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秋冬哮喘易复发,环境问题是催化剂,专家:不要担心激素治疗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
2017-11-01 20:51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进入秋冬季节,季节变化引起了呼吸道感染疾病猛增,对于本身就有哮喘的儿童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迁延不愈的咳嗽、喘息,不仅让儿童痛苦不堪,也让家长精疲力尽。那么,哮喘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如何科学地防治哮喘?

儿童呼吸、哮喘学科专家鲍一笑教授强调,“哮喘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正规治疗比例不到10%,哮喘本质就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需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

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

支气管哮喘作为当今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为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正影响着全球各个年龄层的人群,目前全球已有哮喘患者约3亿,我国的哮喘患者达到3千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哮喘发病率迅速增高。以上海地区为例,1990年上海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1.79%,2000年为4.52%,2010年为7.7%。而欧美国家的哮喘的患病率在10%以上,我国哮喘的患病率有向欧美国家靠拢的趋势。儿童哮喘的发病影响学习,影响生长发育,影响家长的工作,增加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鲍一笑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易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发病原因有哪些?

鲍一笑解释说,哮喘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免疫、神经、精神、内分泌因素和遗传学背景密切相关。哮喘是一个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但遗传不能够解释短时间内哮喘患病率的迅速升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是哮喘患病率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

如果将“遗传”比作哮喘发病的基础,那么环境问题就是“催化剂”。很多家长都应该有体会,患有哮喘病的小朋友对外界的环境非常敏感。当季节转换尤其是秋冬交际、冬春交际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小朋友症状会比一年中其他时间严重。地区环境的差异确实会影响哮喘的发病,可能在一些气候干燥的地区相比于海边湿度较大的城市而言,不适合尘螨及真菌等这些喜好潮湿环境的变应原的生长。

另外,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全球大气、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食品、生活日用品的化学制剂越来越多,这些对于哮喘易感儿童都是极为不利的。一些空气污染较重地区哮喘患病率很高,并且有可能与空气中所含SO2浓度相关。母亲吸烟的小儿中,哮喘患病率是母亲不吸烟小儿的2.5倍。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忽视环境的作用,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防护措施,远离污染区域、避免被动吸烟等。

城市化的生活使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空调、地毯的广泛使用,宠物的大量饲养等因素,使室内过敏原的密度增加,这些均可能促进哮喘的发病;另外,根据哮喘发病的卫生学说,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儿童接触病毒、细菌等感染原的机会减少,抗感染免疫能力降低,而过敏反应增强,从而导致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增多。还有一个因素,母乳喂养对婴儿提供了短时的保护,避免发生湿疹、食物过敏和喘息。

要长期规范治疗

鲍一笑说,通俗来讲,哮喘的本质就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因此需要长期治疗。由于哮喘的病因较为复杂,个体差异较大,症状又通常以迁延不愈的咳嗽、咳痰、喘息为主,因此,相当一部分儿童哮喘患儿会被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性支气管炎等。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医师对哮喘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以及症状缓解后预防治疗的不及时、不规范,因而导致很多哮喘患儿反复发作直至成年,严重影响了哮喘患儿的身心健康。

鲍一笑强调,哮喘抗炎治疗应越早越好;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

治疗包括: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抗炎、平喘;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避免触发因素。 儿童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主要是过敏性炎症,目前吸入激素作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很多人担心,长期使用激素,是否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鲍一笑说,其实,不要担心激素的应用,因为治疗哮喘的激素摄入量很小,对于儿童而言,每日只需要摄入100-200微克,而且直接通过吸入进入气道,在气道局部发挥强大的抗炎症作用,而不作用于全身。经过20多年严格的临床研究,不影响孩子最后的身高。更重要的是吸入激素治疗几乎可以避免哮喘的急性发作,避免因长期气道炎症引起的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不可逆损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