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妇好墓出土文物长沙展出,呈现殷商王后允文允武一生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7-11-01 09:0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长沙博物馆中华文明特展系列“殷商王后——纪念殷墟考古发掘九十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特展”近日在长沙开幕。展出400余件由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向观众呈现妇好的传奇一生。展期持续至2018年3月4日。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其事迹在甲骨卜辞有较多记载。略施粉黛,她是国王最宠爱的王后,生前钟鸣鼎食,备受恩宠; 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她还是沟通天地的女祭司; 她更是一位母亲,为商王生儿育女,身后之事极尽尊隆。

殷墟妇好墓在考古史上大名鼎鼎。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总计出土了1928件随葬器物,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次展览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沙市文物局主办,长沙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分为初识妇好、允文允武、宫闱静好三个单元。参展文物包括青铜器、玉石器、甲骨等,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此次展出的重点珍贵文物,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妇好铜钺、司母辛铜方鼎、亚弜铜圆鼎、妇好圈足铜觥、对尾鹦鹉、玉人、玉龙、玉虎等。其中不少都是与妇好生前生活密切相关的。

展品中的玉龙玉质莹润,头有双角,张口露齿,工艺精湛,为蜷体龙造型,憨态可掬。有专家认为,蜷体龙取材于蝉、蚕等虫类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的神通就是由此演绎而来。妇好墓出土玉石器多达865件,如此厚葬既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宠爱与不舍,也揭示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

殷墟妇好墓考古现场

一、初识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位王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家、政治家、巾帼英雄。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妇好并未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上世纪安阳殷墟陆续出土了有关妇好的200余条甲骨卜辞,使人们对她的故事略知一二。直到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以及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这位王后的传奇人生才为世人所知晓,也为我们一瞥殷商盛世,有迹可循。

玉人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椅子等高坐具从唐代开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标准坐姿是跽坐,即双膝跪地、脚背贴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这件玉人呈现的就是一位跽坐贵族,所穿的窄长袖有花纹短衣是商代贵族的流行服饰。头顶中心梳小辫,辫上似缚有发绳,“辫发”也是商代玉人常见发型。头顶有左右相通的小孔。两腿之间有一较大圆孔,可供插嵌。

玉象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西周中期(前10世纪中叶)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适合野象栖息。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出产大象而得名。古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甲骨卜辞也有关于捕猎大象的记录。在殷墟多次发现象骨和象牙制品,在王陵区祭祀坑内还发现一只颈系大铜铃的亚洲幼象骨骸,证实了商人驯象的传说。这件玉象憨态可掬,夸张地表现了大象的驯服神态。

刻辞卜骨 河南安阳小屯西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刻辞为:御□日丙豕,又豆丁妣□?又妣戊豕?又父乙豚?

□是目前难以释读的字。妣指女性祖先,丁妣即妣丁,指庙号为丁的女祖。豕指猪,豚即小猪。这条刻辞卜问,是否用猪祭祀(妣)丙、妣丁、妣戊,是否用小猪祭祀父乙。这块卜骨是牛肩胛骨,宽而薄,稍加烧灼即爆裂,最宜占卜。

妇好铜方斝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斝是盛酒器,特征为口沿有两个立柱,腹侧有鋬(p�n,把手),足为尖锥形。妇好墓出土铜斝12件,其中方斝4件,圆斝8件。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商代方形铜礼器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级贵族墓葬,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斝口沿下饰蕉叶纹,上腹饰夔龙纹,下腹饰兽面纹。腹底铸铭文“妇好”,应是妇好生前用器。

妇好铜圆斝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以酒成”,酒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器之一。文献记载铜斝用以行祼礼,亦可滤酒,双柱可能用来悬挂滤酒网。此斝腹底中部铸铭文“妇好”,腹、足有丝织品残迹,鋬下有粗纺织品残迹,说明下葬时曾用多层织物包裹。如此高大的铜斝不多见,妇好墓随葬了8件大铜斝(含3件铜方斝)。

亚弜铜圆鼎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此鼎造型雄伟,深腹如半球,三柱足中空。口沿下饰六组兽面纹,口沿上有铭文“亚弜”二字。腹、足有烟炱迹,为实用之器。“亚”字是官职名称,“弜”是方国名或族名。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了“弜”向商王入贡、为商王征伐等事。这件青铜鼎或是“弜”献给武丁夫妇的贡品,或是作为妇好葬礼的赗(助丧礼品)礼随葬。

司母辛铜方鼎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铜方鼎出现于商代,成偶数使用。妇好墓随葬一对两件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龙纹的侧面像)龙纹为主纹饰。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表明该鼎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的,“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

二、允文允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王朝的王权是依靠庄严神圣的祭祀和威武显赫的军事来支撑的。妇好是“祀与戎”都不让须眉的女性,她亲自主持庄严神圣的祭祀!在名目繁多、方式多样的祭祀中,妇好代表商王室祭祀商朝的列祖列宗。她是能征善战的女将军,商王武丁多次派妇好统领军队参加征伐战争,显现了对她军事才能的倚重,更为商王朝势力扩张奠定了基础。

玉琮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最早的玉琮见于5100年前的安徽潜山史前文化。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广东、山西的史前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

