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健康肥城行动】健康科普|猴痘的预防和控制

健康肥城公众号
2022-06-02 19: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今年猴痘疫情最先被英国在当地时间2022年5月7日发现,当地时间5月20日,随着欧洲确诊和疑似猴痘病例超过100例,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就猴痘召开紧急会议,当地时间2022年5月29日,世卫组织发布疾病信息通报,并将猴痘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为中等。

何为猴痘?如何做好防控?

猴痘的历史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是天花根除后时代人类感染最重要的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是在1970年刚果的一名9岁男孩身上首次发现,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自1970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人类猴痘病例。1996-19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次暴发中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高于往常,主要是由于水痘和猴痘同时爆发。2017年以来,尼日利亚爆发了较大规模猴痘疫情,共报告疑似病例500余例,确诊病例200余例,病死率约3%,目前仍不断有新增。2003年,首次非洲外的猴痘疫情爆发于美国,主要与进口自加纳的宠物土拨鼠受到感染有关,该次疫情共造成70多例猴痘病例。2018年至2022年,发生过多例从尼日利亚到其他国家的游客感染猴痘的病例,涉及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美国等。

病毒特点

猴痘病毒(MPXV)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OPV)、猴痘病毒种(Monkeypox virus);为双链DNA (double-stranded DNA,dsDNA)含有包膜的病毒,是一类结构复杂、粒径较大的病毒,外形如砖状,长为220~450nm,宽为140~260nm。因此,MPXV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识别,但其超微结构还得通过电子显微镜分辨。病毒由四种主要成分,核心(Core)、外侧体(Lateral bodies)、外膜(Outer membrane)和外脂蛋白包膜(Outer lipoprotein envelope)组成(见附图2)。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引起,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在人类之间也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其动物宿主包括一系列啮齿动物,如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呈长方形,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培养生长,导致细胞病变,属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抵抗乙醚,对干燥有较强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尔马林灭活。56°C加热30分钟,也易使其灭活。猴痘病毒共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中非分支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病死率约为10.6%,并被认为更具传染性。自1980年消灭天花以及随后人类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中最重要的正痘病毒。

临床表现

猴痘导致的症状与天花患者的症状非常相似,但没有天花严重。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13天,也可能为5-21天。

猴痘病毒感染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1、侵袭期(持续0-5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酸痛和虚弱;

2、皮肤发疹期,通常在发烧后1-3天内开始出现皮疹,集中于面部和四肢。影响面部(95%)、手掌和脚底(75%)、口腔粘膜(70%)、生殖器(30%)和结膜(20%)。皮疹从斑块依次演变为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后脱落。发生病变的位置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严重时病变位置会合并导致大块皮肤脱落。这些皮疹通常非常疼痛。出现皮疹时,患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MPXV储存宿主与感染的动物是人类主要的传染源。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但是MPXV的储存宿主则更广泛,包括啮齿类、哺乳类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肯尼亚长尾猴、黑猩猩、非洲大象、野猪、羚羊、冈比亚巨鼠、土拨鼠、西非松鼠、食蚁兽等。MPXV的自然宿主尚未确定,但啮齿动物最有可能。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损而受染;通常由动物传给人,偶也可以发生人到人的猴痘传染。一般认为是在直接的、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染。另外,猴痘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而传染。患者从发病(发热为标志)开始就具有传染性,在整个病程的各阶段都有传染性病毒颗粒的脱落,直至结痂脱落并形成新的皮肤。传染期长达4周左右。

3、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未接种牛痘苗的人群对MPXV普遍易感;接种人群对猴痘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的逐年下降,故存在感染的风险。

从历史上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并不常见,通常在传播1或2代后就会结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猴痘已经成为部分非洲国家的地方性流行病,暴发事件时有发生。

2005~2007年期间,美国各州卫生部门和卫生保健提供者向CDC报告了5例实验室获得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VACV)感染病例。

