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下会|《东盟奇迹》的启迪:缓解亚太大国矛盾的“润滑剂”
《东盟奇迹》——这是新加坡著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与其好友孙合记合著的新书的书名。中国读者对马凯硕并不陌生,其之前关于亚洲政治与外交传统和思想的著作曾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中文译本包括《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和《亚洲人会思考吗?》。他经常到中国参加高端会议,今年9月新书出版之际也到北京大学做了“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系列讲座。
《东盟奇迹》书封马凯硕在东南亚外交界的地位也很重要,曾任新加坡外交部常务秘书和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2004年,在职业生涯达到巅峰后,他接过新加坡政府和学术界的另一重任,出掌新成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第一任院长至今。作为在政界和学界都富有威望的外交精英,马凯硕的著述和观点广受新加坡、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重视,其在新加坡《海峡时报》的专栏是了解地区外交动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马凯硕马凯硕之前的书向国际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集中介绍亚洲崛起的重要性。这次的《东盟奇迹》是其回归到东南亚地区之作,目的是向地区国家和民众介绍东南亚地区联盟(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在过去50年取得的巨大成功。正如中文版封面指出的,此书是为“东盟成立50周年献礼”。虽然东南亚是此书的主要对象(该书将被翻译成东盟十国语言出版),作者显然希望东南亚地区之外的读者——特别是外交精英——也能细读此书,因为该书花费不少篇幅讨论东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中、美、日、印、欧盟)的关系。
我读了今年年初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该书英文原版,也读了今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版。中文版由我国著名的东南亚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等人翻译,译文的学术修养和语言水准上佳。对于想了解东盟作为一个重要的亚太地区组织的成长历程和当前面临的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具有高度权威性与可读性的必读书。它甚至也可以作为了解东盟和东南亚地区政治与外交的入门书。
但此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东盟或东南亚本身。它对理解亚太地区冷战以来战略局势的发展和未来战略局势的演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东盟从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扮演着地区合作领头羊的角色。对于理解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与前景,此书也有发人深省之处。正因为此书内容的丰富性和观点的权威性,从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到著名东南亚问题学者阿查亚,政学两界的重量级人物都不乏溢美之词。
这篇书评围绕东盟奇迹的根源、当前东盟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与东盟关系等主题展开。东南亚和东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重点,官方表述称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理解东盟显然是搞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步。
东盟奇迹
为什么说东盟是个奇迹?在此书出版之前,认为东盟相当成功是地区国家的普遍看法,但强调其为奇迹、甚至建议为其颁发一个诺贝尔和平奖,此书恐怕是开先河之举。然而,如果“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区组织能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一样在改善广大人类福祉方面作出过如此大的贡献”(中文版第9页,下同)的判断能够成立,那么“奇迹”之称是当之无愧了。此书还指出,“东盟的成立似乎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第9页)。此说是否成立,见仁见智,但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东南亚外交是中国崛起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可置疑的。
而东盟能取得这种奇迹并不容易。东南亚是世界上文明交汇最复杂的地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着如此多的文化、宗教、语言和种族多样性”(第14页),包括2.4亿穆斯林、1.3亿基督教徒、1.4亿佛教徒以及700万印度教徒。
东南亚又是地缘政治势力交错纷杂的区域。曾有一位外交官朋友对我讲,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是中东之外最复杂的,此言不虚。然而,东盟于1967年成立后,不仅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争,东盟还能逐渐把所有大国融合到一起,“为大国互动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外交平台”(第10页)。
同样重要的是,东盟吸收了印度尼西亚“协商一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和平文化”与“和平生态” (第10页)。如果考虑到50年前东盟成立之时东南亚是世界上麻烦最多的地区,如果认识到东盟在成立之初就被很多人认为注定要失败,那么“奇迹”一说就更显合理了。
