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宋太宗:活在兄长阴影下的守成之君?

2022-06-08 1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全历史专访

专家访谈、深度阅读、纵深历史

张其凡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2

本期采访嘉宾: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近年文史随笔编为《敬畏历史》《放言有忌》《从陈桥到厓山》《水浒乱弹》《书砦梁山泊》《三声楼读记》《南宋行暮》等。

张其凡先生大作《宋太宗》,副标题是“阴影下的帝王”,这一概括恰如其分。在宋太祖的阴影之下,宋太宗有哪些历史贡献?后世对他有哪些评价?

虞云国:其凡先生大著最初出版时,列入《宋帝列传》丛书。他写了宋太宗,我写了《宋光宗宋仁宗》,当时都是没有副标题的。这个副标题可能是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书系的编辑所加,我认为加得恰如其分,也非常出彩。

在我理解中,“阴影”也许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在哥哥宋太祖的阴影下,宋太宗开始了他的帝王事业。毕竟,宋太祖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所谓“唐宗宋祖”。第二重含义,“阴影下的帝王”是说,宋太宗自己也有意制造了一些阴影,来掩饰自己某些行为的真面目,遮蔽历史的实相,因而标题很是妥当。

宋太宗

说到宋太宗的贡献,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个贡献,他继承和完善了宋太祖所开创的宋代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巩固分权制衡的中央集权上,是由他来继承和完善的。

第二个贡献,他最终完成了中原王朝的统一。尽管现在往往把北宋视为统一王朝,但当时北边有辽朝,西北有逐渐崛起的西夏,北宋实际上只是一个中原王朝。在宋太祖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影响下,宋太宗统治时代吴越纳地,福建陈洪进政权也最终献出土地。宋太宗征伐北汉,统一了中原王朝。

第三个贡献,宋太宗最终奠定了北宋王朝崇文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主要体现在,他扩大了科举取士制度。太平兴国开科以后,宋太宗很快将太祖朝每科仅取几十个进士的规模扩大至数百个。由于科举取士规模的多次扩容,文官政治在宋太宗时代完全确立了。另外,宋太宗还搞了很多文化建设,比如完善了三馆秘阁,包括图书制度与馆职制度。他还修了四部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普救方》,保存至今的前三部著作构成北宋四大书的主体。

《太平御览》

如果说,一个王朝有文化性格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宋太宗确立了宋代的文化性格。崇文抑武政策从宋太祖之时已经开始,却由宋太宗最终完成。这是他的历史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宋太宗也确实是一个值得非议的人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他的对外政策是比较失败的,既指对辽朝的征伐,也包括对党项李继迁的措置方略上。他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两次战事都宣告失败,并进而造成了北宋王朝的“恐辽症”。“恐辽症”形成以后,影响了宋王朝的文化性格——惧怕北方少数民族,继而形成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后来南宋的恐金、恐蒙,都是由“恐辽症”一脉相承下来的,这都要归咎于宋太宗的不足。

第二,就是后人都关注到的宋太宗“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通过非正常程序获得的。

从这两方面,可以对宋太宗做出历史的评价,既有贡献,也有不足。而从道德角度来看,一般人对他的谴责恐怕还更强烈些。

“烛影斧声”是宋代最著名谜案,但其出处不过是一部笔记小说。以专业研究者视角来看,此事真相如何?

虞云国:说起“烛影斧声”,现存最早记载确实出于笔记小说。即便北宋最详细的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主要也是根据《湘山野录》和《涑水纪闻》加以描述的。尽管这两本书的记录闪烁其词,但历史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尽管缺失正史的记载,但借助缜密的逻辑推理,凭借笔记也能抉发出宋太宗可能做的那些事情。

