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学诺奖得主泰勒最新探索:自己投资养老金一定是好事吗?

澎湃新闻记者 蒋晨悦
2017-11-02 18:02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摘得2017年经济学诺奖,为行为经济学这样一个尚显“小众”的学科,又添了一把火。

行为经济学自诞生起,与传统经济学的交锋数十年未曾停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余方曾在泰勒门下攻读博士。他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1998年,他前去芝加哥大学拜访泰勒,恰好见证了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日常对战。

泰勒用一个学期在课上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到学期最后一课,他却把 “老对头”、传统金融学的代表人物尤金•法玛(Eugene Fama)请到了自己讲台上。两人同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任教,观点水火不容,私交反倒颇好。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网球,如今年纪大了,就经常一起打高尔夫球。

那是一场奇特的期末考试,学生要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每人准备为法玛一个问题,谁只要能问倒法玛,泰勒就会给他A的成绩。

法玛戴着眼镜,空着手来了。学生一个一个上去挑战,然而半小时就全军覆没。

泰勒于是自己站上去与法玛辩论。他们心平气和,但“谁也不能说服谁”。到2013年,法玛摘下经济学诺奖,2017年,泰勒摘下经济学诺奖,这一场交锋也始终没能分出胜负。

泰勒在获奖的新闻发布会上感谢了法玛,“在芝加哥大学的二十余年中,与法玛这群家伙辩论……对我而言挺好的。”

然而行为经济学在走入主流视野之前,就已经在影响国家政策制定与市场交易。余方正与泰勒一同研究瑞典养老金体系改革,他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行为金融学发展,以及泰勒如何用行为经济学影响政策的制定。

交锋传统经济学

法玛是传统金融学的代表人物。1970年,他发表了“有效市场假说”,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因此苹果公司的今日股价,就是合理的价值。

余方解释,法玛的理论对于投资的指导,是促成了指数型基金这种被动投资商业模式的形成。“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推出之后,投资人认为,既然股价已经反映了所有的信息,那么其实没有必要花费时间挑选股票。只要买一个市场的指数,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因为收益很难超出这个指数的回报。

根据评级机构穆迪的数据,目前被动投资占据美国市场的29%。

不过在1993年,泰勒也建立了自己的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用行为金融学的原则去做投资管理。到今年9月30日,该公司已经为超过9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管理和建议。

这家基金公司的投资原则说来简单:投资者会犯两种错误,听到坏消息的时候反应过度,造成损失;听到好消息的时候没能引起重视,错失良机。而这家基金就是要利用这些错误,从这些被低估的股票中获取收益。

传统经济学的最大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这是所有模型的基础。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会犯许多错误。并且这些错误有偏向性,即有几个基本的错误,人们反复踏错,始终难以避免。

二者最大的分歧之一,对于非理性人群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否存在,“吵了三十年”。

传统金融学认为,当市场充分竞争的时候,有很多可以套利机会的时候,非理性的人会被淘汰掉,他们对于市场的定价不会有影响。但是行为金融学不以为然。

于是在人类理性有限的基础上,行为金融学发展出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如果你相信人会犯错误,并且人的错误对于市场的影响是系统化的,总是有一些固定方向的影响。那么就可以相应指导你的投资。比如说有些股票总是被高估或者低估,如果你能发现这些股票,那么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

而金融危机动摇了传统金融学——美国股市在2000年跌去近一半市值。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成功预测了美国2000年金融危机,他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正是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论战的重要时刻,仿佛是为行为金融学送来许多“弹药”打这场战斗。

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于2000年夏天出版,到秋天时候,美国市场就崩盘了。

遭遇问题的瑞典养老金体系

正因为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有规律可循,泰勒的“助推(Nudge)”理论,寻求推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投资市场之外,泰勒理论的重要影响在于政策制定。在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甚至在首相府唐宁街中心,建立“助推小组”践行泰勒的理论。这个小组最初有6名策略师,今年已经扩大到100余人,研究如何用行为科学来推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诉诸于传统的立法途径。

在“助推小组”建立之初,舆论曾怀疑他们影响力有限,或是实行“大规模操纵”。 泰勒个人赞成自由作风的家长制,尊重人们的选择权,但应当推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余方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方法首先是观察,观察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如何做出选择。然后试图去理解,建立一些可行的选择架构,实验人群会对此如何反应。最后找到可行的方法,推动人们获得更好的选择。

“助推小组”的一个成功案例是在英国推动器官捐献。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唤起人们的同理心,比施加压力更为有用。“如果你需要器官移植的话,你会如愿以偿吗?如果你可以,请帮助其他人。”这条在实验中最俘获人心的标语,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捐献者,随后被应用到大规模的呼吁行动中。