2018年9月,英国发生一起医务人员院内感染MPXV事件,感染方式可能是通过接触污染的床上用品。为此,当地卫生行政与疾病控制对该例和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逐一对各类暴露人员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和公共卫生建议(见附表1),按暴露程度分别实施居家隔离、医学监测以及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附表1. 英国猴痘潜在暴露人员感染风险评估和公共卫生建议

注:FFP3口罩对于≥0.3μm颗粒物的过滤效果达到99.95%。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从猴痘患者皮损标本中检测出猴痘基因组片段,为临床快速提供实验室诊断的依据;也可通过电镜或培养,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天花病毒。此外,荧光抗体法和放射免疫法可从感染者血清中检出猴天花病毒抗体,但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与控制

在人猴痘暴发期间,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是猴痘病毒感染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感染风险较大。护理疑似或确诊猴痘病毒感染患者或处理其标本的人员应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和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

临床疑似猴痘病例,尤其具有流行病学暴露史,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和飞沫隔离措施。

应避免与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特别是患病或死亡的动物时无个人防护措施的接触。

怀疑感染猴痘的圈养动物应与其他动物隔离饲养。任何可能接触过感染动物的动物都应被隔离,医学观察期为30d。

人类猴痘可通过接种天花疫苗(牛痘)实现预防(保护率为85%),有数据显示,未接种牛痘疫苗的人群的病死率为9.8%。因此,一些高危人员,医务人员、口岸检疫人员和动物检疫人员可以根据其岗位性质、历史牛痘苗接种时间、当地猴痘流行程度接受牛痘苗接种。2019年,一款改良减毒痘苗(Ankara)在美国获准用于预防猴痘,为两剂次疫苗。基于正痘病毒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天花和猴痘疫苗都是以痘苗病毒为疫苗毒株。一些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政策,向高危人群提供疫苗接种。

除牛痘苗接种外,对于职业暴露人员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注射牛痘免疫球蛋白(VIG)、静脉注射西多福韦(cidofovir)和口服替科韦密特(tecovirimat)。

环境物表消毒

MPXV为亲脂类DNA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0℃(92.3%)或56℃(100%)、作用20min,几乎部分或完全丧失传染性。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VARV)患者的脓疱拭子在30~35℃条件下,感染性可保持8周,而泡囊内容物在培养基中可保持感染性达9个月。实验显示,痘苗毒株(Vaccinia virus strain,VACV)对紫外线敏感,254 nm的UV辐照下、作用20 s可灭活饮用水中的VACV。

MPXV对目前常用的消毒剂都非常敏感,因此,完全可以参考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全面精准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附件《常用消毒剂使用指南》有关规定,科学规范选用环境物表消毒剂,坚持“清洁单元”、“有效复用”两项最基本原则,最大限度消除环境物表中污染源。推荐如下:

1. 环境物表:季铵盐类、醇类+季铵盐复合、醇类、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消毒(卫生)湿巾;或含氯消毒剂(500mg/L~1000mg/L)、次氯酸(100mL~200mg/L)、二氧化氯(50mg/L~100mg/L)、过氧乙酸(0.1%~0.2%)、过氧化氢(3%)、含溴消毒剂(溴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总有效卤素200mg/L~400mg/L;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有效溴400mg/L~500mg/L)、季铵盐类消毒剂(1000mg/L~2000mg/L)等,清洁抹布、地巾浸湿后擦拭消毒。

2. 床上用品、患者病服和生活衣服等织物:推荐采用具有热力消毒功能的洗衣机清洗消毒(见附图5),执行A0值600标准,80℃×10min、90℃×1min、93℃×0.5min;人工清洗执行WS/T 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附图5. 医用热力消毒洗衣机和烘干机

3. 空气消毒:次氯酸(50mgL~200mg/L)喷雾、过氧化氢雾化(浓度按厂家说明书)消毒、紫外线辐照消毒、移动式空气净化消毒机(器)等。

4、根据《关于印发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6号)附件二,清洁与消毒指引,医用织物的清洁与消毒,宜使用具有防水阻菌阻尘功能的床上用品,可采用擦拭清洁与消毒。

原标题:《【健康肥城行动】健康科普|猴痘的预防和控制》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