其凡先生这部书,在这方面做了充分有力的论证,他提出了几点推断——

第一, 宋太祖是猝死,死得十分突然,这是一大疑问。

第二,宋太祖在驾崩时并没有明确的传位遗诏。当时宋皇后派宦官招太祖的儿子赵德芳入宫,表明皇后希望将皇位传给儿子。

第三,宋太宗预先知道太祖死讯。笔记里提到,宋太宗的亲信程德玄事先在宋太宗府邸前等候,然后安排了当日太宗的行踪。

第四,宋皇后看到宋太宗入宫,马上表示“以母子之命相托”,显然表明她对宋太宗的突然出现惊慌失措。

从这几点逻辑推断可以看出,在“烛影斧声”谜案的背后,宋太宗确实做了不正当的手脚。具体细节,虽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但逻辑推断的证据链却是充分而有力的。

宋太祖在世之际,有过一次迁都之争。太祖执意迁都洛阳、再迁长安,太宗与群臣则坚持留在开封。后世评价,此事皆因太祖忌惮太宗权势过重,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虞云国:关于迁都之争,当时宋太宗和群臣提出了反对意见,宋太宗强调所谓“在德不在险”——都城的建立在于王朝有无德政,而不在于是否居于易守难攻的军事险地。

宋太祖迁都的动议,是在晚年才提出来的。《宋太宗传》里也充分显示,这时候宋太宗的势力范围已经形成。据此判断太祖先是考虑迁都以避太宗势力,终因忌惮太宗权势过重,不得不停止迁都,从推测的角度讲也是有言之成理的。但是,我认为还应该从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上来考虑。

尽管开封是四战之地,周围都是平原,北方骑兵一旦跃过了黄河,立马就会打到开封城下。然而,五代时期有四个王朝都建都在开封,开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漕运系统。洛阳的军事地理位置尽管比开封有利些,但也不像长安那么险要,有函谷关可以守卫。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漕运水景

宋太祖最后没有实行迁都的决策,关键还在于宋代的漕运体系,也就是自五代以来形成的漕运格局。吴越入贡时,宋太祖对其使臣说过,我有三条宝带,一条是汴河,一条是惠民河,一条是五丈河。首当其冲的汴河,连通大运河,专门用来运输江南漕粮。一个庞大中原王朝,其首都的存在与运作,没有江南漕粮的支撑,绝对是难以支持的;由于五代形成的格局,漕粮运输到洛阳已经十分困难,必须通过重新疏浚河道等措施,才能恢复到唐代以洛阳为东都的漕运体系。

宋太祖终于没有迁都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迁都的经济成本太大:一是要重新构建漕运体系,二是都城的迁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在建国之初恐怕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才最后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当然也不排除他考虑到宋太宗已在开封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的解释,也许才是比较完整的。

除了“烛影斧声”之外,宋太宗还是著名公案“金匮之盟”的主角。弟弟赵廷美与侄子德芳、德昭之死,宋太宗都脱不了干系吗?有人说北宋初年兄终弟及是合理的,若非宋太宗老成持重,宋太祖死后,北宋可能重蹈五代后辙,这一观点能站住脚吗?

有人说北宋初年兄终弟及是合理的,若非宋太宗老成持重,宋太祖死后,北宋可能重蹈五代后辙,这一观点能站住脚吗?

虞云国:这个问题在其凡先生的著作中也有很好的论证。五代确实都十分短命,而且往往是幼君即位造成了旧王朝的颠覆和新王朝的重新确立。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政治情势来做一番逻辑性的分析与判断。宋太祖比宋太宗年长13岁,宋太宗比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也年长13岁。在宋太祖驾崩时,赵德昭已有26岁,已经不能算是幼主。在其凡先生的论述中,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论断:

在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观念:国家有长君才能政权稳定,因此可以传年长的弟弟而未必传年幼的儿子。这种观念并不违背政治伦理,故而金匮之盟的出现确有其可能。

金匮之盟

但“有可能”并非意味着在历史实际中就必定如此。宋太祖开宝六年,赵德昭已是23岁,已经有可能与能力即位。所以宋太祖拒绝了赵普的建议,将赵普贬出外朝,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宋太宗的官位,让他有了实际继承人的地位。但这两个措施只是太祖生前的安排,并没有明确宣示由太宗即位,再加之当时各人的年龄情况,所谓“金匮之盟”在日后愈演愈烈,与“烛影斧声”的得位不正也是密切相关的。

