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王心凌到罗大佑,我们还要怀旧多久

2022-05-31 20: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重木 硬核读书会

《乘风破浪 第三季》剧照。

最近你一定被一些演唱会刷屏了。

周杰伦、五月天、崔健、罗大佑、孙燕姿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流行歌手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的演唱会直播一个接一个创下了直播观看纪录。

与此同时发生的,是《乘风破浪》里王心凌的走红。同样作为世纪初的艺人,她靠一段《爱你》召回了80后、90后一代的集体记忆。

集体的怀旧风潮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现象。在怀旧的背后,我们能窥见的是某种共同的集体心理。

✎作者 | 重木

✎编辑 | 程迟

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观众们可能都未曾想到,王心凌在《乘风破浪3》(下简称《浪姐3》)中那段《爱你》表演会在全网爆火。

但当我们尝试着去理解这一突如其来的现象时,确也并非毫无线索。或许其中最令人关注的便是在短视频——如抖音——中炸出的一大批“王心凌男孩”。

在这些相似度颇高且极具摆拍性的短视频中,中年男性对王心凌《爱你》的着迷与上头,让人不由得产生一股幽默与惊讶并存的感觉。

意外“出圈”的《爱你》现场。/《乘风破浪》官方微博。

而这些短视频中的“同声相应”,使得80、90后男性的青春和回忆在王心凌及其这首代表作中得到释放与展演的机会——我们或许不该忘记,如今年近不惑之年的王心凌也正是千禧年初诞生的鼎盛流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她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人青春记忆的符号。

久违的青春以及当年繁华的流行文化记忆,随着王心凌对多年前自己像素级复刻再次重回人们眼前。

尤其是在面对当下日渐被00后占据的粉圈和各种由粉丝所催生的流量和娱乐文化时,借助王心凌与她当年这首风靡的《爱你》,人们的情绪似乎找到了释放。

“王心凌男孩”与其说是喜欢王心凌或是当年的流行文化,不如说是在追忆和重新展演自己的青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重新书写自己的青春记忆。

“王心凌男孩”如何诞生

对当下追捧王心凌的80后与90后的男性粉丝来说,当年在面对海峡对岸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所谓的“四大流行教主”、周杰伦,各种如飞轮海或SHE这样的男团女团——时,或许没几个人敢在其他男生朋友面前直言自己喜欢“甜心教主”。

对于喜欢摆酷或爱故作深沉的初高中男生而言,王心凌太甜太可爱,即使喜欢也往往是在私下里,在明面上,他们喜欢的更可能是“性感教主”蔡依林或是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

因此我们才会在构成王心凌火爆现象的短视频中看到许多妻子故意考验丈夫在看到王心凌与听到《爱你》时的反应,而一个典型的反应是丈夫必然对这首歌熟练于心,甚至有人能熟练地跳当年MV中的舞蹈。

专辑《爱你》距发行已过去18年。

我们不排除这些“王心凌男孩”中有对歌手真诚的喜爱。但另一个可能的情况则是,以流量和追求热点为主的短视频制作者们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共同的青春记忆所具有的感染力。

于是对其进行重新演绎和放大,通过突出一种反差感,让那些如今已是家庭煮夫、孩子爸爸和老板的男人们重新展现出他们青春时的模样。

而这一段“青春”恰恰是被重新建构和书写的,它不是真实的,而是在流量、热点以及青春的记忆碎片和共鸣中所创作的一个极具普遍性的“新青春故事”。

对于当时的大陆而言,这批极具青春、热情与活力的年轻一代艺人在年轻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而台湾娱乐圈成熟的商业运作与包装也千禧年初的流行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每个歌手打造出属于他们自身的特色——如“甜心教主”王心凌、“电眼教主”张韶涵——从而在粉丝群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孙燕姿和罗大佑同天直播,总观看次数达2.8亿次。

另一方面,对世纪初流行乐的怀念与讨论背后还牵涉着我们对当下流行文化日渐式微的感慨,以及因为这些年饭圈、粉圈事件的折腾而对此产生的反感。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与这几年新冠疫情肆虐有关,长期居家的人们自然地怀念起过去的正常生活。再加上这几年诸多曾经或隐退或很少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歌手们的线上演唱会的举办,这股怀旧和追忆被推上高潮。

玫瑰色的记忆

无论是崔健还是罗大佑,或是周杰伦,他们都是一段段辉煌流行文化与记忆中的典型符号,因此当其重新归来在居家隔离粉丝们的视野中时,一股共同的情感、记忆或怀旧便会由此而生。

即使是曾经那些或许对此并不熟悉或并未参与的个体,也都会在这一群情中获得某种慰藉与一种置于共同体中的联结感受。

对王心凌的怀旧以及重提当年的流行乐文化,其背后隐藏的依旧是人们在想方设法地处理或是面对自身当下的处境问题。

在扬·阿斯曼关于的经典著作《文化记忆》里,他写道:“记忆不断经历着重构。过去在记忆中不能保留其本来面目,持续向前的当下生产出不断变化的参照框架,过去在此框架中被不断重新组织。

即使是新的东西,也只能以被重构的过去的形式出现。传统只能被传统、过去只能被过去替换。”

