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学家风采 | “ 独具慧眼 ”的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科学家——何泽慧

2022-06-01 15: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淡泊明志泽千秋,

慧心风骨忆永存。

——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何泽慧

2017年6月15日,“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以卫星的形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颗空间X射线望远镜,其名称“慧眼”不仅寓意中国在太空“独具慧眼”,也是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科学家何泽慧。

图片来源新华网

何泽慧——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法国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1948年回国后,与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出身名门 ☆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江苏苏州,父亲何澄是山西灵石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会员,何氏家族在清朝300多年间,出过15名进士,29名举人,故在山西当地有“无何不开科”之说。何泽慧在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自幼聪颖机敏,酷爱读书,6岁时进入外祖母王谢长达创办的苏州振华女子学校(现为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就读,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

何泽慧中学时就对物理很感兴趣,也是受到了家族的影响,舅舅王季烈是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对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显著的意义,而何泽慧的表哥王守竞也是位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何泽慧在这样开明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自小培养了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愿。

☆ 求学救国 ☆

1932年,18岁的何泽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但由于当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物理系的教授认为女生学物理难以学有所成,纷纷劝她们转系,但何泽慧偏要学物理,倔强的何泽慧不仅坚持留在了物理系,还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第二名是后来成为她终身伴侣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何泽慧找工作也受到了挫折,没有给女性的工作岗位。何泽慧不气馁,国内找不到工作就去国外学习,一样为国效力。经同学王大珩介绍,何泽慧找到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技术系主任克里茨,他曾在南京军工署担任过顾问。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何泽慧出于爱国热忱,想学弹道学,可再次遭到了克里茨教授的拒绝,这本就是个保密的系,不仅不收女性,外国人也一概不收。何泽慧说“你可以到中国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助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边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克里茨最终被何泽慧的爱国情怀和刚毅所打动,技术物理系破例接收了第一个外国学生,弹道专业接收了第一个女性。

1940年,何泽慧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已无法回国,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学技术,进入德国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工作。1943年,在帕邢教授介绍下,何泽慧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45年,在何泽慧研究正电子能谱时,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被《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何泽慧得知原清华大学同学钱三强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工作,便给钱三强写信问平安,由于战时,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个字,随着通信越来越频繁,两个年轻人的心也越来越近。

经过两年多通信,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只带了一个小箱子,来到战后的巴黎,在约里奥—居里夫妇(小居里夫妇)的见证下,何泽慧与钱三强完婚。

☆ 研究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 ☆

已经在德国做过两年核物理研究的何泽慧顺利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成为同事,他们对原子核裂变做深入的研究,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分析,1947年初,他们正式发表论文,证实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存在,这一重要成果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此何泽慧与钱三强被称赞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 学以报国 ☆

1948年,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何泽慧和钱三强带着仅半岁的女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那时候,我们学了就是要回来做工作,没有说出去了不想回来的”何泽慧说,“出去就是为了见见世面,看看外国人是怎么工作的,学习完成后肯定是要回来的”。

回国后,钱三强和何泽慧受命筹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加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都没有,但这些困难都难不倒他们,何泽慧和钱三强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北京旧货市场寻找可以利用的五金器材、电子元器件,加上改造的旧机床,制造出了他们所需的仪器设备。在如此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何泽慧领导的研究组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1959年,苏联专家从中国撤退,中央急调一些专家去补充原子弹研究力量,因为各种原因,何泽慧没进入“两弹一星”研究核心团队,但何泽慧不争不抢,不在乎这些名分,只在乎自己做的事对国家有没有用。她依然带领一批科研人员配合两弹一星的工作,他们研究出了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并通过几百次的实验,破解了氢弹研制中的数据漏洞,避免了氢弹研制走弯路。

☆ 科学家本色 ☆

1969年冬,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由于身体不好,安排何泽慧敲钟。钱三强很焦躁,认为在干校是浪费时间,何泽慧却很豁达,“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吧”。不管处境如何,何泽慧都保持着一贯的坚韧和乐观,敲钟也跟对待科研一样认真、准确,一秒不差,敲钟的时间可以用来对表。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胶室;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地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进入耄耋之年的何泽慧,依然心系祖国,关心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2003年向有关领导提议对HXMT卫星尽快立项,这为“慧眼”卫星的发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一贯倡导尽量利用简单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并始终身体力行,她所提倡的研究方向都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曾用“立足常规,着眼新奇”作为数十年科学研究实践体会的总结。何泽慧经常说的一句话“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不管对得起你或对不起你。”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本色,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与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真理执着追求不同的是,何泽慧对物质生活却是“不讲究”,90多岁高龄时,仍坐班车从中关村到玉泉路中科院高能所上班,坚持不要单位给配车,吃饭也是随便吃点,晚了就在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吃,喝点白开水。

☆ 白首不渝 ☆

何泽慧、钱三强夫妇共同研究学术问题

1992年6月28日,与何泽慧携手走过一生的钱三强先生逝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三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三强与何泽慧一直住在北京市中关村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老小区,与外面繁华热闹形成鲜明对比,进到这个小区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时光仿佛凝固在了几十年前,昏暗狭窄的楼道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而这里曾经居住着中国的“最强大脑”,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0多位院士,很多都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者,这里可谓是中关村精神的根。组织几次提出为她更换更好居住条件,但都被何泽慧婉言谢绝。这座毫无装修,毫无奢侈物件,尽是满屋书香的老宅,钱老去世后,家中物品的摆放几乎没变,一直保持钱三强在世时的样子,或许这就是她纪念钱三强最好的方式。

自2005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看望何泽慧,说“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凤。”

何泽慧是学术和道德这一科学传统的践行者,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道德方面也堪称楷模。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她用自己的一生捍卫了科学的尊严;她热爱祖国,投身国防科研,先是为了“抗日”,后是为了“强国”;淡泊名利,不争不抢,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谦虚低调,质朴无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十分节俭。

2011年6月20日,这位97岁的老人与世长辞,这位让世界肃然起敬的大师,将永远令世人追忆。

原标题:《科学家风采 | “ 独具慧眼 ”的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科学家——何泽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