、控制疫情以及经济结构再均衡。这三者,都是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现实选择。今年3月底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在新的形势下,这三点也逐步感受到“不可能三角”之痛,政策选择不得不在三者间有所取舍。
上述三大重要目标中,5.5%的增长目标和控制疫情已经非常明确且需全力达成,但经济结构的再均衡则将受到影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且对不同的经济结构有不同的影响程度。疫情造成消费场景的改变甚至消失,也造成居民收入的减少,因而消费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此外,疫情下局部地区的“全域静态管理”等措施影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不利于我国出口的维持与发展,而且,替代性海外产能的恢复下如越南等国带来的竞争,也加剧了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消费、出口和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现在消费和出口动能有所减弱,那么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着力点中,接棒的只能是投资了,投资有望成为继续发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但是,“经济结构再均衡”的目标,本来是要加大消费和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加大消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经济发展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才能均衡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内循环。在当下的选择中,由于疫情对消费以及出口的影响,现在只能暂时放下“经济结构再均衡”这一目标了。
接下来我国经济的发力重点,还是会在基建、制造业技改等重大投资领域,通过扩大投资,减少消费和出口疲弱对于宏观经济的拖累。过去数年的“基建饱和论”,预计也会有所改变,我国未来数年或能打开新的基建空间。
不只是我国经济中存在上述难以两全的不可能三角,在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需要做出艰难取舍的不可能三角难题。例如,西方主要经济体在历经了两年的高流动性之后,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美国目前正面临一个控制通胀、货币收缩、保持经济增长的“不可能三角”。美国的通胀率超过8%,已位于约四十年来的高位,控制通胀是美联储当下的主要政策目标,但能否以货币收缩来控制通胀,同时又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这是一个较难达成的目标。因为在不可能三角中,从来都不得不放弃其中之一,执行得不好,有可能美国经济就进入“滞胀”时期。
“不可能三角”是对宏观复杂经济问题的一种思考逻辑,有利于分辨经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揭示和理解政策安排之难。虽然目标都很重要,但在不可能三角之下,不得不有所取舍,不得不在不同的阶段放弃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虽被总结为“两难”或“三难”,但往往有更多的方面需要考虑和照顾,不过是为了简化问题,才将问题浓缩成为“不可能三角”而已。真实世界里的问题,有太多因素需要考虑,假如处理得不好,不仅可能捉襟见肘,甚至可能满盘皆输;即使处理得相对较好,很多时候也不过是某种取舍和均衡的结果。
经济问题,也许同人生一样,就是在很多的“不可能”中勇敢地寻找“可能”的答案。
[作者薛键为某全国性外资银行总行部门总经理,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