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党史 忆侨史】(88)屠守锷:潜心为国铸长剑
屠守锷,1917年12月生于湖州南浔。1940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屠守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攻下了硕士学位。在这之后,他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祖国。
1957年,聂荣臻元帅主持国防科技工作,邀请了一批科学家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屠守锷应邀成为了第五院十个研究室中负责研究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室的主任。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进行中国的导弹研究。
作为导弹研制的主要负责人,钱学森、屠守锷带领团队,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后经批准实施后,这个规划成为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1962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时遭遇挫折,掉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他和当时的工程师、工作人员一起全面系统地查找原因。1964年,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八次飞行试验都获得了成功,这一年,是中国导弹的发展史上应该被记住的一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攻关,我们第一代的导弹技术专家就这样成长起来,这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1965年3月,在中央专委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尽快把中国首枚远程导弹研发出来,并且直接任命屠守锷为中国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中国的远程导弹1971年试飞,1973年正式定型生产,整个过程中屠守锷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甚至在一百天的总装测试过程中,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航天四老”(左起:屠守锷、梁守槃、任新民、黄纬禄)接受“杰出科学家奖”时的合影
在无数科研人员和部队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导弹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成功地向9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海域发射了东风-5型运载火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任务胜利完成,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198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当时,这个消息让世界产生了震动。
屠守锷这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是这一次对他来说压力巨大,因为这是面向全世界宣布的。屠守锷和当时研究院的院长张镰斧带着实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戈壁大沙漠。大沙漠的气候、大沙漠的恶劣环境对他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屠守锷每天都在火箭实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
为了确保这次发射成功,这颗导弹上面十万多件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一种非常好的工作状态。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屠守锷掉了十几斤的肉。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说他还要上去做一次检查。于是屠守锷又最后一次爬上了发射架,仔细地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众所周知,那次向太平洋发射的这颗洲际导弹准确地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震动了世界。屠守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大国重器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6年,屠守锷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2年12月15日,屠守锷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原标题:《【学党史 忆侨史】(88)屠守锷:潜心为国铸长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