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中医|科普】端午极阳日 健康防疫节——聊聊长三角地区端午养生经

2022-06-03 15: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沪苏浙皖 ,作者端午安康的

沪苏浙皖.

欢迎来到包邮区!与我们一起,观察长三角的新气象与关切事,倾听一体化的热话题与冷思考,采撷各地区的新动态和好做法。

加关注

微信号:szy_tcm

绕着你

飘幸福清香

艾蒿一束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说的就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民谚有云: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在传统认知中,农历五月是恶月,民间又称“毒月”、“恶月”或“百毒月”,五月五日更是因为“极阳”而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有说法称“端午”的名称由“躲午”演化而来,有躲避毒辣的夏日之意。用现代观点来解释,端午时节气温日渐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最容易生病。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食粽子、挂菖蒲、缠丝带、赛龙舟、沐兰汤、佩香囊、喝雄黄……这些古老的端午习俗,最早都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维护健康的,所以端午节亦被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这些满满的仪式感里蕴含了许多养生之道。今天我们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长三角地区传统的端午习俗和蕴含其中的养生知识。

江苏吴江

吃粽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往往潮热难耐,人们往往食欲不佳。中医学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就粽子的配料而言,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吴江地区多用箬竹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是一个适时的食疗妙法。但是食用粽子时也应有所节制,进食过多反而会不利于消化,阻碍脾胃的升降之性,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尤其是甜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

挂艾草

到了端午节,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芳香避秽的草药和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时节空气潮湿,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采用芳香化湿、化浊的方法来驱邪。艾草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

赛龙舟

吴江区平望镇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发源于5000年前的龙南原始村落,明朝洪武年间正式建镇。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基础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平望龙舟赛历史悠久、鼎盛一时。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古人提倡运动养生的一种形式。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端午养生提示

吴江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陆贤燕副主任医师:端午时节,脾胃虚弱,体内也容易产生湿邪,加上自然环境潮湿炎热,容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所以饮食宜清淡温和,夜卧早起,锻炼增强体质,起居宜清洁辟秽,加强自我保护,也可以适当按摩或者艾灸经络穴位可健运脾胃,疏通经络,使体内元气升降有序,周流全身,以防病保健。在端午节后,可以通过行走、打八段锦或太极拳、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保健身心。

浙江宁海

笋壳包粽

说起端午风俗首先想到的非“粽子”莫属了。在浙江宁波宁海当地,老百姓喜欢用笋壳来包粽,这是不同于其他地区风俗习惯的。当地有句谚语“五月到,笋壳包”,包粽子用笋壳,连带笋壳一起煮,中医认为竹笋具有健脾胃、通肠排便、并且消毒清痰的作用,笋壳也具有一定类似的功效,而粽子多用糯米作为原材料,具有滋补的作用,所以老百姓将笋壳拿来包粽子,来缓减糯米的粘性、腻性,有助于消化。

乌饭麻糍

端午节的第二道美食,那就是具有南方地区的特色传统时令小吃——乌饭麻糍。传说农历四月八日是牛的生日,当天,耕牛统统休息一天,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来犒劳耕牛,表示对人类忠诚的伙伴的敬意。“四月八,乌饭麻糍黑踏踏”,四月吃“柴脑”,柴脑指的是山上乌饭树刚长出来的嫩叶,把嫩叶捣出汁液,然后用汁液浸泡糯米,使其变成黑色,将糯米做成麻糍。初夏天气转热,人易烦躁不安,乌饭叶入心经、肺经、具有止咳安神的功效,对于夜不安眠,久咳不止、心悸怔忡等病症有治疗作用。经过处理后保存的乌饭叶的汁液可以长年储存,端午时节,很多家庭也会用泡上一晚的糯米,捣麻糍吃。

雄黄驱虫

按照当地的民俗,由于夏天炎热,有蚊蝇虫蛇出没,老百姓就会在前庭后院撒上雄黄粉来驱赶虫蝇。但是,随着居民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庭院里撒雄黄粉、给小孩子涂抹雄黄粉的习惯,也逐渐被淘汰了。

端午养生提示

宁海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林朝阳副主任医师:端午时节,家家户户有门口悬挂菖蒲叶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具有化湿和胃、开窍醒神、宁神益智的作用,因为菖蒲和艾草都具有特殊的辛味,可以防止蚊虫进入,人闻到还可以醒脑提神。而菖蒲叶又形似利剑,所以民间又有用它来辟邪去害,斩杀妖魔鬼怪的说法。

