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发布老年人保健品消费报告:不报、瞒报支出远超子女估计
近半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倾向,且年龄越大倾向越明显。这种倾向仅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相关,与老年人的学历、原职务等无关。
11月2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老年人保健品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四成的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行为,但老年人的实际消费超出子女的估计。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保健品是一个含糊的概念,此概念的存在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议改为“特殊食品”或其他具有中性色彩的名称来进行规范。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16年底,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达31.6%。预计到2018年,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约占总人口的35.0%。
梳理老年人对消费保健品的投诉情况,上海市消保委发现两个现象,首先,尽管中老年人在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和器械消费时,受不法商贩的侵害层出不穷,但老年人的投诉数量相对较低。其次,自2017年开始,老年人关于消费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和器械的投诉数量有明显增长。
自2017年7年开始,消保委先后召开20场座谈会,对200多名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状况进行定性研究。同时,联合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对1000名老年人和1000名子女进行定量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64.2%的老年人表示不与子女居住,41.8%的子女表示不与父母居住。
在自述子女为其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人中,提及较多的是有助于增强抵抗力的保健食品(48.5%)、补充营养的保健食品(46.5%)、有助于骨骼健康的保健食品(37.8%)和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的保健食品(36.2%)。
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倾向,这种倾向仅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相关,与老年人的学历、原职务等无关。随着老年人年龄的提高,这种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倾向占比,随老年消费者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例如61-65岁老年中,此比例为28.7%,但到80岁以上时此比例达到95.2%。
不报、谎报、瞒报……近四成的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行为,但老年人的实际消费大大超过子女的估计。
在表示父母有过不理性购买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经历的群体中,71.4%认为父母不理性消费的原因是缺乏相关保健知识,49.8%认为原因是“轻信他人”,41.1%认为原因是“病急乱投医”,37.5%认为原因是“贪图小便宜”,22.9%认为原因是“孤独”,20.9%认为原因是“珍惜生命”,13.7%认为是“固执”。
自述有过购买保健品或保健器械的经历的老年人中,13.8%表示一年内保健品消费超过一万元,认为父母有此能力的子女仅9.8%。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保健品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此概念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容易误导消费者。因此,建议改为“特殊食品”或其他具有中性色彩的名称来进行规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