而泰勒把行为经济学应用于政策制定的最新动作,是改革瑞典养老金系统。

余方介绍,2000年,瑞典政府决定给所有公民养老金投资的选择权。比如公民的养老金账户中有1万瑞典克朗,他可以选择投资任何系统内的基金,而不是由国家代为管理。

改革启动之初,即有400到500家基金,进入了瑞典养老金的投资体系。基金不仅来自瑞典本国,还有外国基金比如美国、日本、中国,投向世界各地。

每一个瑞典公民获得了一本很大的手册,里面有他们的诸多选择。这几百家基金的介绍、历史回报、投资方向、诸如此类。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有700到800家基金进入了系统。

泰勒在瑞典财政部的一次演讲中回顾,那应该是瑞典史上最大的一次广告活动。政府与基金都在大做广告,政府劝说公民自己选择投资,基金则劝说公民选择自家公司。

但这么多的选择,对瑞典公民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余方与泰勒一同从事这项研究。他解释,从理性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更多的选择一定是好事。有800家基金可以投资,肯定比只有8家投资要好。但实际操作的结果却并非如此。

2016年,800家基金中有2家卷款跑路,十几亿瑞典克朗不知所踪,“说对不起,我们这个基金出问题了,向这些基金投资的瑞典公民怎么办?”

此外,近10年来,绝大部分新进入养老金系统的瑞典公民,都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800家基金中挑选。如果公民不做出选择,他们的养老金就会进入一个默认的“缺省账户”中,由政府操作投资。

“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2017年的夏天之前,瑞典养老金项目的负责方与泰勒接洽,希望对这个运行了17年的体系做出评估,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因为对于系统来说,可供投资的基金选择增多,增加了系统维护的成本。但对于瑞典公民来说,不知这是否真的有所帮助。

选择的建筑师

如何去影响人们的选择?这是泰勒这些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他称之为“选择的建筑师”(Choice Architecture)。

泰勒曾举例说明,亚马逊公司即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的建筑师”,因为他们的网站上售卖百万本书籍,人们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却不会遭遇重重障碍。如果迷失在过多的选择之中,则是“建筑师”的问题。

在设计选择的架构时,“助推”是其中一项重要元素,即影响人们去做出某种选择。

其实在2000年瑞典养老金体系改革之时,就已经同时测试了两种互相竞争的“助推”。其一,养老金投资系统的默认选项是“缺省账户”,即公民如果不做选择,就托管给政府去投资养老金。

第二种“助推”是政府与基金公司的广告攻势,鼓励人们选择自己的投资基金。

起初是广告“助推”取得了胜利,约三分之二的公民自己选择了投资的基金。

但是当大规模的广告停止后,系统默认的“助推”则取得了胜利。泰勒提出,默认选项是更有可能被选择的结果。因为人们什么都不做的话,就是默认选择托管养老金。而此后加入养老金体系的公民,几乎都选择了托管他们的养老金。

而泰勒研究发现,选择架构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两类人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中,都没有改变自己的选择。

17年之后,养老金体系中的700万瑞典人留下了大量数据。而瑞典政府将所有人的每一笔交易等信息都发送给了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分析原始数据,通过数据刻画瑞典公民十几年来的行为模式:多少人每年选了什么样的基金,什么时候做调整,有没有做调整。有些人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调过仓,到底人的惯性有多大?

而泰勒也在考虑“选择的建筑师”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系统整体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最大?是去把整体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谁应当承担基金“错误行为”的风险? 如果默认选择的基金风险不小的话,政府应该考虑,把人们推向默认的缺省账户是对还是不对?

余方表示,泰勒近年来主要想推行的模式,就是“选择的建筑师”。他希望一个好的政府,能够把选择的架构搭建得更好,使民众更容易选择有益的方向。

而在传统经济学中,几乎没有任何好的理论方法,来把选择的架构搭建得更好。传统经济学最多只能算出在所有的基金之中,哪一支表现最好,但也不能“逼迫”所有人来选择最好的基金。

泰勒的行为经济学则推崇数据驱动的模式,以公开、透明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数据,去做长期的政策决定,再去影响人们的生活。

而泰勒希望在12月的诺贝尔奖致辞中简单提及这个项目。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期望从数据中获得发现,并找到好的方法,把发现串联在一起。

余方说,如果这项研究最终能够产生效果,如果这700万瑞典人之中,哪怕有一小部分人,在新的体系中获得更好的退休金收益,过得更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