上海青浦

食扎肉

青浦地处江南核心地带,多湖荡湿地,由此建设的圩田是这里的农村普遍风貌。水是生命之源,带给人们丰盛的粮食,江南盛产好米,米能健脾胃,青浦人爱吃,吃大米做成的粽子,还有用粽叶扎的红烧肉——朱家角扎肉,也是青浦地区富有名气的一道菜。粽叶具有抑制细菌以及祛除油脂的作用,有些粽子的内馅儿是大枣做成的枣泥,更有补养气血的作用。

沐兰汤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容易滋生和传播水源性疾病,正所谓“端午到,五毒醒”,端午时节病虫害容易滋生。艾叶和菖蒲在九峰三泖以及淀山湖区域广为分布,人们往往会在第一年将艾叶菖蒲悬挂门楣,节期过去之后收起来保存,待一年后,艾叶已经放陈了,就会在第二年的端午期间,点燃旧年的储存的老艾叶菖蒲进行熏灼,就可以洁净空气环境,减少疫病发生的几率。有些考究的人家,还会用艾叶、佩兰等草药进行煎煮之后,用来洗澡药浴,除去身体肌肤间的邪气,从而强身健体,所以端午节又称“浴兰节”。

驱蚊虫

小时候住青浦农村的孩子一定有记忆,那时候蚊虫也多,没有电蚊香,大家除了用螺旋形蚊香驱蚊之外,如果有缺乏条件的,偶尔也会选择点燃晒干的陈菖蒲来驱蚊,本地话管这菖蒲叫“蒲蕊”,点燃后,周遭环境中会出现浓烈的草药气息,一定程度上会赶跑蚊虫,获得一些清净,有利于大家在仲夏获得安眠。受此启发,青浦区中医医院利用菖蒲、艾叶结合其他数味中药材,向社会推广了中药驱蚊包的驱蚊虫方案,多年来经过上万人群的亲身体验,验证了中药本草的威武性能,时至如今,每年都有不少远至市中心的民众来青浦区中医医院配药。

端午养生提示

青浦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曹磐毅主治医师: 端午期间,气温高,湿度高,食品容易迅速腐败,所以建议在烹调时减少分量,一次吃完,不要久放,家中建议常备藿香正气水或者胶囊,可以防治夏季常见的腹泻以及感冒,夏季五行属火,五脏属心,心血管患者要保证休息,尽量避免在午间炎热时段出门,建议小睡半小时左右,但不宜过久,适度的午睡可改善疲劳,减少情绪障碍发生的几率,有兴趣的话,可以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以及心经上的神门穴,可以帮您以更好的精神与身体状态度夏。

上海市区

佩香囊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的民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藿香、艾叶、肉桂、白芷、丁香、薄荷、冰片等。这几味中药可以组成各种不同功效的药方,混合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中医认为有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解郁、通窍镇惊、驱毒杀虫的功效。在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个香囊,就好像是带着一个绿色环保的“空气净化器”。

香薰法

近期为配合疫情防控,上海市中医医院推出中医“防疫薰消方”,每日两次由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护理人员在门诊推着自制的“菖艾”薰消流动车,进行香薰除疫。中药香薰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便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中医认为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使用香薰疗法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香气盛则秽气除”,在《伤寒论》、《本草纲目》及《太平圣惠方》中多有提及民间百姓在时疫横行时,用艾叶烧烟以驱除邪气的风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太乙流金散烟熏等香薰方法可起防治温病的作用。“防疫薰消方”结合了上海地域、时令以及特殊环境等情况,在古方的基础上使用菖蒲、陈皮、藿香、佩兰、艾叶、金银花、梅花、琥珀、川芎等中药组方,具有芳香辟秽,醒脾祛浊,行气疏肝、安神助眠,提高免疫的作用。

端午养生提示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诊疗中心 张洁主任:新冠病毒属浊气,可用温热、清透的芳香之气将其化散。“防疫薰消方”中的陈皮具有健脾理气,祛除秽浊之气的作用,藿香、佩兰、菖蒲具有芳香辟秽、清暑开窍作用,艾叶具有灭菌杀毒、净室避秽作用。点燃时,艾火的纯阳之气在升起的袅袅药烟中将浊气消散于无形,这也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对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运用。采用中药香薰辟秽浊、防疫毒也是传统中医在现阶段疫情防控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供稿:上海市中医医院

青浦区中医医院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

宁海县中医医院

原标题:《【市中医|科普】端午极阳日 健康防疫节——聊聊长三角地区端午养生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