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宋代美学,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2022-06-10 12: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明斯特伯格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中国艺术通过本土的散文和诗歌,通过对艺术和哲学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向前不断得到丰富和加强,独立地发展壮大起来,到宋代达到了世界艺术的巅峰。

宋代的中国民族艺术一方面是日本绘画的模仿对象,特别是15、16世纪辉煌时期的日本绘画艺术;另一方面还传播至波斯和印度——伦勃朗就是在那里认识了宋代绘画艺术,这位伟大的意大利画家也必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画的乔孔达和圣安娜背后都有童话般的单色风景,与中国献给世界文化的最大礼物——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达·芬奇《蒙娜丽莎》(又名《乔孔达》)

15世纪,随着陶瓷进入意大利,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蔓延了过来。华多在“中国风”盛行之时也画过类似的单色背景,比如在卢浮宫陈列的《舟发西苔岛》。

而中国诗歌的精神连歌德都为之赞叹,并加以模仿,这种精神就在宋代的中国式印象画中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

[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定价:12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在前文中我们认识了著名的吴道子——人物绘画的集大成者,新时期灵秀的氛围画的先驱;同时介绍了中国浪漫主义山水画的创始人王维。

由这两位绝无仅有的天才首先开辟的道路,又有宋代的画家继续开拓并达到了圆满。

画面中的诗意感受越来越强烈,与诗歌由叙事诗向抒情诗转变相似,对自然的准确描摹也转向浪漫主义的氛围画。

早前具有各种寓意的法器或山水中的局部景色都是修饰人物的点缀,但到了这个时期,为了更好地表现画家的思想或感受,反而是在山水中合适的位置加上人物形象。

▲宋·马远《踏歌图》

叙事诗从叙事宽度来看,虽然也有关于爱情的主题,但更多是关于战争、打猎、饮酒和玩乐,而抒情诗则由简短的诗句来表达心境与氛围。

绘画方面,展现自然中动物与人类生活的长卷也变成了大小合适的画轴,只展现自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却呈现出其意义和趣味。

宙克西斯曾把葡萄画得过于逼真,连飞鸟都赶来啄食画中的果实,与此不同,宋代的画家想要反映的是自然的灵魂。他们不是将自然按照科学的方法照搬到画中,而是想要记录下已经发生的和感受到的,有时甚至是想象中的场景!

▲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图》

自然对画家来说是反映自身哲学思考的镜子,他们在里面看到的并不是创造的力量,而是“龙的精神”。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

[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在古希腊后期和之后的时期,整个欧洲都将人物放在艺术表现的核心位置。人物的举动和感受,欢乐和悲伤,仇恨和爱情,都是艺术表现的主题。

亚洲则大不相同!亚洲人并不想震慑人的灵魂,他们的世界观教导他们要赞颂,要使人欢愉。他们要激发人们的哲学思考,要表达美好和宁静中蕴含的永恒的时刻。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对自然的热爱对东亚人来说是自古以来的不变主题。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将对自然的感受与对神的崇敬结合在一起。

这种对自然的移情区别于现代发展出的自我意识,格罗德克将它用歌德所说的“神性”来命名。

日耳曼人和古希腊人一样,能够理解自然的神性,他们觉得自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他们从不觉得人类是地球的主宰,世界是因他们而创造,或人类拥有不灭的灵魂。

▲桑德罗·波提切利《春》

格罗德克列出了三位持有这种世界观的大师:

歌德,特别是在他的作品《赫尔曼与窦绿苔》中。“这首长诗中体现出自然与人的完全融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

列奥纳多·达·芬奇,“…… 时代造就了这个男人,他和歌德一样凌驾于所有宗教之上,具有神性,因为他同时掌握了科学与艺术,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其作品中优美的山水透露出文化的气息;在他之后的所有时代,绘画都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绘画无法像其他的艺术那样无节制地表达对人类的崇拜,它再也不是完全描摹人类心理的艺术。山水画通过列奥纳多的手被提升到一个无法被超越的地位”。

伦勃朗,“所有画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唯一一个将心理学和神性在艺术中完美融合的人—— 荷兰人伦勃朗,基本上可被看作列奥纳多的弟子”“没有任何画家的画作比伦勃朗的更加具有神性”。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

格罗德克从美学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并发现了这三位天才内在的联系,而从我上文中引用的部分可以看出,这三位绘画大师的确都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影响。

歌德自己曾强调过《赫尔曼与窦绿苔》这部作品与中国诗歌精神之间的相似,伦勃朗和达·芬奇绘画中的用色及造型特点,我们可以从原作的对比中发现确有相似。

▲伦勃朗《扮作花神的萨斯基亚》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我们称为“古典主义”文化层面的精神火种,包括对自然的移情,都在中国的文学和美术中得到了保存,且燃烧得更为旺盛,并反过来照耀在现代欧洲的伟大艺术家身上。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

[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远古时期各地的人们都有自然崇拜,但我们现代人几乎不能再像那样真正理解自然中的生活。

我们最多能感知到成长和逝去或是为了存在而挣扎,或是光影的变换,感知土地和河流,感受冷和暖。鲜花盛开时的美丽颜色或落日的余晖令我们喜悦,但在古代还有一些象征性的概念,在我们这个用显微镜做科学研究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

