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代李清照”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原创 秋月溶 民国女子
她被世人称作“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爱国词人”“20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女词人”。
叶嘉莹演讲时说她写出了“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的集大成者。
美学家朱光潜也曾题诗称她“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
她是谁?
沈祖棻(1909年1月29日~1977年6月27日),女,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浙江海盐人。教授,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自古江南多美女。
苏州景色宜人,山温水软,濡染其中的沈祖棻明眸皓齿,性情温婉,是公认的苏州美女。吴宓赞其“棻品性纯淑端和,宓所见女士中第一”。沈祖棻大学导师、苏州人吴梅在日记里写道:“沈极美,又是吴人,吾妇颇投契也。”
美人亦爱美。青年时的沈祖棻打扮很时尚,当时在校女同学很少使用口红化妆,她的特色就是“唇上胭脂”。据她的同学尉素秋回忆,中央大学女生组织了梅社,大家以词牌为笔名写词,沈祖棻被分配到的就是“点绛唇”,取笔名“绛燕”(见《词林旧侣》)。
美人更有才。与当时绝大多女子相比,沈祖棻幸运地出生于一个开明的家庭。她不但学习国语、旧体诗、苏州刺绣、山水国画,也学习新诗、英语、算术,西洋画。
在上海读中学时,她开始致力文学创作,尝试驾驭各种体裁题材,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散见于各类刊物。聪慧好学的她很快就崭露头角。以笔名“紫曼”写的新诗清浅玲珑,如梦似幻,属“格律体新诗”前驱,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
她的新诗《别》享誉南北——
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像水面漂过一叶浮萍;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像林中吹过一阵清风。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像想起一颗夏夜的星;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像忘了一个春天的梦。
不知是巧合还是一语成谶,这首少年之作,恰似若干年后她向人间道出未竟的永别之言。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在文学世界里,沈祖棻是当之无愧的女英雄。
年轻时,沈祖棻曾尝试写小说,虽然篇数不多,但精品迭出。作品既有西洋味的辞藻句式、浪漫灵性,又具中国古典意韵。尤其是她依托史实,大胆想象,以现代视角阐发诠释历史事件的小说。如《马嵬驿》,她代杨贵妃及爱情中不平等的千万女性立言,以翻写典故,开女性主义创作先河。另外,名篇《辩才禅师》被收录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评论界认为“充满诗意的感情和笔调”。
沈祖棻信札二则
但她更爱的是诗词。
沈祖棻曾说,她读书时深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确定了填词的方向,不去吟风弄月倾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
她对汪东等人写道:“家国残破,人民流离,生命草芥,原不足道。惟平生几人师友,数卷书秩,一束词稿,不能忘情耳。所遗恨者,一则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则从寄庵(汪东)师学词未成。”
1948年8月,衡阳之战中,守城战士们一边高喊“来生见”一边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听闻,感愤万端,悲吟国殇,遂作《一萼红》:
甲审八月,倭寇陷衡阳。守土将士誓以身殉有来生再见之语。南服英灵,锦城丝管,怆怏相对不可为怀,因赋此阕,亦长歌当哭之意也。
乱笳鸣,叹衡阳去雁,惊认晚烽明。伊洛愁新,潇湘泪满,孤戌还失严城。忍凝想、残旗折戟,践巷陌、胡骑自纵横!浴血雄心,断肠芳宇,相见来生。
谁信锦官欢事,遍灯街酒市,翠盖朱缨。银幕清歌,红氍艳舞,浑似当日承平。几曾念、平芜尽处,夕阳外,犹有楚山青!欲待悲吟国殇,古调难赓。
这首词收录在《涉江词》(共有402首诗),词的上片尽言衡阳将士悲壮殉国,下片叹后方承平景象。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涉江词》中有大量词填于抗战时期,记录了民族伤痕和个体艰辛,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女性,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善良多情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的缩影,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她在抒发一己情志时,把灵魂的强大力量传递给千万人。难怪汪东先生评其为“千古一叹”。
灵芬奇采,炳耀千秋
1930年,沈祖棻考入上海中央大学商学院,次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从此如鱼得水。
“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国人悲愤。沈祖棻将自己的忧思写入诗词。1932年,23岁的祖棻写下《浣溪沙》,赢得“沈斜阳”别号。
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加膏。妆楼零落凤皇翘。
药盏经年愁渐惯,吟笺遣病骨同销。轻寒恻恻上帘腰。
——沈祖棻《浣溪沙》
祖棻在金陵古城不仅收获了学业,还收获了爱情。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半,1937年与小她4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成婚。
程千帆,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夫妇二人志趣相投,夫妻情深。程千帆是严谨的学者,并不擅词作,祖棻给他写词,他总是喜欢以诗答还。二人经常诗词唱和,日子温馨而美好。著名诗人、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则比喻他们夫妻为再版的李清照和赵明诚,赞誉称“昔时赵李今程沈”。
1936年春,二人漫步玄武湖畔
但在那个飘荡动摇的时代,这样的日子太少。婚后,夫妇二人聚少离多。1938年九月,沈祖棻应聘在重庆界石场蒙藏学校教书,程千帆转赴西康工作。1942年至1946年,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学和华西大学授课。
夫妇聚少离多,又都忙于工作,直到38岁时,沈祖棻才剖腹产下女儿。谁料庸医竟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变卖家中残留的古画古籍,经受数次手术才除尽遗患。
1952年至1956年,身体好转的沈祖棻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江南,先后在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任教。这段时间,娇女承欢膝下,师友相处融洽,看着如画的故乡山水,想到仍远在武汉大学执教的丈夫,不免平添惆怅。
1956年夏天,祖棻调回武汉大学工作,一家终于团圆。可是第二年反右,程千帆被打成大右派,后来被遣送乡下仲裁放牛。她不但要讲课,还要操持一家三代的生活,作为“罪人的妻子”,更要承受无尽的冷眼和歧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家无奈搬到了狭隘潮湿的废弃小屋居住。但无论生活怎样沉重,她从未怨天尤人,始终温柔谦和,乐于助人。
1973年,程千帆因骨折回到武汉养伤,二人才得以团聚。两年后,程千帆右派“摘帽”,不久夫妇二人退休重返江南,真正团聚。
本以为苦尽甘来,可以相互搀扶着走下去。谁知,六月二十七日,在回到武汉的返家途中,沈祖棻不幸遭遇车祸,不治身亡,享年68岁。
妻子去世后,程千帆悲伤欲绝。他在妻子墓碑上写下八个大字:“灵芬奇采,炳耀千秋”。罕见地填了两首《鹧鸪天》词:
子苾逝世,忽近期年,为刊遗词,怆然成咏。
衾凤钗鸾尚宛然,眼波鬟浪久成烟。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
哀窈窕,忆缠绵。几番幽梦续欢缘。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
燕子辞巢又一年,东湖依旧柳烘烟。春风重到衡门下,人自单栖月自圆。
红缓带,绿题笺。深恩薄怨总相怜。难偿憔悴梅边泪,永抱遗编泣断弦。
这是夫妻四十年的感情,更是他对亡妻才华和信念的致敬。
他没有沉沦,在珞珈山的陋室中,他默默整理亡妻的遗稿。他懂得妻子的不同凡响,潜心出版了沈祖棻的大量遗作。20世纪80年代初,《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等相继问世,好评如潮,滋养了无数读者。
文字,是他和妻子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她最体贴、周全的纪念。
作者:秋月溶,简简单单,爱人间,喜欢一切有趣的文字。
原标题:《“现代李清照”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