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网:嫌弃“油腻中年男”,也是焦虑人的现代化
最近,“油腻中年男”在舆论场上沸反盈天。首先是有文章点出了“中年油腻男”的概念,接着如狂欢般的集体讨论与嘲讽,最后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画像:卫生习惯较差、形象缺乏管理、举止猥琐鄙陋、习惯好为人师……
不知何时起,我们已经习惯了相互嫌弃。放眼海内,试问哪个人头上不挂着几个标签?按舆论场上的分类来看,小朋友,可以是“熊孩子”;年轻人,可以是“凤凰男”;中年了,是戴着手串、拿着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老年了,是马路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的“广场舞大妈”……大概任何一个人,无论穿着打扮如何、意识三观正否,都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群体标签。
这种互贴标签、群体互怼越发常见,未免让人疲劳。但这样的舆论生态,未必只是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背后或许有着共同的时代语境: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社会的现代化,必须或者说首先,得是人的现代化。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曾写过一本《人的现代化》,其中提出了“现代人格”的几类特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相互尊重并自尊、平等观念和守法意识等等。反观被“嫌弃”的对象,大致有一些共性:缺乏公德与素养,群己边界不明;观念代际冲突明显,传统思维与现代生活不兼容等,从中不难发现与“现代人格”构成张力的不对称。
即便不诉诸理论,也能发现在诸如“避免成为‘油腻中年男’的建议”等网文,抛开一些审美品位等个人化的调侃之外,也不过是非常基础的现代社会常识,比如讲卫生、勤锻炼、认真学习、尊重他人等,平心而论,大体内容也并不出小学生守则之类的人格养成初始阶段的规训。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真要在社会中形成最基本的集体共识,何其艰难。人的现代化行进到了哪个方位,从中不难体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情有可原。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共识还来不及沉淀为行为规范,也由此呈现了人格现代化的焦虑及鄙视链层出不穷的光怪陆离。“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浓缩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经历过贫穷年代的人,要适应富裕年代对审美与品位的挑剔;习惯了“天为被、地为席”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要接受不践踏草坪、不摘花折木的社会公德规范;养成了集体、大家庭的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个人对自我权利的主张……跨越式发展,留下了不少还没跨过来的社会群体,由此导致了网络集体嘲讽的井喷。
但是,通往人的现代化,其路径是什么,大可以思考。以贴标签的方式选边站队,在网络上形成集体对抗;扩大标签的解释范围,制定一系列标准,以概念化宣泄代替对时代语境、复杂人性的探讨,这些方式就未免粗糙了。关键是,不能把“嫌弃”变成一种“抛弃”,在同一个社会不断划分异类,并试图把他们推向边缘,构成群体间的张力。现代人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接受多元的过程。基础的人伦公德当明确,至于此外的戴不戴串、泡不泡枸杞等无碍他者的个性喜好,一笑置之而已。
“油腻中年男”之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标签冒出来,希望人们能从中梳理出更多现代人立身自处的朴实道理,而不只是喧嚣与对抗。
(原题为《嫌弃“油腻中年男”,也是焦虑人的现代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