确实,东盟在5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最重要的成就当属维持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增进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与战略互信,从而为地区国家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过,在强调“奇迹”的同时,该书也有把东南亚地区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东盟的倾向。东南亚地区自1967年来的成功,多少属于东盟,多少属于地区国家本身,又有多少得益于地区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这一问题是此书不曾考虑的。更严格、深入地探究“东盟奇迹”的因果关系,可使这一“奇迹说”更具说服力。
东盟成功的根源
东盟想要创造奇迹,首先需要确保自己作为一个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东盟是如何在过去50年里确保自己的成功的?或者,借用本书的话,“形成东盟享有的和平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第43页)。
该书归纳了五大因素。第一,凝聚东盟五个创始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的主要动力是对当时可能导致东南亚地区陷入分裂和混乱的力量的恐惧。东盟成立会议于1967年8月在曼谷召开之时,新加坡外长拉惹勒南说:“如果我们不团结,那么我们就会四分五裂。”(第47页)
第二,东盟国家有着相当优秀的领导人。上世纪80年代是东盟国家政治强人辈出的年代,代表人物包括印尼总统苏哈托、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等,这一时期因此也是东盟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些领导人的个性与文化背景不一(文化差异性是东盟一大特色),但他们共同的重要特点是“都是硬骨头”(第53页)。苏哈托对东盟发展的贡献尤为巨大。
第三,运气很重要。东盟在美苏冷战中站到了美国一方,而中苏交恶也让东盟从中获益。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对东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8年11月,邓小平在访问东盟三国后,认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相比是落后的,号召向东盟国家(特别是新加坡)学习。在战略上,1980年代,中美两国在中南半岛与东盟的利益完全一致,对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东盟国家成功地融入了繁荣的东亚经济生态系统,向日本和“四小龙”学习经济发展经验,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五个创始成员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1%(第64页)。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和发展代替了战争与冲突,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新时代特征。
第五,东盟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地区网络,使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这一因素体现在“东盟的中心地位”这一理解东盟最关键也是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中。此书认为,“东盟的中心地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东盟开启了东亚地区的合作并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平台。这一平台是由以东盟外长扩大会议为中心的一系列多边对话机制组成的,目前最重要的包括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会议(中国)、“东盟+3”会议(中国、日本、韩国)和东亚峰会。
这五大因素是完全可以成立的。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如果把东盟过去50年的成功归功于这些因素,那么它们对东盟未来50年的发展会有何种启示呢?本书并未对这一问题有深入讨论。虽然第五章《未来态势》指出了东盟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但这一讨论似乎可以和第二章提出的五大因素结合起来,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揭示当前的困难与未来的前景。粗观之,从这五大因素的角度出发,东盟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第一,恐惧感早已无法像上世纪60年代那样激发东盟的凝聚力。很难说东盟还有任何强烈的恐惧感,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地区组织或政治势力对东南亚构成了生存威胁。即使可能产生的新的恐惧感也只怕将导致东盟国家间的离心力,而不是增强它们的凝聚力。
第二,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而言,东盟目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这和相关成员国复杂的内政形势相关。未来一段时间,东盟出现像苏哈托和李光耀这样的强力领导人的可能性极低,多数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主要精力将被内政所消耗。领导力的缺失将是东盟的一大挑战。
第三,东盟是否还能有冷战后期那样的地缘政治运气,是个很大的问题。东盟有可能面临两面夹击的战略困境,“选边站”的问题将愈发突出。维持东盟的凝聚力、团结性和中心地位将愈发困难。
第四,上世纪80年代东盟国家借着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之势而取得了自身的发展与繁荣。这使东盟披上了成功的光环,也是东盟在1990年代扩员到十国的重要基础。现在,东盟提出了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目的是重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势头。这对东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但实现这一目标障碍众多,既包括成员国内部经济水平不一和政治倾向不同的因素,也包括当前全球化势头受阻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不利因素。
