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八洞村》导演:主旋律没错,错的是浅薄的说教和粗制滥造
“主旋律没有错,错的是浅薄的说教和粗制滥造”。《十八洞村》导演苗月对中新网记者说。她认为,电影人要坚持工匠精神,关注现实题材,用真诚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创作。
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国家一级导演苗月执导,王学圻和陈瑾领衔主演的《十八洞村》正在院线热映。该片以中国精准脱贫典型“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的脱贫故事,展示了当下村民的内心世界。影片背后有哪些故事?中新网记者近日专访了导演苗月。
“生活是一座富矿”
2016年,苗月接到了电影主管部门交给她的《十八洞村》的创作拍摄任务。精准扶贫到底应该怎么拍?一开始她的心里并不确定。从深入生活着手,到实地采访、创作剧本,再到前期筹备和拍摄、后期制作,苗月在电影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带着主创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电影《十八洞村》的创作制作。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自2013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后,两年多的时间,这里铺上了沥青路、房屋修缮一新,创新发展猕猴桃产业等,带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并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十八洞村民老杨一家,是苗月在十八洞村走访时遇到的第一户人家。以老杨家的故事为基础,苗月创作出杨英俊的角色,由著名演员王学圻出演,展现了一位勤劳坚韧的退伍老兵,一心一意种田,从最初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户、到最后带领家族的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走出贫困的心路历程。
“怎么能演得真实、像农民呢?”这是苗月和王学圻共同的担忧。除了坚持扎根农村地区调研和感悟生活,在每次拍摄现场,苗月都邀请村民做现场生活指导、并跟随拍摄,比如一个抛秧动作,都是村民手把手示范。
“插秧的动作美极了,就是要用这种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山村和土地的情感。”苗月说。
为了打磨影片的细节,苗月邀请了很多民俗专家指导,但百密难有一疏。有次在拍摄现场,一个村民看完拍摄后,找到苗月,说演员的头帕包得不准确,苗月要求化妆组立刻修正,将已拍好的镜头重新拍摄。
关于头帕,村民又给苗月讲了更多故事。苗族女人层层叠叠的头帕,仿佛山里连绵起伏的梯田;苗族男人的头帕则有较多实用作用,可当作一种工具,方便他们在山里干活儿。“苗族女人是把田顶在了头上,那是一种对土地的敬重”。苗月对十八洞村、对苗家人的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什么叫工匠精神?首先就是创作态度严谨、要真诚地用心去表现生活,才对得起生活和观众。”她说,电影《十八洞村》之所以能得到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的共同认可,正是因为电影严格按照电影主管部门的要求,严格遵守电影创作的艺术规律,严格执行电影工业生产的各项流程。“这是用工匠精神拍摄出来的大格局、高维度的艺术主旋律电影。”
导演苗月。 曾鼐 摄“主旋律没有错,错的是浅薄的说教和粗制滥造”
在拍摄过程中,《十八洞村》剧组有一条“铁律”——不允许倒饭、不能浪费一粒米。年轻时曾体会过“吃不饱饭”的苗月,称“很痛恨浪费粮食的人”。在苗月的剧组中,80%以上的工作人员为“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也开始认识和理解精准扶贫的意义,更懂得了对土地和粮食的珍爱。
在创作剧本的实地采访中,一些老村民们对于土地的热爱让苗月深受感动,这也是她想在影片中传达的一种感情,尤其对于当代的年轻人。
“希望更多年轻人去看这个电影。”苗月说,现在观影人群中很多“80后”“90后”来自于农村家庭,他们或因上大学来到城市、或因随父母工作来到城市,他们不该忘记来自的土地。“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祖辈的生活,去看看远离的家乡?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谈及“主旋律电影”,苗月说,主旋律没有错,错的是浅薄的说教和粗制滥造,电影必须讲一个好故事,传递一种美好而温暖的力量。她说,传递善念的正能量,正是《十八洞村》的意义。
苗月说,希望用一份真诚的创作态度和一种真情,来吸引观众。她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来关注农村题材,表现老百姓、最底层人民的生活。
(原题为《<十八洞村>热映聚焦精准脱贫 导演苗月:坚守工匠精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