这点在《宋太宗传》里已有出色的论述,这个盟约可能有,但实际上未必一定会执行。这个盟约在宋太宗即位之后的第六年才正式公开,显然是为自己的得位不正进一步做政治舆论的宣传。

总之,其凡先生对“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这两个有关联的历史谜案的解析是合情合理的。

隋炀帝、唐太宗、宋太宗,都是当朝第二位皇帝,都有“得位不正”之嫌,都有强烈建功立业的欲望,这是一种历史巧合吗?

虞云国:这个问题提得蛮有意思。除了这三位皇帝,还可以增加一个案例,那就是明成祖。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代皇帝,传位给嫡长孙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期间很短暂,很快被其叔叔燕王朱棣推翻了。在某种程度上,明成祖朱棣也可以视为第二代帝王。

这就牵涉到帝王心理学。第一代开国之君能在艰难卓绝的形势下创立新王朝,无论从政治功业角度,还是从一般民众的伟人崇拜角度来看,都具有一种社会学上的奇里斯玛效应。于是,第二代帝王,无论是他的兄弟,还是他的儿子,都生活在他的“伟大”的阴影下,十分希望自己能走出这个阴影,既从政治功业上走出,从亲情心理上走出。

第二代君主为了走出这种阴影,当然希望自己也能建立不亚于开国之君的丰功伟业,来抵消笼盖其上的奇里斯玛效应,进而造成自己独具的奇里斯玛效应。宋太宗就是在这样的心理下开启他的帝王事业的。他在灭北汉以后,随即挥师北上,想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失败了。经过养精蓄锐,在雍熙北伐时,想再一次完成太祖没能完成的伟业,却再遭一败涂地,都是由这种帝王心理学在支配作怪。

雍熙北伐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不仅仅取决于帝王个人的欲望和能力,也取决于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显而易见,宋太宗并不具备卓越的军事能力。他的军事才能与宋太祖相差甚远,整个北宋统一战争基本上是由太祖领导推进的,太宗只是作为小其13岁的弟弟在旁观,缺少战争的亲身历练,他的对辽方略也就很难兑现。雍熙北伐之际,宋太宗主要用阵图来指挥攻辽战争,但前线战事瞬息万变,也就难免归于失败。这也说明,第二代帝王一味为了建立个人功业来赢得新的奇里斯玛效应,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以失败或者闹剧收场。

作者张其凡先生是五代史名家,我们通常关注北宋的统一与革新,而忽略了历史的延续。北宋哪些现象和举措,与五代历史教训紧密相关?

虞云国:我在推荐语里说到,其凡先生的研究是由五代进入宋代的。北宋前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是他的研究重点所在,也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我记得他有一本书叫做《五代禁军初探》,就是研究五代的军事制度。他的北宋前期研究以两个人物——宋太宗和赵普作为切入点。他还有一本著作叫做《宋初政治探研》,是从政治层面来全面论述有关问题。可以看到,他对北宋的统一和革新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度。正如问题所提出的,北宋的统一和革新不是宋太祖个人能力一手包办的,里面也有历史的延续性存在。在以往的认识中,总是过多强调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个人因素,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宋初政治革新的过程中,它承袭了前代,尤其五代的经验和教训。

