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国际艺术节|“百变哥德堡”与“别样巴赫”
今年元旦刚过,我即收到上海音乐厅的年度音乐季节目册。翻开一览,有三场演出立刻跃入我的眼帘:一场是开幕音乐会德国80后钢琴家“马丁·史岱菲尔德(Martin Stadtfeld)钢琴独奏音乐会”,一场是阿拉伯血统的演奏家“马汉·埃斯法哈尼(Mahan Esfahani)羽管键琴独奏音乐会”,还有一场即不久前连续两晚上演的跨界演出“失眠的三种模式”。它们的“主菜”都指向了J.S.巴赫的一部晚期键盘乐杰作——《哥德堡变奏曲》(BWV988)。至此,上海音乐厅“哥德堡系列”演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笔者有幸亲历了这三场音乐会,虽有相同的节目却有完全不同之体验。若问为何这部作品能收获如此高频度的上演率与大比重的满座率,我想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无穷的艺术潜能及其“百变”可能性。
《哥德堡变奏曲》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能激发艺术家灵感与创新的一部音乐作品。巴赫当年为一位患有失眠症的伯爵而作的这部古钢琴作品,后来被成千上百种独奏乐器加以改编与演奏,又有大量不同形式的器乐重奏与乐队版本,甚至它还能与爵士乐的独特韵律巧妙地融为一体。《哥德堡》作为舞蹈创作的音乐基础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据记载,20世纪70年代就有美国纽约市的舞蹈团根据它创排芭蕾,以音乐为立足点将这部同名无情节芭蕾演绎成为了著名的舞蹈篇章。之所以这部音乐杰作能为舞蹈创造带来如此大的启发,因为它们之间至少有二重渊源:《哥德堡》中本身就包含诸多欧洲民间舞蹈体裁的特性变奏段;舞蹈中的变奏(variation)亦是芭蕾表演形式中一种具有整体结构力的重要独舞类型。上周末,由来自英国的苏格兰合奏团与瑞典安德森舞团的16位艺术家们联合献演室内乐与现代舞版《哥德堡变奏曲》,以轻松、紧凑而富于幽默感的跨界创意,为上海观众卸下了一周的忙碌与疲惫。整场演出秉承且依托了《哥德堡》的连续性与多变性,没有中止,一气呵成。在音乐部分,合奏团采用弦乐三重奏与弦乐队相结合的形式,演奏速度也比纯室内乐版要更明快欢愉,为现代舞编创留出更大的发挥余地。令我略感意外的是,音乐部分竟然舍弃了巴赫原作中首尾呼应的萨拉班德式“咏叹调”主题,直接以第一变奏作为开场;在尾声时同样作了相应的舍弃与替换。当观众们满怀期待最后一个变奏——以民间歌调“什锦拼盘”式的第三十变奏时,等来的却是一把低音提琴孤独而款款深情地拨出“哥德堡低音”,于是其回归原典的“初心”不言而喻,其深沉悠远的余韵又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此次亚洲首演的“失眠的三种模式”,其编创更侧重于发挥舞台空间与舞蹈姿态的想象力,就像是身处21世纪的舞蹈家与演奏家们共同面临着难以抗拒的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都市焦虑感而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们以后现代式的漫无目的与无所适从调动整个团体最大的肢体可能性,上演了一出荒诞戏剧:所有演员都身着便装,不但舞蹈家的表演融入了日常生活情景,就连乐队演奏家都合着拍边拉奏边行走在舞台上,甚至扭动腰肢成为舞蹈表情与空间构图的有机部分。
随着第一变奏由平静向动态的情感转变,一出日常戏剧拉开了序幕:从失眠起床、洗漱,到日常步行、游戏、……时而叙事、时而抒情。直到小调式的第十五变奏,众人合力背负伤者,在昏暗的灯光下乐队以集体泛音滑弦慢慢消逝的声响结束了上半部分,全体演员推至幕后。此刻,观众席突然亮灯,不明真相者以为到了中场休息,席间不禁哗然一片……
不料,从幕后传来了第十六变奏“法国序曲”,标志着后半部分的连续进行。赋格段(第十六变奏的后半部分)情绪骤变,一群舞者应声闯入舞台,激越喧闹、更衣换装、甩动长发,攀高爬梯、作平板直撑、为设备充电、情侣间闹别扭又缠绵……失眠带来的后果,生活的喧闹与日间的焦躁成了不二的饰辞。全曲最具悲剧性的第二十五变奏,蓝绿色灯光晕染出忧郁氛围下,女子独舞表现从孤寂、无奈、疯癫、歇斯底里、挣扎到寻求出路的艰难意象。临近尾声,情节更趋于荒诞:出现了似是义肢甚至木乃伊的奇怪道具与人物造型,甚至还有人把碗当作鞋子穿着走路、把鞋子咬在嘴里当餐具……椅子、绳子、推车、移动衣架各式道具全场出动,整个舞台瞬间变为不加修饰的杂乱后台……
为更好地契合现代感的视觉体验,舞美设计特意把布景设置成极简主义般毫无装饰的纯白色,仅仅利用灯光的变换达到艺术表现的直白性。随着乐音的流动,艺术家们舞动的身姿在白色地板上、背景上投射出多维的阴影,亦成为立体空间与光影腾跃的一种自由表达。
如果按今年音乐厅上半年两场《哥德堡》主题音乐会的方式来命名——史岱菲尔德以“古谱揭秘”方式的现代钢琴演绎叫作“纯粹巴赫”,埃斯法哈尼以“乐器考古”方式的羽管键琴独奏叫作“原味巴赫”,那么,本场以“艺术治疗”为名义关注现代都市人失眠症的跨界表演就该叫作“别样巴赫”。有人说,为了听《哥德堡变奏曲》而加上舞蹈,对于古典音乐欣赏来说或许有点多余。然而,引进这样一台节目,新奇的组合方式、自由的表现创造,不仅打通了艺术间的藩篱、也打通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经验与审美心理,以致于让更多观众走入音乐殿堂,对古典音乐的普及与推广、激发国内艺术创作的创新力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不正是上海音乐厅及上海国际艺术节共同为市民服务的“初心”所在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