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连市疾控中心最新提醒!

2022-05-31 17: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6月进入初夏,我市气温明显升高,进入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受市民野外活动增多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数也将随之增加。大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重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同时,还应注意防范蜱虫叮咬。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监测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病毒新亚型的流行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反弹,在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境内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与前期相比虽已下降,但仍呈现点多、频发特点。受此影响,我市持续存在境外和域外输入风险。本月将迎来端午小长假,为巩固我市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市疾控中心建议市民,“端午”小长假期间非必要不离连、不离境,倡导市民居家休息、市内及周边游;如确需出行,则要避免前往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和14日内有本土疫情发生的地区,并做好以下应对措施。

市民出行提示

(1)出行前准备

a.准备好“国务院客户端”和“辽事通健康码”微信小程序,确保绿码出行。

b.出行前,要问询出行目的地对我市的防疫政策,并查询其是否属于中高风险地区、14日内有本土疫情发生的地区。如果是,尽量避免前往,确需出行的,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提前查询目的地相关防控要求,按要求做好各项准备。

c.准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物品,包括口罩、免洗手消毒剂、消毒湿巾等。

(2)出行间防护

a.候机、候车时,应有序排队,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不聚集、不扎堆。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规范佩戴口罩,随时做好手卫生。

b.进出封闭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要规范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自觉配合做好预约、测温、出示健康码、行程卡、限流等措施。

c.住宿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宾馆、酒店。注意开窗通风,进出宾馆、酒店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从公共场所回到入住房间后,第一时间彻底清洗双手。

d.外出就餐时,注意错峰用餐,选择通风、清洁的位置就坐,两人以上共同就餐时使用公勺公筷,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减少交谈,缩短用餐时间。

e.出行期间尽量减少现金支付,提倡使用移动在线支付或扫码支付。

f.出行期间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要佩戴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3)返程后管理

a. 密切关注官方媒体发布的前往的目的地疫情情况,若发现近14天曾到过中高风险地区以及有本土病例报告的地区,以及在时间、空间上与感染者活动轨迹有交集,应主动向社区报备,并配合社区做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核酸检测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b.保存好行程中的各类票据,包括乘坐的飞机、火车票,以及入住宾馆、用餐饭店、景点门票等,以便查询。

c.做好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监测,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来(返)连人员提醒

(1)域外来(返)连人员应至少提前24小时,通过登录“中国大连”政府门户网站(www.dl.gov.cn)“疫情防控”专栏,查询《关于做好域外来(返)连人员主动报备的通告》扫描“来连人员自主报备”二维码,也可登录“e大连”APP,线上向目的地社区(村)进行报备。

(2)域外来(返)连人员务必携带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抵连后24小时内且距上次核酸检测超过24小时,务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3)14天内有本地疫情地区(特别是存在中高风险地区)的公众,建议暂缓来(返)连。

此外,为落实“四早”原则,广大市民应积极配合社区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在采样、排队过程中务必做好自我防护。同时,适龄市民,特别是老年人,要尽快接种,没有全程接种的要尽快补种。基础免疫全程接种6个月的18岁及以上的人群,尽快接种加强针。

二、水 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先天性水痘综合征。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或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建议12月龄以上水痘易感者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目前水痘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由市民自费接种。

2.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如突然发热(部分水痘患者并不发热),并出现皮疹、疱疹,应及时就医。

3.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流行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与其他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勤洗手;打喷嚏和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保持充足睡眠,多吃蔬菜水果,适当晒太阳,经常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的接触传播。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以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受到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我市6月至9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

不同点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类似,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嗓子、口腔出现疱疹,咽痛,进食困难;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疱疹和溃疡;见于扁桃体前柱、软腭、悬雍垂上,但只有口腔、嗓子会起疱疹,患儿手足或臀部不出疹子,常伴严重的口腔溃疡;纯疱疹性咽峡炎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引起的并发症较少,很少出现重症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海鲜类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经常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等入口物品。

7.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四、食源性疾病

夏季气温适合各种微生物繁殖,食物容易腐坏变质。随着气温、气湿的升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将逐渐进入高发季节。各餐饮单位和家庭要重视食品安全,谨防群体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1.选择安全放心原料,不吃卫生隐患食物。

2.做好器具生熟标识,生熟食材分开存放。

3.减少生食或半生食,肉蛋奶鱼烧熟煮透。

4.进食完毕迅速冷却,冰箱并不完全保险。

5.注意通风防虫防鼠,保持手和环境清洁。

6.选择正规就餐场所,不吃路边流动摊点。

7.饮食清淡食不过量,保护肠道预防疾病。

五、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蜱类(俗称“草吧唧”、“牛吧唧”等)传播的病毒疾病。在感染病毒后,病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有时发热可持续10天以上,并会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瘀点瘀斑、浑身无力、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厌食、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

传播方式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带病毒的蜱传染给人类。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也能导致感染。

预防措施

1.进入草地、树林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塞入鞋袜,衣物最好穿浅色,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

2.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

3.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注意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4.回家后检查身体和衣物,清理可能附着的蜱虫。

5.发现蜱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头慢慢施压把蜱拉出。

6.移除蜱虫后,需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7.蜱虫也会聚集在在牛、羊、猫、狗、老鼠的身上,接触这些动物时,也要注意不被动物身上的蜱咬伤。

8.一月内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新闻大连(微信号:dltv8811)编辑制作

资料:大连疾控

编辑:燕子

美编:海健

校对:曲世才

主编:吕彬

监制:穆军 宋伟

有料·有用·有温度  新闻大连 

原标题:《大连市疾控中心最新提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