第五,过去50年,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间,东盟作为由十个中小国家组成的次区域组织,可以为自己在东亚地区合作中取得的“中心地位”而自豪。但这一“中心地位”能否保得住、一些区域大国是否会继续让东盟发挥“中心地位”,已经不是学术理论的问题,而是现实的政策问题。现在,已有人提出,所谓的“东盟中心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与现实脱节的神话。
东盟与大国关系
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因此也是此书的一大主题。此书认识到,正如中美合作在上世纪80年代曾极大地促进东盟的发展一样,如今中美之间的竞争态势也会对东盟构成真正的挑战。因此,作者呼吁,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大国的决策者都应深刻反思它们与东盟的关系,特别是需要仔细考虑“强化或削弱东盟是否符合其长远利益” (第74页)。
该书认为,近年来,中美两国的东盟政策有可议之处。比如,美国利用东南亚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的做法并不明智。这种做法可能为美国赢得了一些短期的红利,但也造成了东盟国家之间的分歧。如果这些分歧最终导致东盟分崩离析,那么美国就是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牺牲了长期利益,得不偿失(第74页)。
这一对近年来中美两国的东盟政策的比较分析与评价,是东南亚众多观点中较公正合理的。该书认为,美国的东盟政策最需要的是“谨慎”,这是处理与东南亚关系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一个强大团结的东盟更有利于美国,还是一个弱小分裂的东盟更有利于美国”,这是美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第95页)。如果美国试图争取全部或部分东盟国家让中国难堪,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威慑中国,反而会让东盟严重受损。所以,中美双方“都应把东盟视作一个精致、易碎的贵重花瓶。如果东盟遭到破坏或毁灭,那么美国和中国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谨慎地处理与东盟的关系对于双方至关重要”(第96页)。
对于中国,该书也提出一系列重大问题:到底是一个强大、团结的东盟,还是一个弱小、分裂的东盟更加有利于中国?中国是否能够从积极的东盟与中国关系中获得更大的全球利益?如果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东盟国家需要做出哪些调整?(第101页)
该书的立场是明确的:“东盟的存在本身就是送给中国的地缘政治礼物”(第102-3页;此处我的翻译与中文版稍有不同);“加强而非削弱东盟才符合其利益”(第109页)。中国应把东盟视为其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之一,尽力去强化它。证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最佳“实验室”就是东盟地区(第106页)。此外,东盟具有罕见的战略“润滑剂”的效果, 能缓和亚太大国之间的矛盾。只有东盟能为大国互动提供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地缘政治平台,因为在这个地区只有东盟能为各方所信任(第102页)。
因此,该书提议中国建立“大国与中小型国家的新型关系”。中国可以由此证明自己与美国不同,中国会坚持大小国平等原则,真正尊重中小国家的利益和关切。而东盟就是中国落实这一主张的最佳场所(第108页)。
对于关心中国的东南亚政策的人来说,《大国共舞》这章对东盟与大国关系的讨论是全书最重要、最精彩的。它提出了一系列对中美等大国都极富启迪性而又有重大政策意义的问题,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到底一个什么样的东盟才符合自己利益的问题。
中国到目前为止的一贯立场,按照今年一月初发布的《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的说法,是“始终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支持东盟一体化,支持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那什么样的东盟既能维护自己的中心地位又能符合中国的外交利益?
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中方思考,也需要东盟的外交精英深思。本书从东盟与各大国关系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能对此做出深入的解答。本书提出的另一问题——面对影响力日益增长的中国,东盟国家应作出何种政策调整——也极为重要,但答案也不甚了了。这虽然是个遗憾,但我们也不应要求太高,因为这本书毕竟是探索东盟成功的奥秘而不是讨论东盟与中国关系的。本书的价值在于,这些问题是给中国与东盟双方研究这对至关重要的外交关系的学者和官员的有益启示,并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一些方向和思路。
(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
拓展资料(资料来自www.amazon.cn):
《东盟奇迹》,马凯硕、孙合记著;翟崑、王丽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目录
致谢/ 1
序/ 5
前言/ 9
一 四次浪潮/ 2
印度浪潮/ 6
中国浪潮/ 13
穆斯林浪潮/ 18
西方浪潮/ 24
二 和平生态/ 40
因素一: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45
因素二:政治强人的作用/ 53
因素三:地缘政治上的运气/ 60
因素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 63
因素五:以东盟为基础的地区网络/ 69
三 大国共舞/ 72
东盟与美国/ 80
东盟与中国/ 97
东盟与欧盟/ 115
东盟与印度/ 125
东盟与日本/ 132
四 各国前景/ 144
文莱/ 147
柬埔寨/ 150
印度尼西亚/ 153
老挝/ 157
马来西亚/ 160
缅甸/ 166
菲律宾/ 171
新加坡/ 176
泰国/ 181
越南/ 185
五 未来态势/ 190
优势/ 193
劣势/ 199
威胁/ 206
机遇/ 213
结论/ 223
六 诺贝尔奖/ 226
三个大胆的建议/ 244
参考文献/ 259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