对我们来说鸟是会飞的叽叽喳喳的动物,但中国人能分清鸟羽来自夏天还是冬天,看得出它们的鸟巢在什么方位,甚至判断出一只鸟是否有家庭以及它的年龄。而所有这些细节对中国人来说都有值得注意的意义。

▲宋·李成《寒鸦图卷》

宋代艺术家不仅以忘我的爱投入对山水中景物的勤奋研究中,而且首要把重点放在营造氛围上。以抒情诗人为主力的文人最爱的就是晨雾或月夜的神秘印象,对春晨初起和冬日美梦的情景描写,让完全相同的景色呈现出千百种不同的氛围。

对动物的刻画与人物的相似,都注重灵魂的刻画和生动活泼的印象,而不是在于与客观相似的摹写,而且动物和人物的神韵还需与周边的风景相配。

▲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对自然的热爱,因为佛教教义以及因过去的圣贤教导而养成的避谈享乐的习惯,中国人形成了至今保持的人生理想:

归隐深山,学习经卷,欣赏自然,吟诗作画或至少能够独乐乐!沉醉在哲学和诗歌之中,欣赏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安乐时光中的醉人蜜糖,而是真实且最有价值的生活本身。

皇帝和官员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辞去职位,开始潜心过这种理想的生活。温和的艺术家也常常选择放弃宫中的职位和高官厚禄,去追求美的享受和自由的生活。

▲宋·赵佶《文会图》

这种价值观并不新奇,但直到宋代才普遍得到文人的认可,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艺术生活的最高目标。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

[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优美的书法是一种艺术,与诗歌和绘画一样受人追捧。欧洲使用字母文字,单词中不断重复地出现一些字母,而中国的文字则大不相同,它由数千个不同的单字构成,可以形成非常个性化的书写方式。

每一个字的笔画和结构是固定的,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每一个笔画的强弱和大小,或方或圆的字体乃至美学上的体现都随着不同书法家的选择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书法艺术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字体,饱学的书法爱好者可以通过笔迹辨认出上下三千年内书法作品的时间。我们可以不断看到书写方式对艺术造成的巨大影响。

▲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在宋代,人们用墨汁创作出黑白色的水墨印象画。中国人的眼睛和手都已经熟悉线条的律动,特别擅长在起伏的线条中感受到美。毛笔绘出的每一根线条本身都是一个小艺术作品,比欧洲的纹饰或花饰要有内涵得多。

对毛笔字的美学价值的认知也推动人们去追求绘画上的同等方式,即用寥寥几笔画出神韵。

这种书法式的画法在人物形象的勾勒中运用得尤其多,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山水画反而讲求摆脱书法的规则。山水的构图与书法不再相似,只是绘画的线条还保留从书法中学到的美学标准。

▲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卷》

水墨山水用墨色微妙的浓淡变化替代了着色的效果,要完成一幅水墨山水就必须掌握这种技能。画者需要悬空手腕,一挥而就。因为在易染的丝绸或容易浸透的植物造纸上都不允许有任何修改,画者在下笔前就需要在心中完整地规划好整幅图的布局。

因此画家需要不断练习,将脑海中处理好的画面用熟练的运笔在短短几分钟内呈现出来。没有这样的技术,宋代的印象派画作就是不可想象的任务。

▲宋·米友仁(传)《云山图》

水墨画适用的主题是有限的。但在表现不重细节的印象派山水画以外,它也同样可以用来描绘神秘的梦幻场景和浪漫的风景。

许多情况下画家都会通过浅棕、浅绿或浅蓝,甚至通过金色和银色来提升单色绘画的效果。选择黑墨并不是个意外。如果要绘制更惊喜的画作,特别是佛教绘画、花鸟草木等主题的画作,则通常还是会使用颜料或浓重或轻快地表现。

▲宋·刘松年《罗汉图》

至于建筑绘画方面,俯视的视角,通过直线的关系来表示空间深度,整体构图与某一部分的不同视点,堆积在一起的背景,以及通过放大比例凸显画作中心内容的种种技巧与方法,都已在前文中有所阐述。这些基本元素在宋代仍然得以保留,但经过了丰富和深化。

要强调绘画的氛围,就要求画家添加一些空中的透视表现,比如通过团云或薄雾来表现。远山在温柔的色调中若隐若现,或是山脚围绕着层层云雾,这团朦胧景象里只有山尖巍峨耸立,直达天际。

画家需要通过色块来代替线条的勾勒,因此后者的透视需要着重体现。在山水画中常常出现远方的地平线来营造氛围,这一点非常像欧洲的印象派画作。

▲宋·郭熙《早春图》

用俯视的角度画山水带来了一个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曾出现的特点。

欧洲人画风景时,参考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因此画家的眼睛就是画作的视点。但既然中国人采用的是从高空望去的视角,那么如果他们在作画时再将视角转换成平常的视角就会觉得很不自然,再者,他们的追求也并不是描摹看到的自然景象,而是要给人以浪漫的印象。

因此中国画家虚拟了一个悬浮在空中俯视风景的眼睛,从它的角度望下去,看风景的人就成为了小小的背景点缀。

这个悬浮的眼睛一般就是中国山水画内在的中心,观赏画作的时候一眼望去,我们就会被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和身在其中渺小的人所震撼。在这之后我们才会仔细观察画中人的面部和画作中其他的部分。中国画中的这种逻辑用俯视的角度就能理解了。

本文内容摘选自《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因篇幅较长有部分删减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

[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原标题:《宋代美学,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