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前的中国高校校歌和时代精神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国立音乐学院、国立音专,是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师生就为国内的国立、省立、私立大学创作了近30余首校歌,比如由廖辅叔作词、萧友梅谱曲的《北洋大学校歌》、由萧友梅作曲的《交通大学校歌》、由应尚能作曲的《浙江大学校歌》等。时至今日,许多校歌仍在校园中传唱。
今年是上海音乐学院建院90周年。11月3日,“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系列学术活动暨第二届华东地区校史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高校的校史研究者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认为,今天我们做校歌校史的研究,其实是延续着20世纪初就开始的精神复兴的工作。“校歌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不仅仅是岁月留声供我们缅怀,最重要的是今天还有启发的意义。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音乐表达,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这百年来前后贯通一致的精神复兴的真意,那么我们今天在这里做的小小的纪念活动,可能就有了一个在未来更大的意义。”
由廖辅叔作词、萧友梅谱曲的《北洋大学校歌》校歌既“写实”又“载道”
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认为,中国大学校歌从无到有,在诞生中完成从“写实”到“载道”的锐变,在传承中实现从“载道”到“化人”的历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高校群体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
他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校歌的诞生为例。这首校歌诞生于1935年9月,有一个广泛征集、公布征集稿,邀请人撰写校歌并确定的过程。
原本,时任院长李书田已亲自为北洋校歌赋词:“武库宏开,葱茏佳气绕楼台。是我历史最悠久中华学府,文化胚胎,北运河流资润泽,西沽桃李遍培栽。镕欧美,铸通材。综土木机电冶金采矿,育成建设人才。看外交司法,峥嵘头角,工商路矿,蜚腾声誉,尽从实事求是中来。劝同侪。好继续共同努力,永使我北洋光华发越,普照埏垓。”
该草拟歌词曾两度登上《北洋周刊》的版面,还刊发《本校拟征集校歌并以校歌未定草登载本刊请全国北洋先后毕业各同学发表意见或改正启事》。
然而两期之后,《北洋周刊》刊登的“本院院歌”和李书田的草稿已然不同,新作是请萧友梅转托廖辅叔代撰的:“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韩宝志分析,歌词内容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原来对学校、学科、历史的写实性介绍,变成突出一种精神感召,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又与学校“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一脉相承。校歌最终获得广大师生校友认可,传唱至今。
“为何原来由李书田亲自撰写的文辞优美的歌词弃而不用?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校歌诞生前后李书田的几次讲话,我们推测可能与当时日寇侵华,中华民族命运面临的危机有关。”韩宝志说,身为校长的李书田,或许是于民族危亡之际听到萧友梅谱曲雄浑激昂,毅然放弃原来歌唱建筑物、学科的歌词,启用更加体现北洋精神的校歌。
“一首校歌,区区数字,在音乐大师的笔下成为了抗战时期学校兴学救国实践的写照和追求信念,从个体上升到国家救亡图存的层面,实现以文化人。”在韩宝志看来,校歌体现出的是北洋自诞生以来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也熔铸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时代特征,彰显出中国大学的家国情怀,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全社会民族意识的觉醒。
校歌更变背后的历史变迁
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欧七斤介绍了上海交大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几首校歌。最早要追溯于1896年,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初创,始设师范院、外院、中院等,各院均作有院歌供师生传唱。当时南洋公学师范院的院歌共分四段,每段都以“警警警”三字开头,以“醒醒醒”三字收尾,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
1906年,南洋公学改称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唐文治担任监督(即校长)后决定重谱校歌,于是交大第一首正式校歌《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校歌》应运而生。这首校歌最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一句。因为南洋公学原本是培养“内政、外交、理财三事”的人才,但到了20世纪初,随着学校先后隶属商部和邮传部,学校的办学方向也改为以培养实业人才为主。
到了1926年,交大建校三十周年之际,交大两广同学会发行的《南针》杂志第二期又刊登出一首名为《南洋大学校歌》的新校歌。该校歌第三章中的“光明灿烂如电花,自强不息如轮机”有所隐喻,“电花”和“轮机”分别喻指学校的电机工程科和机械工程科,这两科可是交大工科的主干。
1926年《南洋大学校歌》《南洋大学校歌》一直使用到1928年。是年,南洋大学已改称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学校再次启动了重订校歌事宜。1943年出版的《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登出了由萧友梅谱曲的新校歌:
美哉吾校 真理之花 青年之楷模 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 与日俱长 为世界之光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 鼓舞群伦 启发我睿智 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 经营四方 为世界之光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 性灵泉源 科学之奥府 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 进步无疆 为世界之光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 灿烂文明 实学培国本 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 山高水长 为世界之光 为世界之光
这首校歌共分四段,由于每段之首均以“美哉吾校”起首,每段之末皆以“为世界之光 为世界之光”结尾,故而校歌又名为《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一直使用到建国前。新竹交通大学如今沿用此歌,不过歌词已作修改。2006年,西安交大也决定恢复沿用《为世界之光》作为校歌。
《为世界之光》而上海交大今天的校歌则源于1982年11月的《上海交通大学校歌》。这首校歌的一大特点是将新时期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反映在了歌词中,歌中“同学们,同学们,饮水思源,饮水思源”、“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及“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正是其体现。
1982年订立并沿用至今的《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欧七斤认为:“这些校歌作为文化符号,无论哪一首,都很好地契合了所处年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了当时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因而能够传唱开来,历久弥新,以至在今天看来仍不乏其历史文化价值。”
每一所大学的校歌背后都存在社会背景加成,大学的命运和当时的历史洪流紧密交织。中国高校研究会校史研究分会副会长张克非表示:“可以说一部大学史就是半部近代史。进步音乐、艺术、大学文化,作为近代优秀的精神产品,在近代民族解放过程中参与社会启蒙、改造国民性和重塑民族魂的重要作用,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大课题。”此外他也指出此次上海音乐学院通过筹办校歌研究专题研讨会,将会为未来的校史研究开启一个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老校歌何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和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数度变迁不同,浙江大学的校歌《大不自多》延续了八十多年。
浙江大学的校歌《大不自多》(部分)浙江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室主任张淑锵介绍,《大不自多》由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诞生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这首校歌歌词如下: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当时,各大学校歌多以文言文写成,采用古体诗词,阐述大学精神,希冀学生成才、表达民族大义。浙大校歌以《庄子·秋水》中黄河河伯与大海海神的对话典故引起,即“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以比兴的手法,暗喻大学的学问仿如浩瀚无边的大海。短短149字,辞句文雅,典故叠出,气势恢弘。
张淑锵提及,《大不自多》不仅是一篇典故叠出的文学名作佳篇,也是一篇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名作佳篇。但近八十年来,这首校歌也数次在存废之间游离。1985年和1996年,校内两度争论是否改写歌词,甚至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歌词。在这两次争论中,废旧意见占据强势,但终因征集到的校歌词曲均不如原有校歌,只得作罢。
最近一次关于浙大校歌歌词的争论出现在2006年。这年9月底,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志成在自己博客里发帖说:“应该放弃并选用新的校歌才好”。
不过,在那次热烈讨论过程中,大量浙大师生跟贴反对王志成教授的“去歌”主张,认为通过学习完全可以理解校歌的内涵,且对于大学师生来讲,词义晦涩应该不成问题。2014年,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公布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TOP10名单,浙大校歌还赫然在首。
在张淑锵看来,随着时代变迁,老校歌在新时代的存在意义确实会受到一定挑战。要保留那些经历较长岁月的老校歌,让那些老校歌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应当认同歌词本身意蕴隽永、富寓精神,且校歌首先是一种旋律优美的感官作品,再注重解读,促成师生共鸣。
“校方也要积极营造适宜氛围,适时组织安排校歌传唱活动,使校歌成为全校师生、广大校友共同的美丽华章。”
而校歌中蕴含的高校间情谊,也似乎在这一次的见面会中找到了很多源头。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感叹于上海音乐学院和各大高校之间的血脉交往之深,并认为这是一笔应该特别重视的精神文化遗产,期待未来和综合性大学兄弟院校更多文化交往,把跨世纪的情缘再次搭建起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