铜柄玉矛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殷墟发现不少铜、玉复合器物,以兵器居多,或可称之为“金玉同盟”。这些复合兵器一般以玉为锋刃,说明不是实用兵器而是礼仪场合的仪仗用器。这件铜柄玉矛是铜玉复合兵器中的精品,突显了所有者的不凡身份。柄部镶嵌绿松石片,柄端与玉矛结合部巧妙地设计成蛇头形。玉质矛锋打磨极精。

玉援铜内戈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戈源自新石器时代的镰,极富农耕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戈出现于夏代晚期,一直使用至汉晋时期。戈的使用方式也与镰相似,主要以内刃勾、以尖锋啄。戈捆柄的部位称为内,锋刃部称为援。这件玉援铜内戈的内部饰兽面纹,镶嵌的绿松石大都已脱落。援的长度远远超过普通铜、玉戈,在礼仪场合十分威严。

玉虎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玉虎作行走状,身饰云纹。凶猛的老虎作为力量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艺术创作题材。妇好墓随葬了8件玉虎,虽形态各异,但均张口露齿,气势逼人。这些玉虎有的可以穿绳随身佩戴,有的如这件玉虎则是摆件装饰。如此之多的玉虎伴随妇好身侧,益加彰显女虎将的威名。

玉璧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周时期的玉璧小于新石器时代,壁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有的玉璧被埋在宫殿宗庙基址的夯土下,用于奠基祭祀。妇好墓出土玉璧12件,有成组出现、大小依次递减的现象。

白玉簋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随葬玉簋两件,一青一白,造型美观,刻纹精细,器形规矩,器壁厚薄均匀。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切割成形、掏膛去余料、周身碾轧纹饰、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耗时经年累月,全面体现了当时的琢玉工艺。这件精美的白玉簋可能用于祭祀等盛大的礼仪活动,出土时内有骨勺2件、贝形铜器1件。

妇好铜钺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从石斧衍生出的玉石钺,由兵器和工具演变为权力的象征,这一功能被夏商周时期的铜钺所继承。铜钺大小不同,持有者的权力与地位也存在高下之别。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大钺均有铭文“妇好”二字,两件小钺铭文为“亚启”。这件铜钺装饰一首双身龙纹,鼻部铸有铭文“妇好”,龙纹下的三角纹带犹如狰狞的兽齿。

妇好铜钺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夏商周时期的铜钺象征军事征伐、刑杀之权。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的涵义。虎食人纹下铸铭文“妇好”二字。

三、宫闱静好

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尽享着丈夫的恩宠,承担着生育王位继承人的重任。作为一国之后,她有自己的封地,要向商王室纳贡。作为殷商都城的女主人,她过着雍容华贵的宫廷生活。她传奇的人生虽已埋藏在殷墟厚厚的黄土下,让我们通过数量庞大的珍贵文物,透视她钟鸣鼎食、馔玉炊金的生活,一探她至今依然谜团满布的神秘世界。

玉龙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龙是传说中的灵兽。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六、七千年前的辽河流域史前文化,龙从诞生伊始便深深地打上了巫术与神话的烙印。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夏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装饰题材。这件玉龙作站立状,与青铜器的夔纹相似,代表了有爪龙的特点。

龙形玉玦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玦为半环形或环形有缺口的配饰。除了佩戴,玉玦也有礼仪以及其它功能。古文献记载玉玦还具有表达绝交、决心等涵义。该玦以团龙为造型,上有穿孔,应为佩戴之物。

对尾鹦鹉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出土21件钩喙有冠的鹦鹉形玉饰,也有观点认为应叫玉凤鸟。这件对尾玉鹦鹉较为罕见,可能象征神鸟,也有可能是以当时的透视法表现一只鹦鹉的两个侧面。两尾相连处有小孔,可穿绳佩戴。

玉鸮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早在史前时期,猫头鹰已被中国先民视为祥瑞神鸟,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商代。但从西周中期之后,猫头鹰开始被斥为恶鸟。这件玉鸱鸮呈站立状,尾与足之间有槽,足下两侧各有一个未钻穿的小孔,头顶后有一上下对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

玉鸟刻刀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殷墟出土的刻刀在制作风格上非常统一,刀柄一般为动物,刀尾几乎没有特别的纹饰,只是磨光并制出锋刃。

“好”分体铜甗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甗是蒸食器,由下半部煮水的鬲和上半部盛食物的甑组成,中间有镂空的箅流通蒸汽。铜甗出现于商代早期,在商周时期是高中级贵族的用器。商代铜甗有分体与合体两种。这套分体甗的甑底即为箅,甑口下内壁、鬲肩一侧各有一“好”字铭文。目前还未发现商代的铜箅片,推测商代使用其它材质的箅片。

妇好扁圆铜壶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壶是盛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妇好墓出土的一对扁圆铜壶代表了早期铜壶的形态。此壶颈部两侧有对称的贯耳供穿绳,腹部以三组兽面为主体纹饰。腹内底有铭文“妇好”。兽面纹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青铜礼器的兽面纹将神秘、狰狞的神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充分体现了青铜礼器沟通人神的功能。

妇好圈足铜觥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妇好墓出土铜觥八件,包括圈足和四足两种形制。此觥盖首为虎头兽面纹,盖尾兽面纹似鸮(xiāo,猫头鹰)。盖与器身扣合后,正视为一蹲坐的虎,后视为一站立的鸱鸮,造型独特,设计精巧。器底中部铸铭文“妇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