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孩子是西瓜,就让他做西瓜
本文选自《我命由我不由天4: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作者:李虹 蔡志忠
“孩子是什么,就让他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在蔡志忠看来,父母认清孩子,帮助孩子认清自己非常重要。
蔡志忠始终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找到自我,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教育者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
中国的教育有极为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价值。
有些孩子早早地闪耀光芒,有些孩子需要时间和耐心来精心打磨。他不一定是颗耀眼的钻石,但也温润如玉。
换个角度来说,孩子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全才。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定是有限的,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当了父母后,不是处女座的父母也变得开始追求完美,过多地注意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优势。
作为父母的我们何尝不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比如在工作领域,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来说我可能一窍不通。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首先应该承认孩子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存在差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很多父母往往非常信任“木桶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想要弥补孩子的短板。比如,孩子的英语很优秀,但是数学成绩不理想,于是开始给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孩子唱歌跳舞不错,但学习成绩一般,你却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一定要提上去,于是开始疯狂给孩子搞题海战术。在这些父母的眼中,见不得孩子有丝毫的缺陷。一旦发现,立马如临大敌,惶惶不安,仿佛天都要塌了。
蔡志忠认为,样样通,不如一样精!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仅需要“百事通”,更需要专攻一行一业的人才。所以,不必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长处而选择“泯然众人”,与其到最后样样都不出彩,倒不如让他有那么一个拿得出手的特长。
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早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刷子。
蔡志忠老师对我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去菜市场的一家面店吃饭,一个年轻人坐到我面前问我,为什么能够画出那么多漫画?我回答说,任何菜市场,不论是胡志明市、温哥华还是北欧,卖的东西无非是鸡鸭鱼肉、蔬菜水果,但为什么会有法国菜、英国菜、意大利菜,就单中国菜还可以分出川菜、湘菜、鲁菜、粤菜等那么多菜系?就是因为手艺不同。
这说明什么道理?在所有素材都差不多相同的情况下,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灵活运用,在于是否会整合素材,是否有创新思考。要出类拔萃,就一定要保留自己的独特性,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每个人注定要度过只属于自己的一生,任何人都无法复制。有的人热衷开拓和创新,喜欢用商业模式改变社会进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有的人天性善良,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传播爱与慈善,比如特蕾莎修女;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天生喜欢探险,还有的人心灵手巧,具有匠人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蔡志忠说:“作为父母,永远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他们的天赋和价值,帮助孩子找到那份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从事亲子关系修复的心理学教授,她为家长推荐过一部日本电影,名叫《垫底辣妹》,影片中十几岁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个学业上彻彻底底的 loser(失败者),看上去完全没有希望的人生,却在妈妈和辅导学校的老师的呵护和激发下,考入了似乎难以企及的目标大学。他们对这个被人人放弃的女生拥有信念,在她身上看到常人未发现的潜能,是这一“奇迹”能够产生的根本。
如今,中国父母的焦虑根源并不是财务或其他压力所致,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人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地告诉他们:你足够完美,你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每个人都理应在唯有一次的人生中实现这个自我的价值。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也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总是有差异的。
当家长的,要意识到孩子的独特性。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有的孩子擅长弹钢琴,有的孩子擅长播音主持,等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要正确地认识到这种“不一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发展规律,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味地以家长的期待和想法要求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反叛、厌学,而一直处在讲究攀比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不自信,到头来要么变得好斗,要么自暴自弃。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他自己了,不是别人的复制品,更不是家长生命的延续, 不 要 把 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
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悦纳孩子,现在很多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家的孩子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人孩子的长处。这样就很痛苦。父母应尊重孩子作为独立存在本身的意义。在亲子关系里,尊重孩子意味着父母需要无条件去接纳孩子,不带任何评价地贴近孩子的内在体验,使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蔡志忠说: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说着,蔡志忠老师为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学生对智者说:“我要成为马克思第二。”
智者说:“做你自己。”
另一位学生说:“我要成为弗洛伊德第二。”
智者说:“做你自己。”
第三位学生对智者说:“我要成为爱因斯坦第二。”
智者说:“做你自己。”
三位学生齐声说:“有为者亦若是,成为他们第二有什么不对?”
智者说:“你们都要当别人,让谁来当你?”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与人比较,或有好或坏、有用还是无用的判断,认定自己追求的道路,集中于每个当下去使力,这就是禅的修行。”
蔡志忠说道。蔡志忠说:“一个人能否成为天才,取决于他这一生有没有做自己最爱的事。”
人生的意义在于究竟做过什么事,可今天的人都太恐慌,生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学习成绩比别人差,着急;钱比别人赚得少,更着急……
一个人要是怕和别人不一样,那还怎么可能出类拔萃?
毛毛虫整天除了睡就是吃,为什么它这么幸福?因为它的父母只做对了一件事:把它放对了位置。
生命中最大的智慧就是放对位置。
在蔡志忠的《蒲公英的微笑》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如果我是一棵蒲公英,
我将自在自得欢愉地享受着生命。
在该开花时开花,
该传播种子时传播种子。
我才不理隔壁那棵雄伟的千年大树,
因为我是花,他是树;
他是他,我是我,
他不是我,我不是他。
蔡志忠说:“我很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们,要正确地帮助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成为优秀的自己,而不是令孩子成为你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
现代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