《宋初政治探研》

北宋有哪些现象和举措,与五代的历史教训紧密相关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军事制度。北宋初年所确立的军事制度是枢密院和三衙体制,这在其凡先生有关著作里讲到很多。另外,从中央最高政权角度来看,是枢密院和中书这两个互相分权的最高机构,一个是军事机构,一个是行政机构,形成所谓“二府”。无论是枢密院、三衙的统兵体制也好,还是宋初的二府体制也好,在某种程度上都吸收了晚唐尤其五代以来的制度。枢密院在唐代后期已经出现,到了五代有一个重要变革,那就是枢密院长官开始起用士人,也就是文官。同时,五代之际,帝王的亲军往往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这个机构,被北宋完全保存下来。侍卫司这个机构,北宋将其一分为二,分为马军侍卫司和步军侍卫司,这就形成所谓的“三衙”。对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在宋初建制中枢密院只是管兵,三衙将领负责临战带兵,管兵和带兵制度分开,就是吸收了五代的体制并有进一步的完善。

在宋初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北宋实行了所谓“强干弱枝”的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其凡先生在其《赵普评传》中就列了出来,所谓“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兵权”。

第一,必须把权力分散,无论是中央的权力,还是地方的权力;第二,在地方权力中,就像晚唐五代节度使那样掌握的财政权,也要剥离出来;第三,又要把兵权直接掌控在皇帝手里,即“收其兵权”。三大纲领的实施正是宋太祖、宋太宗和赵普吸收了五代政权短命的经验教训,然后在已有制度上加以进一步完善与改革。正是五代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让他们兄弟君臣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三大纲领。

最近学界有研究指出,五代并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混乱不堪。五代尽管是武人专政,但这些武人未必也都没有文化,不重视文化。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台湾学者编辑的论文集《五代武人之文》,他们根据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五代的武人实际上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这点在宋太祖的经历过程中也有充分的表现,他打下一个地方后,先收图书,征战途中也带上图书,这也说明宋代崇文政策并非空穴来风。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宋初会有宋太祖确立、宋太宗完善的崇文抑武的政策,当然他们把这点做得更好了。

《五代武人之文》

从社会经济来看也是如此,五代并不是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北方的经济可能萧条凋敝一点,但十国中的南方政权大部分都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在分裂割据的南方诸国也还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割据南方诸国的国界线,基本都是北宋建立后南方诸路的区域边界,两者基本上是重叠吻合的。这也说明,在社会经济上,宋初也进一步继承了五代的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北宋作为中原王朝的再次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如此潜在而强劲的历史延续因素蕴含在里面。

近年来,宋史热潮方兴未艾,宋史著作汗牛充栋,令人眼花缭乱。针对入门读者,能否推荐几部深入浅出的著作?

虞云国:第一本,我想介绍王曾瑜先生的《简说辽宋夏金》,它的最新版是重庆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这部著作的好处在于以专题的形式来写作,分别介绍了辽宋夏金的诸多问题,对于想要全面了解宋辽夏金历史,也就是大宋史基本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简洁明了而精准权威的最佳入门书。

《简说辽宋夏金》

第二本是张邦炜先生的《两宋王朝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最新再版,原先叫《两宋王朝兴亡史》。这本书主要从政治史和军事史的角度,按历史演进线索介绍了两宋的概况,其中也适当论及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在宋史入门中称得上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

《两宋王朝史》

第三本书,毛遂自荐我的《细说宋朝》,201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出到第五版。这本书采用纪事本末体,一个篇目讲一个问题,介绍了宋辽夏金和早期蒙古的历史,覆盖面与《简说辽宋夏金》差似。全书还专列了专题讲宋代文化,诸如佛教与道教,理学与宋学,史学,散文与诗词,书画,科学技术,瓦舍勾栏等等,都有到位的评说。

《细说宋朝》

这是三部当今大陆宋史学界的著作,另外再介绍两部海外学者的入门书。一部是小岛毅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翻译的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宋代部分。侧重论述思想、文化、宗教与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的内容相对少些。

还有一部是西方学者库恩的《儒家统治的时代》,副标题叫做“宋的转型”,是由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的宋代卷,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代表了西方学者对于宋代的一些看法。这样,日本学者和西方学者各有一本,就能够了解海外学者是怎么看待宋朝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五本书也许可以作为一般读者了解宋朝的深入浅出的入门著作。

原标题:《宋太宗:活在兄长阴影下的守成之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