《文化记忆》

[德]扬·阿斯曼 著,金寿福 / 黄晓晨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在商业和社交媒体的加持下,“怀旧”似乎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能量。

各种综艺或流行文化也嗅到了这一普遍心理所具有的流量或经济效应,因此开始制作各类具有怀旧色彩的综艺:请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手、明星或演员,唱一些当年不绝于耳的流行歌曲……恰恰是在这些怀旧之中,过去的辉煌变得更加光鲜亮丽,因为我们都知道怀旧会使过去的记忆抹上一股玫瑰色。

在此次的“王心凌热”中,人们再次发现是怀旧在背后的操纵。但不同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保守或逃避,而是通过怀旧来重新建构起和当下的联系。

在詹姆斯·斯科特的《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中,也提到了大众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怀旧,完成了与当下的对话。

《支配与抵抗的艺术》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著,王佳鹏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4

怀旧在某种程度上便具有这种“潜隐剧本”的特征,它在一种看似无关紧要的形式——回忆过往——的隐藏下,表达出对当下流行文化的不满。

在“王心凌男孩”以及对世纪初流行音乐的怀旧中,粉丝们塑造出一种区别于当下流量明星与粉圈模式的“明星-粉丝”文化。

不同于由粉丝和流量所塑造出的爱豆文化,无论是王心凌还是周杰伦的粉丝,都更像是为歌手的歌曲作品与实力而折服乐迷,而非盲目的粉丝,他们大都能够分开歌手与他们的作品,以及始终保持着“理性追星”的态度。

周杰伦演唱会重播全网超5000万人观看。

这就不难解释当下的复古潮更深层的原因之一是大众对内娱创新能力的失望:许多粉丝抬出当年的综艺与流行乐来作对比以达到批评与鞭策的目的。但除此之外,在怀旧之中我们也能发现一股强势的创新冲动。

在方闻《中国艺术史九讲》中,他指出传统中国绘画一个重要的特征——“复古以革新”。艺术家们往往会打着看似保守的“复古”旗号,目的却是为了对当下主流艺术风格的批评与排斥,从而获得创新的合法性。

《中国艺术史九讲》

方闻 著, 谈晟广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8

在很大程度上,当下对过去流行文化与综艺的怀旧之中也暗含着这一特征,尤其是许多“老歌手”在节目中的亮相或翻唱等,让原本无聊甚至陈旧的节目变得精彩与极具可观性。《乘风破浪的姐姐》就是依靠着“姐姐们”在观众心中曾留下的印象和影响作为主要噱头,来架构起整个综艺效果和关注度。

因此,无论是综艺制作者还是观众都很难事先预知此类节目的走向,就像《浪姐3》的主办方也不会想到王心凌会突然翻红一样。在这其中充满了偶然与不确定性,从而破坏了此类往往被认为存在幕后猫腻的综艺的原本计划,由此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恰恰是这些偶然为新的可能留下了空间。

“王心凌男孩”的出现就让人们突然意识到一大批原本“潜水”的中年男性粉丝,就像前两年有00后粉丝在网上挑衅周杰伦粉丝而后遭到屠榜时炸出的一众歌迷。

在当下消费、娱乐与综艺视野中被忽视的男性观众和粉丝们在此次王心凌翻红中浮出了水面,他们几乎以一种冲动性消费形象在网上掀起让“王心凌出道”的大潮,其背后或许依旧隐藏着他们对于当下主流娱乐对其存在忽视的报复心理。

流行,是一种循环

在关于王心凌《爱你》的抖音短视频中,一个标签是“这才是猛男该跳的舞蹈”。男人们跳着爱你的舞蹈,而不必再担心会遭到污名。

与当年或许喜欢王心凌而不能公开展示的初高中男生相比,如今这些大都在社会、家庭与经济中拥有稳固地位的男性来说,表达对“甜心教主”的喜爱已经不再会有损他们的男性气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由此巩固他们对自身男性气质的信心。而这也或许是此次“王心凌翻红”中最意想不到的一点。

B站上“王心凌男孩”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一种线性的发展,而往往会呈现一种循环状。

曾经流行或风靡的歌曲、舞蹈或是明星也会再次翻红或重新因为某个原因而再次流行起来,因为“复古”本身就是流行的一部分。

尤其在互联网文化中,当一种碎片式的、混杂的状态让人无所适从时,过去的某种“单纯”便会被想象与建构,就如王心凌的甜,以及《爱你》中表达出的纯纯之爱。

怀旧一方面慰藉了个体,另一方面也是对集体的映照。正是在这一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在“王心凌”身上看到那些千禧年歌坛的美好往事,以及以她作为镜子,照射出当下内娱偶像和优质作品的匮乏。

而这场由短视频、互联网以及“王心凌男孩”们共同创造出的热潮最终对各方都有利。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怀旧与追忆曾经的青春与“美好的时光”,其中既有层出不穷的无奈,但也潜藏着能够改变的希望——怀旧,绝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有消极与躲避。

今 日 话 题

谁的歌陪伴你走过青春?

· END ·

作者丨重木

编辑|程迟、萧奉

校对|黄思韵

你心里的声音,请让我们知道↓

原标题:《从王心凌到罗大佑,我们还要怀旧多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